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的困惑

2019-04-28 02:13暗地妖娆
世界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学校

暗地妖娆

2017年,有部叫作《起跑线》的印度电影上映,一下子戳破了这个宗教国家百分百不公平的“起跑线”问题。片子讲的是一对靠卖服装起家的平民夫妇,在有了点小钱之后,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私立学校的故事,为此他们强迫家人之间用英语交流、假扮穷人以换取特殊待遇,甚至不惜要挤掉一个穷孩子的入学资格。而这对夫妇如此要死要活削尖了脑袋也要让女儿挤进去的——还只是幼儿园而已。

归根结底,女儿的求学不是真正的问题,她的父母想就此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雅之堂才是重点。他们和很多印度的家长一样,坚定地认为要打破当下牢固的“阶级”之墙,就得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一挪再挪。

那么,秉承关乎“起跑线”的执念真有必要吗?

无法参加晚宴的孩子

2015年8月,英国出了一部上下两集的纪录片,叫《交换学校:阶级分化》。这部纪录片将一公一私两个英国学堂摆在了一处进行PK,一所是位于伦敦德比郡的贝姆罗兹公立综合学校,另一所是位于威尔特郡的沃敏斯特贵族寄宿私立学校。

同样都是学校,两者的区别在哪儿?

首先是“钱”,贝姆罗兹每年的经费预算是500万英镑,而沃敏斯特则是900万英镑。当然,这个差距乍一看并没有显得很大;关键在于,前者招收的学生超过了700名,而后者只有400名。尽管两校的教师人数几乎一样,但是公立学堂每位教师要负责的学生是私立学堂的两倍。

其次就是环境,贝姆罗兹所在的德比郡是平民和移民的长居地,这所中学建于1930年,原来是一所文法学校,40多年前变成公立学堂。而沃敏斯特是拥有300年历史的老校,占地高达60英亩,整个校区可与哈利·波特的老古堡式魔法学校相媲美,连门廊的设计都出自英国最著名的建筑师及皇家学会会长克里斯托弗·雷恩之手;其“豪气”也理所当然地蔓延到了内部,校长的坐椅都是200年前的老古董。

再次,招收生源的标准有天壤之别。

沃敏斯特公堂招生,年龄大至18岁,幼至3岁,主要标准是看孩子们的家世和天资。校内高级职员会先行筛选出成绩在A等的报名生,然后经由校长亲自面试,连带着家长都同样要让校长见过并得到认可,方可入学。而这些孩子收到录取通知的时候,也意味着每年至少要向学校交27000英镑的学费才得以寄宿。而贝姆罗兹学堂的招生标准是——没有标准。

无论原国籍、年龄,成绩优劣,都可以被这所学校所容纳,连叙利亚、伊朗等国的逃难移民也全盘接收。这些孩子别说之前是否受过教育,有一半人都不太会说英语,还有三分之一的有读写障碍或自闭症,这些孩子入学测试的结果是——只有7岁儿童的阅读能力。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食堂,这是剑桥最大的餐厅。大厅尽头,一幅亨利八世的巨幅画像占据了整个房间。三一学院拥有剑桥大学中最优美华丽的建筑与庭院。

由此可见,从源头开始,公私两校的距离已经拉开了。

但这个纪录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让两校的师生进行交换体验,双方校长各自带着3名学生到对方学校实习一周,亲自感受两校的差别教育。

体验之前,两位校长应该说暗地里都在鄙视,公校的校长认为私立学校的孩子之所以能出这么多精英,无非是依托于学生家庭的人脉所致,师资与教学品质未必比他们强,依照这位理想主义的校长所言:“我从事教育事业越久,就越肯定,教育是打破社会不平等的关键。”显然,她就是为了捅破“私立学校才能培养精英”的传说欣然赴约。

另一边,私立学校的校长则是抱着好奇心和蔑视来到贝姆罗兹,他几乎肯定那边的教师一定不如沃敏斯特。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明面上的较量,而最终见证的一切令他们都开始了反思。

私立学堂的校长惊讶地发现,事实上贝姆罗兹的老师教学水平与沃敏斯特的不相伯仲,但是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捣蛋鬼”多如牛毛。所以他无法想象,在公立学堂,每个老师都要配备一台全校联网的电脑,倘若课堂上学生出了状况就按下求助按钮,高级职员就会很快赶到,平定事态。

