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泉村 幸福山泉人

2019-05-08 03:20
唯实 2019年4期
关键词:山泉村庄村民

山泉村地处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东南部,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250户、3200人,另有外来人口4000多人。自2009年9月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来,山泉村以“美丽山泉村、幸福山泉人”为目标,紧抓机遇,快速崛起,从一个发展停滞、负债累累、人心涣散的“问题村”,转身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素质优良、村民生活优越的美丽乡村,先后获得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江苏省最美乡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的山泉实景

十年来,山泉村持续奋斗,展开了一幅“强富美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画卷。

经济强。从2008年到2017年,山泉村工商企业数由51家增加到72家,工业开票销售从7.8亿元增长到24.3亿元,利税从5500万元增长到2.5亿元,入库税金从3100万元增长到9900万元。不仅成功化解4700万元的村级债务,而且实现了村级集体收入增加近4倍、净资产增加近16倍。

百姓富。村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5万元,比2008年增长2.5倍。人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从2008年的600元提高至2017年的2000元。全体村民均按城镇居民标准办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实现了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并轨城保和社会保险全面覆盖。

环境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水而居,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所有村民均按自己的选择住进了140—450平方米的新居。家家实现垃圾分类,户户利用清洁能源,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4.7%。

社会文明程度高。公共场所井然有序,村容村貌自发维护,没有人在房前屋后种菜,也没有人在河里洗拖把、洗衣服,所有人都像爱护家一样爱护着村庄。孝亲敬老、和睦友爱,尊重知识、遵纪守法,已经成为全体山泉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乡村振兴的山泉探索

产业兴村。针对原来“厂村不分界,厂田一墙隔”的村庄布局,将村域3350亩土地科学规划为四大区块:商贸居民区面积430亩,三产物流区235亩,工业集中区1875亩,生态农业区810亩,各个区块精准定位、功能明确,村域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全部对号入座、集中入园,有效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规模集约、功能配套的集中统一。对全村土地进行整治归集,在有效农田面积由原来零碎分散的300多亩增加到连片集中800亩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集有机蔬菜种植、果品苗木培育、农耕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拥有1家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真正以创新引领了产业转型,支撑起快速崛起。

生态美村。为更好凸显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的自然风貌,山泉村强化村后砂山的综合整治,整治贯流全村的山泉河,打造清澈美丽的800亩山泉湖,全村河湖相连、水清河畅、景美岸绿。委托知名设计机构,把体现江南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充分提炼出来,无论是多层住宅、联体住宅、单体住宅,还是小高层住宅,都统一采用徽派建筑风格,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让村庄既有风貌,更有韵味;既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的文化。“以奖代补”推动全村印染企业统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投资近亿元改造建设污水处理厂,投资3200万元推进雨污分流,实现所有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全部接管,持续推进以“六清六建”“三清一绿”为重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一企一档”强化企业专项环境治理,以铁腕治污、严管重罚确保村庄环境持续改善。

文明建村。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以文艺汇演为主打品牌、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全民健身活动为特色亮点、群众性文娱活动为重要抓手的公共文化建设体系。设立村民俗文化节,打造传统手工制作室,每逢传统节日节气,都邀请村里精通各类农本手艺的村民现场施教,通过端午制作粽子,中秋制作“山泉月饼”,十月制作“十月白酒”,重阳制作各色敬老糕点等,多维度、多元化地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颁布五章21条新《村规民约》,围绕拆迁、安置、分房与小区管理等全面强化制度建设,所有制度均由村民反复讨论、律师全程参与,最后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民主治村。利用村务公开栏、“幸福山泉村”微信公众号、三务公开“户户通”等,随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始终做到“凡是村民关心的必须向村民公开,凡是村民想知道的必须让村民知道”。全村每20个家庭推选1名代表组成100人的村民代表团,村级所有事项都交由村民代表表决,甚至全体村民议,所有村民定。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引进第三方中介机构,完善财务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各类工程建设标的5000元以上的均签订合同,1万元以上的均三家以上询价比较,3万元以上的均实行招投标。建立民主监督委员会,在村干部年终述职的基础上,进行民主评议,村干部的考核结果、年终奖金与村民的评议直接挂钩。聘请法律顾问担任法治副主任,做到本村范围内的民事争议、劳资纠纷不出村。在全市率先推行“交警入村”,设立全国首个村级“巾帼交通示范岗”。

