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床起源小考

2019-05-08 03:42赵子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胡床佛教

赵子淇

摘要:胡床作为一种舶来家具,在中国的家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便携的折叠凳,逐步演变为带靠背及扶手的交椅,形制不断改变,并最终成为明式家具中的经典座椅。然而寻根溯源,胡床既为舶来品,它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不仅是研究中国胡床之来源,更能从其发展脉络来思考其他外来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关键词:胡床;中亚文化;犍陀罗艺术;佛教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57-02

一、何谓胡床

胡床是一种折叠凳,造型结构与现如今马扎大致相同。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始为席地而坐,后由于周礼所限,席地跪坐变为中国先秦时代人们的一种标准坐姿。彼时中国人生活所用的家具种类很少,仅俎、禁、几、席、床等,其中席为坐具,床为卧具,及至西汉,始有榻出现,汉末刘熙《释名》中说:“长狭而卑者曰榻”,又有汉末服虔伽俗文》曰:“牀三尺五曰榻,板独坐而曰枰,八尺曰牀。”阐述了床、榻、抨三者之间在尺度上的区别。但是胡床这种西域的折叠凳又是为何要被称为床呢?可以从“床”的字面上来解释。

“床”,古写“牀”,而床的称谓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己早,《周易·剥》中即有“剥牀以足”、“剥牀以辨”、“剥牀以肤”的文字记载,春秋《诗经·小雅·斯干》中有“载寐之牀”一句,从此看来,床确实是为了睡觉休息的。《说文解字》中对于“牀”的解释是“安身之坐者”戌释名》曰:“人所坐卧曰床”。从汉末的两部文字著作来看,汉代对于床的说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卧具了,凡坐、卧之器具皆称为床。

那为何不叫“胡凳”或“胡椅”呢,同样的,在《说文解字》中,“凳”的字形为“橙”,其意仅为两字:“橘属”。“椅”的解释也是两字:“梓也”,即一种树。而《诗经·鄘风》中有言:“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意思也很明了,即椅树和桐树、梓树、漆树、榛树、栗树一样,都是砍伐下来制作乐器的材料。由此可见,至少在整个先秦到汉末之时,椅、凳尚没有作为坐具的称呼。

二、胡床的起源

众所周知,胡床即折叠凳,而且是一件舶来品,在中国早期已有折叠家具的产生。1986年湖北荆门宝山楚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晚期漆木围栏折叠床,是我国最早的折叠木床,但是其结构与胡床不同,折叠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折叠凳并非中国本土的家具产物。

胡床的来源,一般认为是西北游牧民族的胡人所使用,在东汉汉灵帝时传入中国。然而胡人是古人对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他们又是从哪里学习制作折叠凳的,在汉灵帝之前是否已经有类似的家具出现了呢?

(一)国外起源

从胡床的形制上来看,无论是其造型还是结构方式与西方古代的“X”形折叠凳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而大量的考古资料显示,折叠凳的起源地就在古近东地区,即今中东地区,包括了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以及两河流域的范围。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最早的折叠凳实物应该是尼罗河畔出土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年-前1323年)法老的陪葬品中的一只精美小凳(图1a),其四条腿两两成对交叉结合。至于其是否是可折叠的,在其陪葬品中的另一件木枕(图1b)中可以发现类似的结构,甚至连鸭嘴的装饰图案都是一样的。对比两件出土文物,可以清晰的看出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的折叠结构是上下分开的,即上下均采用硬质结构,而非中国的藤编座面或者藤编座面。平时把上下两部分分离开折叠收装,使用时,上下组装成为折叠凳。

但是出土文物并不能证明古埃及就是折叠凳的发源地。更早的两河流域美索小达米亚在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的浮雕“弹箜篌者”上就出现了折叠凳,其造型与古埃及的折叠凳如出一辙。而有些工艺美术史书则记录,早在埃及古王国,甚至是初期王朝或王朝以前的埃及就己经出现了折叠凳等家具。因此折叠凳之起源到底是两河流域还是古埃及,从现在的所掌握的史料来看,下定论还是太早。或许是古埃及传至两河流域,然后传至中亚,最后传至汉帝国;亦或是从两河流域向西南传至古埃及,向西北傳至古希腊、古罗马,东面传至中亚,再传至汉帝国。当然这都是猜想,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古埃及自西向东传播还是两河流域的辐射性传播,中国的胡床一定是从中亚传播而来的。