那里还有特别设立的隔离监控室,违纪学生都得在那里呆上一阵,有专门职员看管他们。那里的职员反映,他们每天至少要对十几个孩子进行隔离教育,11年来大约只有三四天时间,隔离室是空着的。而私立学堂压根儿不需要配备这样的房间,一年里最多有一两名学生受到停学处分;学生之所以这么乖,是因为违纪成本太高,只要一节课上说悄悄话超过两次,就会被赶出课堂。

另一边,本着“博爱精神来到私立学校的罗姆罗兹公校校长,受到的冲击就更大了。她发现私立学校的成功秘訣压根儿不在于师资力量,却是课外教育。从早到晚自有一套严苛的管束流程,每天清晨,就会有专门人员高声歌唱,进入每个宿舍,把学生们从床上叫起来;随后就是吃早餐,参加校长亲自主持的晨会。学生们身上的昂贵西装校服必须扣好每一颗扣子,踏着娴熟的冷淡风“牛津步”走向教学大楼,他们仿佛天生就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涯会在牛津级别的学府度过,所以早早就学会了适应这一套,以便与公立学堂的孩子们有所区别。

晚上睡觉之前,会有管理员收走每个人的手机,以确保他们能老实睡觉,不耽误次日的学业。而女生要染发、戴耳钉,更是天方夜谭。

课外活动则更加丰富,在这座拥有12个网球场的贵族校园内,开设了包括军训、汽车部维修技能,天文学会在内的42个课外活动,让学生得以各展所长。

最奢侈的教育项目还不是这个,而是该校还会定期邀请举足轻重的成功人士来演讲,英国草地音乐节教父迈克尔·伊维斯。然而最绝的是,学校会安排让每个学生都参加专门开设的晚宴,这是考验他们着装、礼仪和社交技巧的时刻。

贝姆罗兹公校的校长这才意识到,沃敏斯特一直致力于让在校生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生活环境,没错,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中间也必然有大把人才会变成大人物,高级晚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此,贝姆罗兹的校长只能无奈地表示:“就算我们学校把晚宴改成喝下午茶,经费也只够用来买三文治和烤饼,而且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这种待遇。”她终于明白,私立学校并非是人脉占尽便宜,却是一开始就竭力把学生往“上等人”的路子上去培养,而这一切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来支撑。

与此同时,感受到公校教育困难的沃敏斯特校长也不由感慨:“如果我回自己的学校,还在为学生午餐吃芦笋还是黄豆而烦恼的话,就回头想想贝姆罗兹所处的困境吧。”

别以为沃敏斯特特别财大气粗,它还不是英国最好的贵族学校。

我们再来看看位于距离伦敦20英里外的温莎小镇的伊顿公学,这所著名的男校可以说是每个英国男生的梦想之地,学校对岸就是象征上流巅峰的温莎宫,像是一个不太远的愿景,靜静凝视着这座华丽学府。

那里曾出过19位英国首相,还有无数影响英国几代人的佼佼者,包括诗人雪莱、《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经济学家凯恩斯,甚至还有现下最红的演员汤姆·希德勒斯顿、奥斯卡影帝埃迪·雷德梅恩等等。英国皇室所有的男性成员,都要在伊顿接受最尖端的教育。

那里的每一个学生都配备有专门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因为这些孩子注定都是绅士,所以连校服都是统一的燕尾服,每套价值超1000英镑,一年学费也高达33000英镑。

除此之外,位于伦敦西北角的哈罗公学也同样奢侈,这所创办于1572年的贵族寄宿学校,一年高达47000美元的学费已经不算稀奇,那里也培养出了首相丘吉尔和浪漫诗人拜伦。那里的学生清一色穿白衬衣、深蓝西装配黑领带,上课时都必须戴上标志性的硬草帽,必要时还会配手杖。所有的细节都在时刻提醒学生——“你们是贵族”。

正因如此,公私学堂才只能“两立”,教学成果更无法同日而语,沃敏斯特学校里有超八成的学生都通过了五项GCSE科目(普通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都在A+到C之间,而贝姆罗兹学校通过的学生比例只有对方的一半,而后者甚至在2012年还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定为“良好”,也就是说这样的成绩放在全国来讲还是不错的。

