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5-04 13:56黄金侠侯艳苏晓光田思庆张艳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

黄金侠 侯艳 苏晓光 田思庆 张艳丽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把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果丰硕。然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地方高校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要立足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研究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实例。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32-02

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以“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为研究项目,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与“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和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等仍具有一定的市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以知识传授为最高目标,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实践教学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师资薄弱,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缺乏,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职称评聘和晋级上,对教学不够重视。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较少,学生获取的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内外各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优点,结合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教学的实际及市场需求,构建适合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经济建设所需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校能否办出自身的特色、能否实现与同类学校差异化竞争。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要适合地方经济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以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校与企业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期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双方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承担部分培养任务,而且优先安排合作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校企之间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和载体,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高校要为企业服务,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方面的问题,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根据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提供相应的实习场所,协助高校建立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高校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高校的实践指导教师,企业也可聘任高校教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师。

(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依据《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师个人素质、能力及教师的结构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创新的能力。高校教师应深入企业锻炼,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立足学术前沿,获取最新的教育科技成果,并將其应用到教学中,补充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师应拓宽知识面,更新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出灵活而有效的选择。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研。

自2013年以来,我院开始优化教师结构,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能力,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学院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每年根据专业需要都会选派在职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等,通过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院也会根据教学内容需求不定期的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出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这使我院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三)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高校课程设置应更加全面,知识结构应更趋于合理和完善,要增大选修课、精选专业课,拓宽通识课,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摒弃已经过时和陈旧的东西,要根据企业、事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应反映当代科技与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研究方法、最新理论和最新观点。规范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打破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形式,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相结合,切实提高实践环节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与现代的先进灵活多变的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最优化。

(四)加强创新创业活动

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他们提供机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到大学的创新实验室、科技园、校办企业、科研机构、社会行业与部门等进行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对创业获得成就的学生给予“创业学分”“创新学分”等方面的奖励。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切实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技能训。2013-2017年期间,我院大约有 35%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有15%的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机电大赛、国家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自动化挑战杯比赛、省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和每月一赛等;4%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12%左右的学生主持、参加校和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有4% 的学生到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科研机构、社会行业与部门进行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调查显示,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這些同学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能力,就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这些举措与成果为我院乃至我校人才培养再上台阶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实践经验。

近几年,我国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我们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政府、学校、企事业和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引下,坚持不懈,才能促进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讯作者: 侯艳)

参考文献:

[1]黄金侠,等.本科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张红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2015(02).

[3]杨娟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阳师范学校,2017(05).

[4]黄金侠,等.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6).

[5]黄金侠,等.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
建立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本科高校教学中的“人本情怀”思想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