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路上追梦人

2019-04-28 07:23文网云
时代风采 2019年4期
关键词:普米族务工者德才

文网云

袁海波:关注外出务工者的“痛点”

这是“90后”在滇全国人大代表袁海波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两会。去年他略显青涩,而今谈起自己的履职经历和意见建议,他的每一句话都透着坚定的自信。

“今年我来开两会之前,特地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做了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走访了化妆品行业、电子行业、五金行业、服装行业,听取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意见。”原来,这份自信来源于详实的调研走访。通过和其他外出务工者面对面交流,袁海波触摸到了一个“痛点”: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很难享受到务工地公办教育资源,同时受一些门槛的限制。

袁海波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身边有一对外出务工夫妻,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念小学,小的刚进幼儿园。“孩子没办法进入公办学校,只能到民办学校去。每个学期光是学费就得9000元,还没有营养早餐……”谈及此,袁海波皱紧眉头,表示这一方面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一方面也将阻拦农民外出务工的脚步。“过年后我发现有几户没再出来了,打电话问才知道,原来是小孩到了上学的年纪。”袁海波叹了一口气。

袁海波说,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过去不敢也不愿外出务工,现在只要有合适的岗位都想出去闯闯。因此,当下更需关注外出务工者在务工地的权益问题,让他们不仅能出得来,还要稳得住、能融入。“所以今年我建议公办学校能给予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一定的入学名额,让他们能融入这个城市,和当地人一样享受到这个城市的公共资源。”袁海波说,外出务工者对所在地的归属感增强了,就不再频繁流动,更有利于城市发展。

帮助像自己一样的打工者,是袁海波除本职工作外做得最多的事。近10年来,他直接或间接带动了60多名老乡外出务工,又经大家相互推荐,这一群体如今已近500人。为此,袁海波于去年专门组建了一个名为“云南省外出务工老乡交流群”的微信群,大家在上面分享招工信息、交流感情,碰到子女入学、异地就医、劳务纠纷等难题,也会积极支招,帮忙解决。

袁海波也在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他早已不再是那个稚嫩的“90后”,而是老乡眼中的问题解决专家,更是一名合格的全国人大代表。

谭德才:从创业梦到富民梦

在云南昭通市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提起他们的老支书——谭德才代表,乡亲们都纷纷夸赞。

甘杉村是个特困村,最低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3150米,气候高寒冷凉,粮食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谭德才在村干部任上为脱贫致富带领乡亲们拼了十几年。年近花甲之时,谭德才卸任村支书后,又带领村民成立了甘杉村永兴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几十年来,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尽管身有残疾,但凭着强大信念和乡亲们的支持,谭德才依然步履坚实。

年轻时候的谭德才有个创业梦。在20世纪80年代,身边不少人吃了上顿还在愁下顿的时候,谭德才就成了村里第一批走出大山的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实现了创业梦的谭德才看到城里灯火通明,人们看上了电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却仍然吃不饱饭、用不上电灯。

“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谭德才几经思索,下定决心——回乡!就这样,谭德才回来了,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上。

2003年10月,谭德才因车祸导致大腿、小腿五处骨折,其中两处粉碎性骨折,伤情较重。住院医治半年后,谭德才伤未痊愈就提前出院,一边躺在床上养伤,一边张罗着村里的各项工作。

多年来,谭德才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搞基础建设、修公路、建电站,现在家家户户日子越过越好,大多有了自己的产业,不仅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轿车、卡车也不少。昔日的荒坡换上了绿装,集镇上矗立着两座投资上千万元的工厂,乡亲们亲切地唤着谭德才:“你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啊!”