那么胡床为什么会在汉代传入中国呢?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得不谈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他在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的十年东征中,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以及两河流域,军队开至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一方面对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经济发展,西方古希腊、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得以传至中亚地区,折叠凳也就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带来了。

另一方面,中国的高型家具传入与佛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塞琉古一世统治其亚洲地区,向东扩张领土,直至阿富汗、中国新疆以及帕米尔高原西部,建立起叙利亚王国(即中国古书中条支国)。随后孔雀王朝击退塞琉古帝国入侵,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1世纪来自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西迁中亚,在征服巴克特利亚之后一分为五,其中的贵霜部南下印度次大陆,建立了贵霜帝国。公元64年贵霜人占领了键陀罗地区,自此键陀罗成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圣地。公元78年至公元241年是键陀罗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佛教大为兴盛,东方中国与西方希腊、罗马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密切,佛教的兴盛也对丝绸的需求大大提高,促进了中国汉王朝与中亚佛教的频繁往来,谷物、水果、手工艺品和武器等互通有无,而折叠凳在此时也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其他的高型坐具也带着键陀罗佛教艺术的装饰与样式来到了汉王朝,自此胡床等西方家具真正算是进入了中国大地。

(二)国内的发展

关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通常认为是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明帝亲派使臣到西域寻找高僧,请到洛阳讲经,而这并不是佛教的首次傳入。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转伪记载:“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唯这也是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首次记载。

随着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在汉朝的传播,胡床这种便携的家具也就从中亚传至中原。东汉学者应劭所著《风俗通义·服妖》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竞为之。”南朝史学家范晔幻舀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些都是对胡床较早的文字记载,因此通常认为,胡床是汉灵帝之时传入中原,而且从记载中可以看到,不仅胡床,当时上层的人对于西域胡人的胡帐、胡笛、胡舞等西域中亚事物都表现出了好奇。而在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的壁画中也发现了类似胡床的家具(如图2所示),其石梁上有东汉水建四年(公元129年)参观者所题字,并结合其壁画风格,可判断其为东汉初年所建。观其形制似桌似凳,腿部明显为交叉“X”形结构,但尚不可判断其是否可以折叠,若确可折叠,则胡床在中国历史应提至东汉初年,甚至更早。

折叠凳传至中国,因为西北少数民族所有,所以谓之胡床,“胡”字在不同的朝代指代不同的地区或民族,有一定的蔑意。《风俗通义校注·祀典》中记载:“胡者,谨案:汉书:‘山戎之别种也。又胡者,互也,言其被发左衽,言语贽币,事殊互也。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汉、魏、晋、南北朝人基本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隋炀帝因是汉化鲜卑人,对胡也较为忌讳,因此隋唐后全面改胡名,胡床也改成为交床,宋代程大昌著《演繁露》卷十四言:“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唐朝的开放国策使得唐代上流社会对求新求异的心理,追逐时尚,使得胡床得以进一步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的起居生活方式也逐渐从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及至宋代,胡床被添加上了各式各样的靠背与扶手,逐渐成为后世的交椅,并在明代发展达到顶峰,成为明式家具中一个重要的坐具分类。

三、结语

胡床这一小型坐具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依然被我们现代人所使用,不得不说胡床从其形制到结构上既简单又牢固。无论它的引进是统治者出于追求奇珍异宝的心理还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作为中国高型坐具的起源之一,它都对中国后世的家具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坐具自此进入框架椅和折叠椅同步发展的时期,而以席、榻低矮卧具为中心的起居方式逐渐被取代而成为垂足而坐。

胡床是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家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意味和象征意味的交椅。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个西方坐具就这么成为了中国坐具的一部分,胡床的研究不单单是中国折叠凳的研究,更能够从其发展脉络来思考其他外来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进而指导中国当代的家具设计。

猜你喜欢
胡床佛教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古人的座次与坐具
丝绸之路上的胡床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