这样的结果,让贝姆罗兹的校长有些绝望,要知道,她曾经踌躇满志地说过:“如果每所学校都向私立学校靠拢看齐,那教育问题就真的得到了解决。”

真可惜,全英国目前也只有7%的学生上得起私立学校,而这部分人也在未来都占据了阶级金字塔的顶端。

就好比纪录片里,穷人家的男生和富人家的男生交流未来的梦想,前者希望将来能找份赚大钱的事业;而后者则表示,他只要继承家业,自有人替他打理赚钱的业务。这就是差距,也是阶层固化的根源所在。

其中最为讽刺的是,无论伊顿公学还是沃敏斯特,最初的时候都是做免费教育的公立学校,经过层层进化,如今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好吧,那么有学校强行打破这个规矩,均一下贫富,让穷人和富人都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吗?有的。

另一部印度电影给出了这种可能性,也揭开了其中的尴尬内幕,那就是2018年上映的励志教育片《嗝嗝老师》。

在这部电影里头,就是一个私立学校为了种种原因,不得不勉强接收了一批公立学校的孩子。然而,这些孩子一进去就被校长进行了隔离,把他们编在同一个班,与富人家的孩子分开教学,以确保阶层不被打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公立学堂的孩子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那些富二代是有区别的,他们愈发绝望,愈发愤怒,然后选择了用调皮捣蛋的方式表达不满,成了全校最麻烦的班级。

电影的结尾非常理想化,这甚至是个真实存在的典型事件,但是能有这种完美大结局的教育传奇,现实中依然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坚信唯有教育能换来真正公平的贝姆罗兹的校长,在发现沃敏斯特居然有音乐课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特别希望让自己的女儿去上音乐补习班,但是这种奢侈的课程,在她所在的学校压根儿不存在;而沃敏斯特每年花在补习班上的费用就高达一百万英镑,这对贝姆罗兹来说就是个神话。

美国也有学区房

哪怕是在被戏称为“灯塔国”的美利坚,这座“灯塔”也并没有将人权“一碗水端平”,那儿的学校依然是公私有别。只不过,区别在于那儿的家长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就得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精明地处理学区问题。

事实上,和英国一样,美国的公立学校学费全免,但是教育水平却不见得低下,要找到便宜的“好货”,秘诀就在于选择学区,所以“学区房”才是家长们要考虑的重点。大家都会千方百计搬到水平与私立学校不相上下的优秀公立学校居民区,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之所以公立学校在美国同样受家长待见,皆因那里要求老师必须有大学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非专业人士是没办法走上讲台的,所以公立学校的教师相对稳定,也鲜少有学校会炒掉他们,这就保证了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

而私立学校的教师路子就相对比较“野”了,他们不要求职员有专业教师资格证,但必须是各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才能开课,而且多数教师都是签合同上任,流动性很大。当然了,私立学校有它的优势,那就是课程设计上的多样性,保证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之余,还能掌握几门特长,比如音乐、体育什么的。

所以美国的家长们一合计,与其每年交两三万美元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还不如想点法子让他们去公立学堂来得划算。于是,大家把目标学校都对准了几所赫赫有名的公立中学,比如全国排名第六的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

还有一种公立系统中的特殊学校,被称为“磁校”,也就是学校要依靠自身魅力的提升吸引大量学源,而魅力就来自于教学质量,加州数学与科学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全州数学平均得分只有37%的时候,这所学校的得分已经是94%,英语得分更高达97%。而磁校中排名第一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的美国才华与天赋学校,更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以发挥才能,他们必须完成11门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方可结业,参加AP考试既省钱又能获得大学学分,成为中学生的首选。

当然了,家长们的如意算盘也并非次次都打得脆响,公立学校最大的弊端就是“没钱”。2018年2月,全美掀起了一场公立学校教师集体游行抗议活动,整个弗吉尼亚州就有约两万名教师罢课,向州政府要求加薪。

“后院起火”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快过不下去了。因为穷,很多公立中学早在十年前就无法再提供新课本,只能规定把老教科书循环使用,学生们只能每天翻看破洞缺页的书本,学校也无法更换破旧的课桌椅和手提电脑,很多教师为了教育质量,不得不本着良心、咬着牙自掏腰包,而他们的薪水却好几年都纹丝不动。内华达州的某所小学内,一个班级有42名学生,却只配备了6台笔记本电脑,这些电脑连键盘都不全,只能用来练打字。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靠众筹添了10台。密歇根州一所高中的图书馆已经整整四年都没有新书上架。

