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魄强健工程”视角下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基本功的分析与思考

2019-05-08 12:35周建明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技能

周建明,徐 芳

(苏州市职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苏州 215002)

高等职业院校是专科(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1998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行“统筹管理、协调发展、各创特点”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1]。2017年1月12日,尽管有一部分专科升为本科高校,但中国专科院校总数量仍然有所增加,2015年的1322所增加到2016年的1335所,再到2017年的1346所,招生规模在2017年达到3254150人(合计6536340人),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名副其实的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为大力实施“学生体魄强健工程” 提供师资保证是每位体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人必先强己”,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的教学之基、成效之道,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3],对于体育教师,因为有示范和参与运动需要,他们的基本功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第二届全国最具权威、级别最高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结果的统计分析,以期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有一全面了解。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7年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技能大赛全体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归纳整理有关2017年第二届全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技能大赛的比赛通知、赛规程及相关会议文件;搜索查阅中国知网中有关高职体育、教师基本功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利用互联网搜集了比较权威的最新的有关招生等方面的信息,为文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利用教师参加比赛报道之余,对他们的基本信息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对所得到的第一手数据并运用Excel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提炼出有价值信息,探寻本次比赛成绩的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赛教师的基本情况

图1 参赛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比赛共有251名教师参加,平均年龄是37.2岁,其中男教师的比例高达70.5%(177人),女教师29.5%(74人)。女教师的比例稍显不足,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26人,一方面说明目前各大高校引进新鲜血液的速度大幅减缓,另一方面说明目前的体育人才培养重科研轻技能,以至于刚工作的老师对自己的整体素质信心不足,所以参加比赛的30—40岁龄段为主。40岁以上为中年组,参加人数占总数的25.1%(63人),与青年组比赛分开评分,显示了体育项目的特殊性。

2.2 参赛项目及评分标准分析

图2 主项报名情况

图3 副项报名情况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分为体能、运动技术类、教学设计与实践类(说课与微课)三大类。体能要依次完成90秒跳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3个规定项目。在运动技术类中,体育教师将在大球类、小球类、健美健身类、武术类、田径类、特色类六大类14项中自行选定1主项和1副项。此外,选手还需根据所报主项项目,在学校体育课授课计划中抽取一次课的内容进行7—8分钟教学设计与实践(说课与微课),并以视频形式提交。大赛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中体能成绩占15%,主项成绩占30%,副项成绩占15%,教学设计与实践40%。此次比赛采用先报名再公布比赛细则的办法,避免了有些老师有倾向性的选择项目,主项选择前三的是篮球、羽毛球和田径,随后是排球、健美操和足球,主项大多数是体育教师在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从主项选择来看,目前高职所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种类还是很多的,主项的选择没有造成扎堆的现象,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基本功大赛的初衷。副项的报名比较集中,田径和羽毛球占据了“半壁江山”,由访谈得知,大多数把田径作为副项的原因是认为自己其他项目并不突出,这也说明,现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只开一门选项课,与“一专多能”的要求有些差距,很多老师是因为没有突出的副项才选择田径、羽毛球的异军突起,说明羽毛球运动在高职院校中有良好的基础,这与项目本身简单易学和近年来羽毛球运动的普及有关。

2.3 比赛结果分析

2.3.1 运动素质情况

表1 运动素质测试结果% (n=251)

三项运动素质全部在仪器上测试,结果客观能够反映本届参赛教师的基本运动素质,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中等及以下的分数就不大应该了,尤其是参赛教师的年龄都在45岁以内,由访谈得知,总分较差的老师平时除了上课基本不参加什么活动,加之本身就不是“科班”出身,因此部分教师身体素质退化严重。

2.3.2 主、副项得分情况

此次比赛,微课部分采用网上评审,主、副项采取现场专家评分的形式,微课制作要求画中画格式,因此制作的效果与投入有一定的关系;但主副项的评分还是客观反应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老师的技能水平。

表2 运动技能测试结果(%)(n=251)

3. 讨论与分析:

3.1 运动素质是指人体运动时的机能能力,具体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弹跳、灵敏、柔韧等机能的发展水平。由于本次比赛没有涉及到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测试,因此采用了运动素质这一概念。运动素质的好坏可以反映身体素质的强弱。良好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实施的基本保证,本次比赛的三个项目优秀的标准并不是太高(坐位体前屈男24cm,女25cm;立定跳远男270cm,女220cm;90s跳绳男子280个,女子270个),有两个是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内容。运动素质下降究其原因:1)目前高职高专类的体育教师大都体育教育毕业,高水平运动员出身的并不多见,而体育教育的学生大多又是经过短期集训的产物(四项运动素质加专项),他们的运动素质短期训练的结果,因此,如果不持续锻炼,退化的速度就会很快;2)本次参加比赛的老师80%以上是研究生学历,大学里为了考研要费更多的心思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视全面的运动素质的训练也在情理之中,研究生毕业也是以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衡量,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没有任何要求;3)走上工作岗位后,上课、训练还有关键的评职称(本次参加比赛的教师讲师助教8.3%,讲师67.3%,副教授24.4%),导致体育教师身心疲惫,很少有时间对自己进行系统训练,也是导致运动素质下滑的主要原因。

3.2 什么是运动技能?马吉尔认为:“运动技能是为达到专门目的或任务而进行的高规格的动作表现”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名体育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其重要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是毋庸置疑的。杨虎智在《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体育教师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本钱’,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就在于以人为本,以人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肢体语言为基本形式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高超的运动技能。”黄杰在《面对学生挑战引发的思考: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操场上教师高规格的动作示范越来越少,不规范的错误动作却屡见不鲜,教出来的学生的动作更是五花八门,自成一派。扪心自问,长此下去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不组织技能教学,会导致教师本身运动技能的下降,不利于提高教学技术,这样的体育教师又怎能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享受运动技能提高的喜悦?”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仅要语言引导,更需要行为示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要精通,需熟练掌握多方面技能技巧[10]。想让学生体魄强健,喜欢体育课,教师以“技”服人很有必要,但就此届比赛结果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只是少数代表,但能说明很大问题。这是第二次举办全国性的比赛,除了少数在第一届拿了一等奖的教师不能参赛之外,各省(区)应该是选派了优秀教师参赛,除了心理因素影响发挥,40%左右的教师计评和达标的成绩在良好以下的,这在副项中的表现尤其突出,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高职)实施体育选项课,原则上要求年轻教师要开设至少两门选项课,可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不少老师年纪轻轻就体育课只动嘴不动身,业余时间远离运动场,从而造成运动技能的下降。全国比赛的结果尚且如此,如果进行普遍调查,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就不得而知了,问题就是随着学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专项运动技能相对落后,专业技术水平仍需加强,这与毛迪等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参加比赛的体育教师运动素质整体良好,部分不容乐观,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相关老师的重视。体育教师是“学生体魄强健工程”实施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我们在高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更应该注意对自身身体素质的监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严以自律,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锻炼。

4.2 参加比赛的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有相一部分是达不到示范的要求的,这与我们目前的教师培养体系和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有关。“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运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而且专项方面还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学院运动队训练和开设选修课的需要”。体育教师是特殊的教育从业者,既要求一专多能,还要有扎实的身体素质和理论素养以保持运动能力的发展[11]。本届比赛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素质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画唇技能轻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