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

2019-04-26 06:48马军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余地先贤神韵

马军

齐白石画虾,享誉世界画坛。虽寥寥几笔,区区数只,却灵动绝妙,神韵天然。尽管无一滴水,但却似有万顷碧波,浩淼荡漾。正是余下的飞白之地,予人无限想象空间和强烈艺术感受。

相声大师侯宝林,一生遵循“宁可不够,不可过头,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的艺术原则,也正是这“余地”,让他创作出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他将这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推向极致。

艺术如此,其他又何尝不是?

孔子观于鲁桓公庙,见一特别之物,名曰欹器。其静止不动时呈倾斜之状,水至一半,恰器正端平。而满则立覆,滴水皆无。遂感慨不已:“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世间万物,未有不满倾盈缺者,只要推而极之,不留余地,必然事与愿违,到头来,不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是连已经得到的也会失去。

因此,先贤不厌其烦,以肺腑之言告诫后人,“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格言联璧·持躬类》)抓住这个“尽”字,从四个紧贴人们生活的方面,反复陳说万万不可以“尽”。凡事须留余地,不能把事做绝,不可把话说满,那样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置于困境。若势焰熏天,享尽奢华,尚以为不足,那势尽之日,必是不期而至的噩运之时。“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明·朱舜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千古不爽。尽处即是绝处,正如强弩之末,亦如凋谢之花。

宋代大儒邵雍满腹经伦有洞彻天地之机,他对“尽”字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用短短一联即将事物的最佳状态形象生动地描摹尽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安乐窝中吟》)清代学者石成金欣然评曰:“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满盈者,宜思之。”(《传家宝·绅瑜》)酩酊大醉,则一塌糊涂;花朵全开,接下来就会凋谢。历代先贤无不深谙此道。范蠡、张良于大功告成之际,拒绝享受人生极顶的无限风光,在一片惋惜与留恋的氛围中急流勇退。曾国藩一生奉“花未全开月未圆”为人生最高境界,书斋即名“求缺斋”,立大功而不居,处高位而不富,有鸿福而不享,手握重权而不存一丝一毫的非分之心,总是谦而又谦,退而又退,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终成善始善终功德圆满的中兴名臣。清政府给他的盖棺之论甚高:“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谥以“文正”。

明代文人陈继儒则从“不尽”入手,尽陈其“意”:“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光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小窗幽记》)做事留一点余地就会变得圆满,东西留一点余地就会富裕多用,感情留一点余地就会意味深远,说话留一点余地就会余味犹存,兴致留一点余地就会增加情趣,才华留一点余地就会神韵饱满。

留有余地就要适时止步,特别是进取或攫取之心太盛,或是“余地”之处诱惑太强时,要能当止则止,为身后留下余地以作转圜空间。这样,终身都不会被动和受辱。墨子谓“止”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隋朝大儒王通专作《止学》,其杰出智慧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立下不朽功勋,名垂史册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千古贤臣皆出自其门下。

“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将三分与儿孙。若将聪明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增广贤文》)七分即是不尽,三分即是余地,如此自可游刃有余,绵绵不尽。反之,若“身后有余忘缩手”,到那“眼前无路想回头”时,便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余地先贤神韵
珠峰神韵
西江月·端午咏怀
“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案例设计
给学生留有“余地”
停顿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吟三八妇女节
先贤
续风流,扬神韵
励志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