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善于创造奇迹

2019-05-05 02:44张晓霞
神剑 2019年2期
关键词:长征三号导流休斯

张晓霞

1988年11月1日,中国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发射2颗“澳星”的合同。这是一份冒险的合同,当时距离执行发射任务只有18个月,而我国既没有运载“澳星”的大推力火箭,也没有能够发射大推力火箭的发射工位。

按照美国休斯公司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要在16个月内建成全新的发射工位,并成功进行一次大推力火箭飞行试验。中国要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有相应运载能力的火箭和发射工位。当时,建造同等规模的发射工位,美国要用19个月,法国要用29个月,中国航天人只能咬紧牙关、背水一战!

原本主持发射塔设计的曲从治被紧急从北京调到西昌,领导发射工位的建造。早在1964年安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铁塔时,他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作业法。这一次,他又重新披挂上阵。

施工初期,最影响周期的因素就是导流槽工程。需要开挖的导流槽周围全部堆满了鹅卵石,最大的石块将近40吨重,得先爆破成几十个小块,才能拉得动、拉得走。工位旁边是罗王河,平时渗水就厉害,一挖坑就会汩汩冒出地下水,施工人员只能一边挖坑,一边抽水。

雨季来临后,施工难度更大。刚挖起的泥巴很快又塌下去了,再挖再塌,再塌再挖。那个时候,没有先進的施工机械,大家就用洗脸盆一盆一盆往上端泥巴,清理出来以后,赶紧往地下打钢筋、填水泥。施工现场,大家都是一个样儿,每个人的头上都是水泥灰,脸上身上都是泥巴。

为加快进度,施工人员一天两班倒,吃在工地,睡在坑边帐篷里。3月的川西高原气候多变。赶上晴天,太阳炙烤大地,被紫外线灼伤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遇上雨天,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又湿又冷的雨水淋在身上让人冷得直打哆嗦。机械不够就用人挖肩扛,时间不够就加班加点。手上起了血泡、肩上磨破了皮,没有一个人叫疼;眼里熬出了红血丝、腿脚发软站不稳,没有一个人喊累……

“中国人向来善于创造奇迹”。航天工作者加紧建设2号发射工位。

也正是在动工初期,70多岁的美国雷神火箭总设计师斯坦豪尔来基地考察,当他看到一片乱石林立的河滩,看到人背、肩扛、毛驴拉的落后施工方式时,冷冷地丢下一句话:“一年半修起来?我不相信!”

虽然困难重重,但工程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为加紧捆扎600吨的导流槽底板钢筋,他们几乎9天9夜没有休息,有的扛起钢筋就像跳“醉汉舞”,领导们见到此情景实在心疼,命令原地休息10分钟,大家倒在泥地上就睡着了。

就这样,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从基坑开挖到混凝土打筑完毕,用了不到300天,质量良好,速度惊人。整个工程提前竣工,比合同规定的16个月时间还提前了2个月。当“澳星”评审团再次来到发射场,面对现代化的发射塔,那位美国雷神火箭的总设计师也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过去是我低估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能力。”

前来参观的休斯公司前董事长帕基特,这位1946年就开始研究V-2导弹、在美国航天界颇有权威的老军人面容严峻地说:“你们的施工方法和我们完全不同。即使在美国,这样巨大的工程最少也得3年。”随即,他皱纹纵横的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容,话题一转:“不过,我们的专家说,中国人向来善于创造奇迹!”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在二号发射塔腾空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直上云霄,一举发射成功。实践证明,这项完全由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工程技术合格、质量优良。

背景:2号发射工位是双塔式结构,由活动塔架和固定塔架两部分组成,被誉为“亚洲第一塔”,主要承担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组网、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天链及其他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任务,可以发射包括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B、长征三号C等多种型号运载火箭。建成至今,共执行过7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

猜你喜欢
长征三号导流休斯
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分析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北斗港”再发两星
休斯的告诫
休斯的告诫
混凝土运输及导流在水利工程中的要点分析
水利施工中的导流和混凝土运输技术问题探讨
“同时双向多头导流器”的设计与应用
大生意和一张机票
宽恕那个伤害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