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

2019-04-26 12:31吉星
共产党员·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雷达体制研制

吉星

刘永坦,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年来,他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技术成果“领跑”世界,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正因为如此,他当之无愧地被国人尊为“挺起中国脊梁的国宝级人物”。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很难想象,这位老人朴实谦虚的话语背后,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体制雷达发展史。40年来他心无旁骛,一直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筑起“海防长城”作出了卓越贡献。

情系家国

1978年,刘永坦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晋升为无线电系副教授。同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出国外语培训班的快班,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人员之一。这期间,他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该工程系统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为“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正是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炼就“火眼金睛”。

1981年金秋,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启程回国。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新体制雷达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对航天、航海、渔业、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进行会战攻关,但由于诸多原因,最终未获成果。

1982年初春,刘永坦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翔实地介绍了当时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得到支持后,刘永坦立即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准备。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战,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方案评审会,对这份新体制雷达方案报告作详细评审,与会专家们一致表决通过该报告。

知行合一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卓绝,又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系统地突破了传播激励、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50多位专家认真审查、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技术攻关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掌握了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由于主要关键技术已经突破,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完善雷达系统设计并建立实验站的条件。”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预研使命,完全可以结题报奖了。但是,他认为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同年,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再一次出发,为研制成完整的雷达系统而奋力拼搏。值得一提的是,从1987年开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新体制雷达研制工作。他们与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有关研究所联合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为中国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体制雷达不同于微波雷达,航天部专家们在论证时也低估了其工程化的难度。批复的经费在采购完必要的仪器设备之便后所剩无几了。面对困境,刘永坦没有退缩。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自筹资金并争取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苦心人,天不负。这群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终于在198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國际领先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守卫海疆

研究成果虽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刘永坦觉得还远远不够。这些成果倘若不能变成真正的应用,对国家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一切为了国家的需要,刘永坦又一次作出了重大决定。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

为了应对国家海防远程探测的迫切需求,必须研制具有稳定、远距离探测能力的雷达。面对各国难以逾越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刘永坦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采取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终于在本世纪初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技术和方法,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自“十五”开始,刘永坦还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构建由近海到深远海的多层次探测网、实现广袤海域探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继续提高雷达性能的要求,又是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团队再次圆满完成任务,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投身教育科研事业60年的刘永坦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不忘初心,践行身为知识分子的强国梦想,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等一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雷达体制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隐形飞机哪里躲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班上的“小雷达”
能分身的雷达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