富民强村。建成一站式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行政事业服务中心,社保、广电、水电、保险、电信等民生琐事,村民不出家门便可顺利办妥;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工业会馆、村民活动广场和小区健身場地,方便村民休闲娱乐健身;建成简朴气派的农民会所,为村民举办红白喜事提供场所;建成全省首个WIFI全覆盖村,村里到处都能免费上网。创新实行“老年公寓户型化、家庭养老公寓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在多层、高层住宅的一楼,由村集体投资5200多万元建设了298户,每户60平方米,天然气、空调、家具、卫生设施一应俱全的老年公寓,由住在楼上的子女为家中老人申请,既不相互干扰又能彼此照顾,共享天伦之乐,被民政部誉为“孝亲敬老、山泉示范”。成立村级慈善基金会,目前会员已达65个,其中企业会员34个、个人会员31个,慈善基金总规模达190万元。

乡村振兴的山泉启示

启示一: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山泉村的成功实践,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重要思想。山泉村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基层党建工作的持续加强,为村庄华丽蝶变提供了强大政治保证。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依托党建展览馆、学习室、活动室、电教室,认真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在山泉,所有党员都能自觉参加组织活动,所有村民都能自发响应组织号召。山泉村特别注重发挥村“两委”和基層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全村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一张印有12位村干部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的服务卡,村民只要一个电话,半个小时内就有村干部上门服务,服务结束后由村民直接打分。

启示二:顺应广大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对于事关村民生产生活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件工作,都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真正做到了“七有”目标。同时,山泉村把科学规范的治理机制作为村庄长兴的基础保障,坚持用制度管长远、管根本,教育引导全村上下牢固树立产权理念、契约理念、制度理念,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科学规范的现代乡村治理,最充分地保障了村民当家作主的应有权利。在信任村民、依靠村民的同时,山泉村更坚持用新时代新农民标准引导村民、提升村民,让村民的整体素质、文明修养、能力水平,不仅跟得上新家园的建设步伐,更能引领村庄的未来发展。

启示三:选准用对带头人,是强村富民的关键所在。村党组织书记李全兴尽管已是身家过亿的成功企业家,但在组织需要、村民期盼时,选择回乡当了一名专职村书记,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在上任之初,他就为自己确定了“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村委班子团队,建立一整套民主规范的制度与机制,不卖一分地、不欠一分债,建成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幸福村”的“五个一”目标和“服务好村民、管理好村务、发展好村庄”的“三项工作”,并公示于众,接受监督。十年来,李全兴不仅是“全职村官”,还是“义工村官”,常年超负荷工作,却从不拿集体一分报酬,镇里给的每年30万元工资和奖励都悉数捐给村慈善基金会。

启示四:科学灵活的资金运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乡村振兴全靠财政投入不现实,举债发展更不可持续,必须科学组织、有效运作。山泉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总投资3.8亿元、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山泉新村是核心项目。从资金需求来看,农民老房收购及拆迁等5600万元,安置房建设2.2亿元,公建房及集体用房8000万元,公共配套设施及环境配套建设2400万元。为此,山泉村科学统筹,合理利用五方面的资金:一是村民为集中居住支付的安置房购买费用,累计2亿元;二是本村较富裕阶层购买单体、连体住宅差价找补盈余6000万元;三是新建“三产”发展用房一次性出租收入6330万元;四是村级集体资产5年收益金,共计5000万元;五是置换出370亩用于工业用地的土地,3年租金收入900万元,从而实现了建设资金的有效平衡。

(执笔人:刘俊、朱建新、王大伟、匡炜炜)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山泉村庄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党徽戴在胸前
初 春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村庄在哪里
山泉的眼睛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