印度德里一所学校的孩子们放学乘坐一辆大型人力车,这样的人力车是他们往返学校的日常交通工具。

至于艺术课之类,在公立学校就等于奢侈品,一所学校每年给艺术老师的经费只有100美元,他们需要带的学生却高达800人;要维系这个课程,老师就只能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倒贴钱。

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的2019财年的教育经费预算,要比2018年整整砍掉36亿美元,预算局的解释是:“反正每年教育经费支出无论多少,教育质量都是一样的。”

此举无疑成了压垮公立学校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才引发了全国教师的大暴动。2月的西弗吉尼亚,教师们的怒火迅速蔓延,到了4月,肯塔基州、俄克拉荷马州也举行了集会游行活动,导致肯塔基州内20多间学校暂时关闭,俄克拉荷马近50万名学生都无法正常上课。到最后,俄克拉荷马州长签署了一项法案,为该州加码了5000万美元经费,但这些钱还不够给每个学生买本新教材的。

当然,即便如此,公立学校教师每年的平均收入都达到5万美元,比私立学校的要高出1万多,可还是有更多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会选择去私立学校,都是冲着充裕的教学资源去的。可见,为了让祖国的花朵得到良好教育,公立学校的教师们真是操碎了心。

之所以私立学校依然是教师们的第一选择,“成就感”也不可忽视。拿新罕布什尔州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来说,该校是超过300年历史的一所传统男女合校制大学预备学院,也是美国最优秀的寄宿学校,占地高达670公顷。那里学霸如云,SAT(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的一场考试,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平均成绩在私立高中排名首位,那里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中学图书馆,彰显了它的财大气粗,也是公立中学不敢想象的。校中所有课程内容、课后作业,都由授课老师亲自编写;还有独一无二的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就是让12名学生与老师围坐在一张椭圆形桌子前,进行讨论、提问,以及辩论。雄厚的教育资源,加上新颖的教学模式,令该校为哈佛大学输送了诸多学员,被称为“哈佛大学预备学校”。在这样的学校工作,哪怕薪水相对较少,也无法阻断教师们的膜拜之情。

位于洛杉矶的哈佛西湖学校,也是顶尖的私立走读学校,已经吸引了32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入驻,教龄都超过了13年,那里5年内就有超过100名学生踏入了常春藤名校的大门。学校富到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去意、法、西班牙等各个国家学习。

毫无疑问,进入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就意味着前途无可限量,这个由7所大学和1所学院组成的高校联盟,可以说是学校阶级的顶峰,其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冠以“常春藤”之名的学府,也正是培养美国总统、诺贝奖获得者,以及商贾巨子的温床;《哈利·波特》中扮演赫敏·格兰杰的女演员艾玛·沃特森便曾就读于布朗大学,随后又转学至牛津,这就意味着她的成功不仅是作为电影明星,而是标准的“才貌双全”,成为好莱坞影视圈标准的“人生赢家”。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省钱又省心的公立学校,也就意味着把责任都往教师身上推,使得他们背负了诸多职责以外的包袱。

当然了,也有一些家长则另僻奚径,不管子女是否在好的中学就读,他们都想办法“走后门”,让孩子最终能进入著名高校。

就在今年3月,美国检测方就一气起诉了6个州近50名“土豪”,这些“土豪”都是用钱给孩子铺了一条“金光大道”。他们通过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为“关键全球基金会”的非营利机构,由一名叫威廉·辛格的人去行贿,将富二代们送进名校。辛格的做法很简单,一是帮学生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等考试中作弊拿高分;二是贿赂高校体育教练,让这些学生作为体育特长生被招入。

于是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德高望众的学府都被牵涉其中;因为砸钱买学历而背上了官司的家长也都是大人物,他们中间有诸多知名企业的高管、时尚设计师,甚至还包括颇有名望的好莱坞明星,比如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女主角之一菲丽西提·霍夫曼,她在剧中扮演的是城府颇深的女强人,戏外的行为倒也颇符合角色的设定;另一位女演员洛莉·路格林在美剧《新飞越比弗利》中扮演的角色,曾经拿过第十二届青少年选择奖的最佳TV家长,其现实中的家长形象也颇耐人寻味。

