独与众

2019-04-26 06:48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梁惠王道家孟子

叶春雷

我们知道,道家尚“独”。庄子曰:“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道家人格的独特性,也可以用这个“独”字来概括,所谓“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这是道家的崇高理想。

“独”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人格的独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可以说屈原傲慢,但也不得不承认,屈原大气。这种大气,是骨子里漫溢出来的,贵族的,绝不可能是作秀。我们知道道家鄙弃功名利禄,追求超越一切限制的“逍遥游”,这样的人格追求,必然以“独”为基石。

我们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对道家追求的这个“独”字,会有更真切的体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诗人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已经将小我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他在与天地精神往来,他的“独”,恰好是他的“大”。

道家的“独”,因此有一种贵气,清贵之气在其中。人格的高超与清远,就在这如笛音一样曼妙动人的“独”字当中。我们读《世说新语》,感受那种美妙的魏晋风度,其实常常感受到的,就是这个“独”字。

“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这个颇有点喜剧效果的桥段,恰恰彰显了“独”的魅力。这个范公,真有庄子遗风。一生不入公门,也可见他的志趣所在了。这样的人,不会受外物的诱惑,“翛然而往,翛然而来”,他的“独”,恰是他的“真”,他的“直”,他的“浪漫”。

与范公一样,我们知道的陶渊明,不愿因为做官而丧失自己人格之“真”,所以决然舍弃官场。他的选择,其实就是道家的“独”。这一点,我感觉鲁迅先生是很认同的。他不是说过:“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鲁迅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人格特别独立的人。他不受外在环境的压迫,做一个真人,讲真话,干实事,“块然独以其形立”,树敌无数,但毫无惧色。这样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虽然鲁迅先生自己,表面上看好像抨击庄子最烈,但骨子里,他就是一个深受庄子独立人格影响和塑造的人。

儒家强调“众”。孟子见梁惠王时,就问过梁惠王一个经典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不得不承认:“不若与人。”

孟子于是推导出那个著名的观点:与民同乐。这个观点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大大发扬了一番,成为为官者的座右铭。

孟子的思想是“仁政”,“仁政”的核心是民本。以民为本,自然就要顾及到“众”的利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统治者不能“率兽而食人也”,就是因为他不能只顾自己享乐,而让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说道家追求的“独”是“独善其身”,那么儒家追求的“众”就是“兼济天下”。在這一点上,不仅是儒家,包括墨家,都深切关怀民众的利益。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就是以民众的利益为主旨的。儒墨虽然相互攻讦,但是在其精神实质上,都包含着一个为大众利益考量的标准,所以都有很动情的地方。孟子批评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眼睛里不仅含着怒火,也含着泪花。墨子呼唤“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他声嘶力竭的声音里,也必然含着对民众的无限深情。

最近读《吕氏春秋》,里面也谈到了“众”的价值,非常有启发性,现引用如下: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君人之大宝”,也就是一个国君最大的本事。这本事是什么?“以众”,就是集合众智众力。很显然,这就与“独夫”区别开来。孟子曾经非常尖锐地指出,“独夫”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因为他不可能考虑丝毫民众的利益。就这个意义上,孟子认为武王伐纣,不算篡权弑君,“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

《吕氏春秋》的这段话,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对一言堂,反对忽视民意,恣意妄为,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书中打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这就可见,对一个执政者来说,集合众智众力,是多么重要。

对当代人来说,既要“独”,保持人格的独立,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又要“众”,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让自己关注的东西更多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样的“独”与“众”,才能成就一个人格完整、胸襟开阔、境界高尚的人,才能使我们不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多元的时代。

(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梁惠王道家孟子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磨刀不误砍柴工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庄子说》(十九)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