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育人体系 实践立德树人

2019-05-01 09:43申屠永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浙大生涯教室

申屠永庆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育人意志和思想。要求我们回答育什么人、怎么育人、为谁育人的新时代教育命题。对于学校来说,要有责任担当,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做好立德树人的校本落实。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浙大附中”)积极落实国家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响应国家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将实现教育公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确立“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发展策略。几年来,学校的课改充满活力,在具体实践中,立足学生发展,重构育人体系,不断推进变革性的整体育人实践。

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学校发展定位对于学校发展十分重要,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整体育人离不开学校发展的特色定位。

如何定位?要对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办学历史、地域环境、人文自然资源、师资力量、学校文化)、学生发展情况(生源状况、专业志向、从业情况等)作分析,所以学校发展定位既应该包括学校,也应该包括师生。梳理办學历史,提炼学校文化,全体教职工要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特色定位,应该是历史的继承与超越,是社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结合,是学校与众不同的个性和价值地位的体现。不管是学校的发展历程,还是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都要在定位中有所体现。

发展定位决定培养目标,也是课程改革设计的重要依据。国家层面的培养目标与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遵循党和国家教育要求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发展定位不同,要培养具有自己学校特质的学生,同时,要考虑高中教育的功能性转型是当务之急。要有大国大时代、大众化教育时代、信息化教育时代、国际化教育时代的新思考。

我校根据浙大附中前身明远中学人格教育的办学实践,提出“明远立人”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依托浙江大学的办学实践,提出“求是创新”的办学定位,从而形成“人格与学术并重”的办学特色。结合新时代新思考,我们立足学生发展,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建立了浙大附中学生发展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即“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为核心的“五力”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我们引导每一位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凸显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将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贯穿到各年级,融合到各学科,落实到学习全过程,最后实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

近几年,我们努力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把选择权的落实和选择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新课程改革坚持选择性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学生选择机会,试图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许多学校还难以真正实现学生选择力的提升。浙大附中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通过学校育人体系重构,使选择性教育理念得以落实,一方面真正落实学生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切实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1. 选修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顶层设计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提出并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思路,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浙大附中课程体系。我们把原有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以重构,将必、选修课程加以整合。这一课程体系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有利于推行走班制教学,有利于推行学生选课,落实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最终实现课程育人。

学校特别重视课程体系重构下的选修课程建设,把原来碎片化的选修课程结构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比如,建立具有杭州文化韵味的西湖情怀课程群,并依托“五大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国学人文学院、体育健康学院、艺术智造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实行学院制管理。学校建立百余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并将其纳入“五大学院制”,实行常态化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2. 生涯发展体系构建,尤其重视“7选3”选课指导

学校构建了“7位1体”学生生涯发展体系。学校对学生的学业、人生规划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学生对课程科目乃至未来人生的选择更加符合个人发展实际。学校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着力构建“生涯导师制、生涯公共课程、学科生涯渗透、生涯讲坛、生涯体验、生涯咨询与评估跟踪”的“7位1体”生涯发展教育模式。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包括生涯专兼职教师专业团队、学科教师团队等。通过课程与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潜能在分层走班中得到充分展现。

学校定期邀请专业人士、知名学者走进校园,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引导。如每学期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家长职场”班会课,邀请专业领域的家长为学生作职场报告;开设“浙大教授学术与人生”课程,每周聘请一位浙大教授,给学生讲述自己的专业背景、学术研究以及如何理性看世界。尤其是学生社团,发挥自身优势,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助力学生生涯发展规划。通过种种活动,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未来人生选择。

自主选择“7选3”选考科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无论是考试科目、报考专业还是报考学校,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核心是选择。浙大附中的课程设置、学考选考科目的实践安排、各学科走班设计等,恰好顺应了这些要求。学校精心编写了《浙大附中学生选课手册》,出版了《新高考指南7选3:专业与高校》《6(7)选3学科测评工具》,为学生选课、高考选考提供科学的指导。而且,与其他高中的高考选考不同,浙大附中的“7选3”是完全自由搭配的,选考科目的选择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成长需要,有利于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3. 学习空间体系重构,尤其重视学科教室建设

学校重构学习空间体系,以“学科教室”建设推动“学科育人”体系建设。深入開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室课堂教学研究,以“小组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学习探究,开展育人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教育运用。

引入VR、AR等技术,充分享受沉浸式体验学习;智能交互一体机、云课堂和网络直播系统实现两校区同时授课、共同学习;智能学习系统自动生成私人专属错题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最新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让学生提前接触尖端科技;学吧、咖啡吧、外语角、植物园都成为了学生喜爱的学习场所。

我校地处西湖核心风景区,校舍建设受到严格限制,难以满足走班教学的需要。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学校因地制宜,立足现有条件,创新设置学科功能教室,使常态化分层走班教学成为可能。学校将学科功能教室从教室内延展至教室外、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从现实课堂拓展到虚拟空间的网络课堂,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校内功能教室包括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共享学科功能教室、校园功能教室。立足于现有教学空间的转型升级,学校将现有教室和实验室低成本改造成为学科功能教室,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设专用学科功能教室,目前已建成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多个学科融合共享同一学科教室,教室里的部分教学用品,随着学科课程的不同而稍有变换。学校利用诸如图书馆、走廊、办公楼等,将校园环境资源作为功能教室来设计和安排。把校外空间打造成校外功能教室,如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开设实验课程,把周边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茶艺、西泠书法等20余门课程。同时,利用已有信息化设备,低成本改造“虚拟功能教室”,开发应用在线校本课程,实现了“双师课堂”形式的跨班级、跨校区上课和在线答疑,进一步突破了教室和师资的限制。

与此相配套,学校构建起两类资源相统一的课程资源。一是充分利用既定资源。把学生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作为课程资源来运用。如利用教室窗帘,因势利导开发了学科挂图窗帘,物理学科文化挂图窗帘印制了学科知识相关的图片,包括地磁场、物理学史等。二是积极拓展便利资源。发挥位于西湖核心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研究开设了“西湖情怀”课程群,将课堂开在了西湖上,如到西湖边写生、到茶叶博物馆和西泠印社上课等,使得“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独特的文化景观。

学校通过师师、师生、校内校外共同创生课程资源,形成了人人参与课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支持针对性教学和自主个性化学习活动。学校的课程资源成果也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传播交流,形成校内、校区乃至跨区域的共享。

猜你喜欢
浙大生涯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吐槽退役生涯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