相比英国贵族学校光明正大地把阶层隔开,美国家长的暗厢操作更充满讽刺意味,也就是说,某些隐形“贵族”依然琢磨着要把阶级固化,依托人脉坐稳金字塔上层的位置。

因上学引发的血案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一点——“起跑线”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于是乎,他们为此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竞争也趋向白热化,甚至搞不好,还会引发惨案。在攀比欲极重的亚洲家长群里,也曾经因此发生过悲剧。

1999年发生在日本的“音羽杀人事件”就是个很典型的案件,当时,一名幼儿园孩子被弃尸于公园附近,有人残忍地掐死了他。警察调查发现,凶手竟是死者母亲的一个朋友,原来就是普通的主妇,其儿子也是死者的同学。

之所以痛下杀手,皆因两家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幼儿园读书,也都在竞争一家私立小学的入学名额;这是孩子之间的竞争,更是家长们的暗厢终极较量,结果这名主妇的儿子输给了“别人家的孩子”,怀着浓烈的妒意,她竟对其痛下杀手。

这桩举国震惊的案子,后来被改编成日剧《丧失名字的女神》,也曾被女作家角田光代写成小说《沉睡于森林中的鱼》。

之所以日本家长要如此丧心病狂,皆因那里的名牌私立学校都实行小、初、高、大学一贯制教育,所以私立大学的附属校招生要求特别严苛,一年只有100多个名额,每年报考者却过千。

家长们都清楚,一旦自家孩子挤过了这根独木桥,就意味着可以一路晋级到同一所大学,接受便捷的高等教育。所以,哪怕一年6-8万人民币的昂贵学费也吓不倒他们。与此同时,这些私立学校的胃口也很大,几乎每年都会明目张胆地向家长们索取赞助费,美其名曰“自愿捐助”,金额是由学校来定的。

所以,日本人的求学之道只有两条路:一是挤破头赢在“起跑线”上,进入私立小学;二是在接受公立学校教育之后,努力凭实力考上好的大学。

两条路都不容易走,但是力求走第一条路的人还是占了多数。

当然,也有很多天资聪颖的孩子考上了令人羡慕的高等学府,比如代表日本最高学术殿堂的东京大学。那里曾经出过9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外加16位日本首相,还有更多的学员毕业后分布在各个高精尖领域里,对整个日本社会的进程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东大生可谓个个都是学霸中的奇葩,也彻底淡化了贫富阶级的差异性。日本曾经为此出过一个颇受欢迎的综艺节目,叫《秋刀鱼东大方程式》,这档由日本最著名的主持人明石家秋刀鱼主持的节目中,邀请了东大一批特点鲜明的天之骄子,从家庭成员都裸体相见的白富美,到为了一个便利店面包的价钱都要再三考虑的穷学生,都摆到了一处;其中最受观众喜爱的东大生,居然还是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这种完全秉承公平公正原则的教育机会,令东大成为诸多学子的神往之地,每年数万人报考,录取率只有5%,也就是说必须是“学霸中的学霸”才能得以入驻。

但是,在《东大方程式》中的某一集,讲到了日本开设的某种天才培训班,也就是把聪明的孩子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各种脑力高强度训练,让这些孩子很早就掌握了惊人的速记法,为他们长大后进军东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显然,“起跑线”对日本孩子来说,简直“致命”。

当然,尽管私立学校的竞争容易引发血案,相形之下,恐怕公立学堂的安全系数则更低,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鱼龙混杂。

以前边提到的贝姆罗兹为例,在那个“交换学生”的活动中,三名公校学生中有一位明确表示,他不愿意做课外作业,在这些学生的概念里,学校是用来学习的,而放学以后的时间就应该以玩为主,所以学业就这么被耽误了。尽管他的母校也为其安排了課外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就只有拳击课,更多的学生则选择放学后马上离开学堂。

神奇的是,这个公立学校老师眼中的“学渣”,在被安排去贵族学校沃敏斯特以后,却破天荒地开始写作业、交作业。对此,他的解释是:“我家住的是合租房,一天到晚都很吵,压根儿无法静下心来完成作业;但是在沃敏斯特就不同了,这里仿佛天生就是为了让你写作业而设计的地方,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学习了。”