2013年换届选举,谭德才正好60岁,主动要求从候选人中退了出来。

“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我自己也还有一点余力,去帮还没完全富起来的村民们找找新路子。”谭德才说。此后,谭德才远赴甘肃调研考察。经过考察土质、市场技术分析、试种等一系列前期准备,谭德才带领全村开始大面积承包土地,成立合作社,推广党参种植。

2018年,合作社种植中药材达1200多亩,建起党参初级加工厂,实现年收入700多万元,解决了全村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残疾人。

“我还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谭德才始终记挂着这个心愿。今年,他带来了加大农村残障人士脱贫帮扶力度、加快山区经济产业发展扶持、加大山区退耕还林支持等建议。谭德才说:“来北京参加两会,要把乡亲们的心里话带过来,还要把政策信息带回去。”

胡胜宝: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我们普米族同胞十分勤劳,脱贫内生动力足,通过几年努力,‘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已基本达到,教育、医疗、住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今年我们一定可以如期脱贫。”在全国人大代表胡胜宝看来,普米族整族脱贫指日可待。

胡胜宝说,他的家乡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彝族乡松坪村,普米族人口不算多,只有113户、463人,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仅有3户未脱贫。当地山高坡陡,以前种植玉米、蚕豆,村民脱不了贫。在各级各部门帮助下,村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全村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通过几年发展,市场打开了、口碑形成了、农民增收了。再加之种植“短平快”的中药材,村民收入有了进一步提升。目前,永胜县普米族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

说起村里最后3户贫困户,胡胜宝表示,这几家人受了灾,家中没了壮劳力,经济收入断了来源,家庭陷入困境。为了让他们如期脱贫,我们用好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扶贫政策,解决家中子女上学问题,每家解决一个公益性岗位,做护林员或保洁员,每月收入800元。在社会各界支持帮扶下,在扶贫政策的实施下,在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下,目前最后3户贫困户也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如今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向村民提供经济作物种苗,再以合理价格收购花椒、药材等,粗加工后卖向市场。胡胜宝认为,合作社可以有效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村民带来更好的收益。同时,他们了解市场风向,种什么、养什么,合作社可以提前预判,尽可能降低市场风险,确保农民的收入。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普米族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我们会更加努力,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胡胜宝笑着说。

魏金龙: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想想过去贫穷落后,如今生活不愁吃和穿,党的政策勐挺挺,撸起袖子加油干,江三木落。”一首《阿佤人民感党恩》唱出了新时代佤族群众的心声。

全国人大代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党委书记魏金龙向记者热情推荐这首歌。这是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在宣讲大会精神、开展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与文艺爱好者们共同填词的作品。“我们将中课镇原生态佤调改编成曲,创作灵感来源于近年来中课镇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勐挺挺’是幸福安康的意思,‘江三木落’表达美好的祝愿。整首歌表现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阿佤人民将携手奔小康。”魏金龙说。

点开《阿佤人民感党恩》聆听,悠扬的曲调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魏金龙告诉记者,歌曲有汉语和佤语两个版本,当地绝大多数百姓都能听得懂、唱得出。

“形式单一的开会起不到好的宣讲效果。”魏金龙说,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比如全国两会闭幕后,就该及时把会议精神带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为此我们会专门创作歌舞,编排小品,进行有奖问答,让老百姓听得懂。他们有什么问题、困难,也会和我细细地说。”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魏金龙再次围绕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门调研。西盟县脱贫摘帽已经顺利通过第三方考核评估,作为脱贫攻坚参与者、见证者,魏金龙如今非常关心脱贫政策的延续性。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但具体怎么加强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成果,群众非常关心,我们基层干部也非常关注。要避免出现群众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现象,扶上马也要送一程。”魏金龙说,连日来他一直在和代表们交流。“很多基层代表都是村里的书记、主任,或者来自乡镇一级,脱贫攻坚过程中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有很多好经验。”魏金龙抓住每一个机遇,积极向其他人大代表“取经”。

猜你喜欢
普米族务工者德才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普米族医药调查及发展初探
吴德才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普米族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方式对当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普米族韩规文及其古籍概况
城市外来务工者休闲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职业差异——以苏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