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外周血RDW与NLR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2019-05-05 07:41刘海颖孟爱国曾小芳赵俊暕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血细胞淋巴细胞计数

刘海颖,孟爱国,曾小芳,李 宁,石 峻,赵俊暕

(1.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唐山市医学分子检验与诊断重点实验室,河北唐山 063000; 2.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高发生率、高致死率与高致残率的疾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更高[1]。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被公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高危状态,有资料表明,TIA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2]。炎症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有关,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会导致严重、持续的脑缺血,进而诱发脑梗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已成为心血管疾病[3]或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4]患者死亡的强预测因子。作为一个新的炎症指标,NLR可以更好地反映机体的潜在炎症状态。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衡量红细胞大小异质性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细胞相对数量和功能。被广泛应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近几年有报道称RDW对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且与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近期和远期预后相关[5-7]。但是脑梗死以及TIA发作患者的RDW与NLR之间的关系尚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梗死和TIA发作患者外周血RDW及NLR的变化及之间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及TIA 患者的早期评估及干预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①脑梗死组:系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30例首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445例,女性185例;平均年龄61.15±10.81岁;病程均<72 h。均符合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8]中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全部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IA组):系我院神经内科同期收治的162例首发的TIA发作患者,男性92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62.96±10.25岁;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9]。③正常对照组:系我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50例,男性8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60.42±8.25岁。三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标准: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最近一年来无头晕、头痛、偏瘫、甲状腺功能减退、凝血功能障碍、心房颤动或严重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以及免疫系统等疾病。入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试剂和仪器 RDW,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均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采用赛科希德SA6000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在测试前均采用配套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确保仪器处在最佳状态。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1天与健康体检者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于抗凝管中。其中肝素抗凝血5 ml采用锥板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EDTA钾盐抗凝血采用电阻抗法及光散射方法测定RDW,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淋巴细胞数(LYM),计算NLR(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

2结果

2.1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见表1。三组外周血RDW,WBC,NLR,红细胞聚集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脑梗死组RDW,WBC,NLR,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TIA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TIA组和对照组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TIA组比较,P<0.05。

2.2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男性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2。三组外周血RDW,WBC,红细胞变形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脑梗死组RDW,WBC均高于TIA组及对照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TIA组及对照组(P<0.01),而脑梗死组和TIA组NLR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男性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TIA组比较,P<0.05。

2.3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女性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3。三组外周血RDW,WBC,红细胞变形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脑梗死组RDW,WBC均高于TIA组及对照组(均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TIA组及对照组(P<0.01),而脑梗死组和TIA组NLR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女性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TIA组比较,P<0.05。

2.4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血细胞计数及血液流变学男女间差异比较 虽然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中大部分指标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RDW与NLR的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患者RDW随着NLR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同样TIA患者RDW随NLR的升高而升高,r=0.63,按α=0.01的水准可以认为TIA患者RDW与NLR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见图2。对照组中,虽r=0.21,但按α=0.05的水准尚不能认为RDW与NLR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见图3。

r=0.73(P<0.01)

r=0.63(P<0.01)

r=0.21(P=0.149)

3讨论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缺血缺氧导致短暂的、局灶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疾病,是诱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脑卒中通常分为两种,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80%为缺血性脑卒中[1]。动脉粥样硬化(AS)在急性脑梗死和TIA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AS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以高度特异度的细胞分子反应为特征的慢性炎症过程[5]。许多研究表明,AS是由动脉壁内皮损伤或低密度脂蛋白(LDL)积聚引起的,这些低密度脂蛋白通常易于氧化或修饰。这些修饰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由小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低度炎症,触发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现已知这些免疫反应在AS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是AS的主要细胞亚型。

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全身炎症反应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白细胞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炎症指标,不同亚型的WBC在脑血管疾病的反应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中性粒细胞首先被募集到缺血区域,并可能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如蛋白水解酶或自由基。缺血性脑卒中后淋巴细胞升高较中性粒细胞晚,约在缺血后3~6天。淋巴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报道淋巴细胞在炎症的愈合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反,淋巴细胞是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的来源,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主要的负性作用[10]。NLR是一种简单的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相关的标志物,被提出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11]。近几年,NLR在众多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结直肠癌以及恶性卵巢癌患者NLR水平显著升高[12-13]。Celikbilek等[14]人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LR高于TIA发作患者和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NLR可以为急性脑梗死及TIA的炎症状态起到提示作用。此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NLR可作为短期功能预后指标[15]。更高的NLR已被证明与溶栓治疗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16-17]。

RDW是反映红细胞异质性的指标,近来,新的证据表明,在慢性或进行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中,RDW常常受到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且高水平的RDW具有增加疾病特异性死亡率的作用[18]。有研究表明它与炎症标志物如CRP,IL-6和TNF-α密切相关[19-20]。RDW可作为深静脉血栓、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其与血栓有着密切的关系[5]。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RDW升高可提示机体的潜在炎症过程,可能的机制是炎症反应通过削弱铁的代谢、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缩短红细胞的寿命从而使RDW升高[21]。此外,RDW升高与红细胞聚集性高,变形能力差,导致全血粘度增高,血液流动性差有关,并可能损害微循环血流,介导缺血血管事件的增加[22]。另有研究表明,RDW是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年生存率的预测因子,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脑卒中后早期感染的患者。RDW的这种预测作用与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严重程度或溶栓后的早期反应无关[23]。

综上所述,RDW与NLR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作为血细胞计数的检测指标,具有简单、方便、易获得等优点。对RDW和NLR增高以及血液粘度增高的亚健康人员应及时给予干预,可有效防止AS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脑梗死的发生,这些指标的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血细胞淋巴细胞计数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古人计数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结绳计数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对淋巴细胞促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