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r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分析

2019-04-30 03:40王蓥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8期
关键词:尿激酶均值溶栓

王蓥梅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辽宁 朝阳 122400)

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逐渐的年轻化[1]。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临床主要是通过静脉溶栓的方式为患者实施治疗,但是不同的治疗药物,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本文主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小剂量r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价值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其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其治疗方案的差异分组,50例为一组。实验组中,男女之比为23∶27,年龄均值为(65.23±10.23)岁,血糖水平均值为(7.72±2.89)mmol/L,收缩压均值为(147.56±21.03)mm Hg,舒张压均值为(88.63±12.63)mm Hg。对照组中,男女之比为22∶28,年龄均值为(65.30±10.03)岁,血糖水平均值为(7.96±2.72)mmol/L,收缩压均值为(147.63±21.12)mm Hg,舒张压均值为(88.57±12.55)mm Hg。本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实验组:为患者实施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用药剂量为0.6 mg/kg,其中10%在初始1 min内完成静脉推注,余下药物在1 h内进行持续静脉泵入干预。对照组:将100万~150万U尿激酶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持续用药时间为30 min。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完成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采用头颅CT来查看患者是否存在脑出血的情况,之后为患者实施每天75 mg的氯吡格雷治疗。实施药物治疗前,对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头颅CT、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等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NIHSS(脑卒中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mRS评分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后SICH(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情况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SICH、死亡概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NIHSS评分、mR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NIHSS评分、mRS评分: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的mR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NIHSS评分 治疗后NIHSS评分 mRS实验组 50 14.36±5.56 10.36±4.11 2.41±1.60对照组 50 14.85±6.12 10.52±3.89 2.46±1.58

2.2 SICH、死亡:实验组SICH概率以及病死率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P>0.05)。见表2。

表2 两组SICH、死亡情况对比[n(%)]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主要的并发症为眩晕、头痛、呕吐等,严重者会出现半身不遂或死亡的情况。急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而多数老年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使得其疾病较为复杂[3]。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进展较快,应及时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从而对其治疗的效果以及生命安全进行保证。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为尿激酶和rt-PA,rt-PA是一种糖蛋白,其能够较好对纤溶酶原进行激活,使得其向纤溶酶进行转变[4]。Rt-PA与纤维蛋白之间有效较高的亲和性,能够有效促进血块的溶解,使得患者病变区域的相关循环速度可以加快,且对人体凝血系统产生的作用较轻,患者出现出血的概率较小。尿激酶是酶蛋白的一种,其主要是在肾组织中培养或尿液中分离,其可以直接在内源性纤维蛋白系统中进行作用,促进纤溶酶原的裂解,使之向纤溶酶进行转变,较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更好发挥溶栓的作用,疗效显著[5]。

出血是溶栓治疗药物的主要并发症,特别是脑出血,有着较高的危险性。SICH经影像学显示,有着较为明显的占位效应,其主要发生在梗死灶内。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其发生的颅内出血可以分为大块出血灶和外渗性出血,其中外渗性出血灶患者,在其缺血灶周围存在瘀点状出血灶以及渗出性出血灶,在组织间隙内存在红细胞,神经细胞坏死,血管壁结构破坏。大块出血灶,其周围组织存在水肿和充血改变的情况。小瘀点状出血有时是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再灌注的一种标志,可能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改善,其主要在已经梗死的脑组织中存在,不会明显导致患者的脑细胞功能出现恶化的情况[6]。但是症状性脑出血可能是迟发性再灌注,其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会增加患者梗死的面积,使得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不良的后果,因此,本文仅研究了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mRS评分、SICH概率以及病死率相比,差异较小。

综上所述,小剂量rt-PA与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其安全性相比,无明显的差异,表明这两种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尿激酶均值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浅谈均值不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