那么,这三位交换生都是乐不思蜀的状态吗?并非如此。

其中一位女生,在抵达沃敏斯特的第一天就开始不安,在这座宏伟的城堡建筑里,她穿过两侧墙壁刷成粉红色的走廊,进入女生宿生,穿上了昂贵校服的同时,终于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阶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让她茫然,甚至不平。到最后,这位曾经明确表示人生梦想是成为一国首相的女生,还是说自己无法适应这金璧辉煌的环境。

将学习水平、价值观的完整性参差不齐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框架里,总是很容易引发所谓的“惊爆点”。

2009年春,法国上映过一部让-保罗·利利安菲尔德执导的犯罪电影叫《裙角飞扬的日子》,故事以法国一所公立学校为背景,讲述上课期间,一位女教师常年被学生嘲笑羞辱,终于精神崩溃,用一把手枪劫持了全班的孩子,而这把枪,还是班上一个男生书包里的“装备”。法国著名女演员伊莎贝拉·阿佳妮在片中讲了一句经典台词:“孩子们,人生其实一点都不美好。”

这种“不美好”,恰恰是公立学校内的“日常”,有什么样的学生,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老师,无法把每个学生往光明的方向去引导,正是公校的症结所在。

电影看起来凶猛,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可能比电影要凶猛百倍。一桩桩血腥的中学校园枪击案,多半都是在公立学校诞生的。

2002年4月26日,德国中部城市的埃尔福特古腾堡中学闯入了一名凶暴的少年,他手持Glock17手枪,背着一管帮浦式霰弹枪,进入校内,对着一名老师开枪,结果误杀了两名学生,随后在与警方对峙中,还把一名警员一枪爆头;在经过与在场另一位老师的短暂交谈后,少年把自己反锁在一间空房内自杀。

2008年, 东京“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共造成7人死亡,10人重伤。在人们心里留下了沉重的阴影,2018年6月8日,秋叶原杀人事件10周年当天,民众赴事发地祈祷。

这位名叫施泰因·豪尔的少年,原是古腾堡中学的一名学生,因为和同伴联手做假的请假条逃学被发现,学校直接开除了他。开除,对一个德国人来讲,就意味着他们不能拿到高中文凭,没有文凭,便无法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施泰因·豪尔在被开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瞒着家里人,最终选择走上绝路。

回头看看贝姆罗兹学校的学生,他们早就意识到了一点:“如果不接受教育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买不起食物,无法生活,也支撑不起一个家庭。”

事实上,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都是“焦虑感”,霸凌、成绩下滑,都可能酿造悲剧。为了打破“阶层”这个坚固壁垒,很多人都走上了不归路。

事实上,即便是优等学校的精英分子,也会时不时产生一些扭曲的人格,2008年6月8日,日本的“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一天,一名叫加藤智大的中年男子开着卡车,冲撞秋叶原的闹市区,然后下车挥刀乱刺,当场死亡3人,两人受伤。

這起案子举世震惊,也令加藤智大的过往被一一揭开。原来他曾经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优等生,自小就接受母亲近乎变态的精英教育,严格的家教令他考上了青森县升学率最高的重点中学,在高手林立的学习环境中,加藤的优势很快就被比了下去,在本来就压力山大的情况下,母亲还使出非常手段对他进行人格羞辱,导致他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从云端跌落的滋味太不好受,家长的“势利眼”也导致他从此不再是这个家族的宠儿。人生一落千丈之后,加藤智大只能勉强读完短期大学,过着四处打工的落魄生活。巨大的落差令他产生了“报复社会”的邪念,这才向无辜的路人举起了屠刀。

这两个案子,充分说明学校阶级对于人格正在逐渐成型中的年轻人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它既现实又残酷,犹如幸福的暗面,警示世人要在“不公平”的“起跑线”前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

进最好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走向最成功的未来;这是诸多国家教育体系设定的“起跑线”给予家长和孩子的终极启示。关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或明或暗的区隔线,一直都是很多人心头的一根刺,关乎两者孰好孰差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因学校划分出的高低贵贱也是社会竞争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输赢的关键都在其中,这亦是人们将不同的校园视为“阶梯”的原因,大家都在试图往上爬,有些依靠实力,有些依靠财力和人脉,还有一些甚至不择手段,由此展示出的众生相,真是既冷酷又励志。

猜你喜欢
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学校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学校推介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