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岘: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2019-05-08 03:20张朋芳
唯实 2019年4期
关键词:黄龙江宁经营户

张朋芳

从南京城区向西南出发,驱车半个小时便可来到南京市江宁区的黄龙岘。这里竹林摇曳、绿水清波、粉墙黛瓦,一派恬静田园好风光。“岘”,意为小而险峻的山。以前,这里与外界相连的道路最宽不过三米,坑洼不平,石子路开车不好走,来一趟不太容易。这里的村民世代以采茶为生,茶叶品质虽好,但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村民往往需要托人才能卖得出去,到手的钱寥寥无几。

过去的黄龙岘自然条件很好。这个地处丘陵山地的小村庄,东邻战备水库,西接牌坊水库,四周茶山,竹林环绕。用当地村干部的话讲,这里“养在深闺”,天生丽质却寂寞。但是过去的黄龙岘并不美。这里“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突出,村庄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村党支部坚持把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村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党员带头,带领群众修路建桥、治理环境,把过去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全国知名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村容村貌、收入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农民收入有了大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观。由40年前人均不足千元到现在的人均年收入8.1万元,普通的一户农家乐经营户年净收入可达25万元。集体收入也有了飞跃。以前村集体资产负债,现在集体可支配收入近500万元。二是环境面貌有了大改善。过去,黄龙蚬是一个道路泥泞、交通闭塞的薄弱困难村,空有一副生态好家底,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旅游廊道,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以来,黄龙蚬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宜居村庄等多项荣誉。三是乡风文明有了大变化。以前,村民的一些陋习还比较严重,农闲之时只会参与赌博和聚在一起议论张家长李家短。现在,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自发成为黄龙岘休闲旅游的向导,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村民自己制定《村民环保公约》,这件事2015年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这些变化的背后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龙蚬按照省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部署,深入落实江宁区委“四变兴农、五新强村”工程,突出党建引领,创新打造“茶乡浓情”基层党建创新品牌,引领并带动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了茶乡振兴“八得八变”,探索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子。

实施“三兴”工程,树立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地标

把整个乡村作为产业振兴的大平台,着力构建接二连三的“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产业链条。一是坚持品牌兴农。大力发展茶产业,挖掘茶文化,与有实力的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育打造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知名品牌,形成了近3000亩的茶园规模种植,每年茶叶销售总额达到3600万元,实现了过去“卖不掉”到现在“不够卖”的转变。二是坚持特色兴农。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了晏湖驿站、茶乡星谷等高端精品民宿,同时,在原有民房的基础上,开设了半夏民宿、常来常往、雀舌茶餐厅、悦庄汇、菲菲茶餐厅等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目前,街道与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岘下村精品民宿群,努力形成全省有竞争力、有特色的江宁民宿集聚区。三是坚持品质兴农。聚焦农产品品质提升,加强对茶产品的科技研发,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共建茶叶品质研究所,成了南京周边市场唯一一家红茶基地,打造了梦想茶社、电商培训基地,建立黄龙岘茶种、管、养、采、炒标准化体系,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经营销售、文化休闲的完整产业链。

实施“三改”工程,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的新样板

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不搞大拆大建,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一是改进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景观化、生态化改造,融入田园景观、文化民俗等元素,对全村民房、道路景观、公共设施进行整体打造,逐步完善了旅游廊道、游客中心、乡村驿站等综合配套,尽量做到不拆迁或少拆迁,保留乡村原始风貌。二是改善生活环境。围绕提供比城里更便捷的配套服务目标,着力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景区WIFI全覆盖、交通路网全覆盖、公共服务全覆盖“四个全覆盖”。立足村民游客现实需求,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建设改造了一批功能实用、干净卫生的农村示范厕所;按照“干湿分、上门收、分时转、分类处”的原则,着力打造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示范村。三是改优生态风貌。充分挖掘生态自然禀赋资源,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在不破坏原有植被树木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对景区公共区域进行景观增绿,免费提供果树、茶苗等经济作物供村民在自留地或房屋周围进行栽种、复绿,并对黄龙塘等乡村塘坝水库进行全面清淤治理,营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风貌。

实施“三化”工程,打造体现乡风文明的新家园

乡村振兴带来的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村民素养的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延伸。一是倡导核心文化。依托茶乡浓情党群服务中心、茶乡浓情党群微家等阵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搭建“心话e传”载体,开设“有话对党说”“共议岘里事”“来谈新生活”栏目,在潜移默化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红星益屋”“老当益壮”等品牌创建,引导人们践行志愿服务,参与公益事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村民和游客心中。二是挖掘乡土文化。充分挖掘当地千年古驿道、娘娘坟、骡子坟、仙竹亭、晏公庙等人文典故,保护传承优良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精心打造由千亩茶园观光道、茶文化风情街道、千年古官道、仙竹林荫道及诗画黄龙潭等组成的黄龙岘“四道一潭40景”,充分展示黄龙岘独特的乡村人文生态。三是培育乡贤文化。把新时代乡贤的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将社区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退职两委干部以及新乡贤等吸引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在社区治理、景区服务、矛盾调解等方面贡献力量。特别是以江宁“和事佬”胡從富、环保达人吴纪全、党员经营户贺颜为代表的乡村贤达人士,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三治”工程,打造基层有效治理的新样板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好自治化解矛盾、法治定纷止争、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一是实施网格治理。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网格化,立足旅游景区、基层社区、农业园区“三区”特点,以黄龙岘村为核心,建立全域田园乡村网格化治理中心——“千千结”全要素网格中心,将周边社区全部纳入乡村网格治理范畴,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管理、社区村民治理、矛盾集中处理的综合平台。二是实施村民自治。针对乡村环境长效治理问题,居住在黄龙岘的52户村民自发签署了《环保公约》,并缴纳“保证金”,达到了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效果,从“要我做”变“我要做”,实现了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衣物不乱晒、家禽不散养、违建不乱搭、经营不欺客“六个不”的转变。三是实施党群共治。发挥社区“两委”、党员、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组建了一支约40人的“茶乡管家”团队,分为基础管家、网格管家、红色管家,提供管家式的全天候贴心服务。特别是红色管家,每人挂钩若干户贫困户、经营户、社区党员,按照“日见面、周交流、月整改、季宣讲、年考核”标准,每天上门一次,每周交流一次,每月整改一次,每季宣讲一次,每年考核一次,真正成为景区的“管理员”、群众的“服务员”、政策的“宣传员”。

实施“三带”工程,打造乡村生活富裕的新模式

坚持把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田园乡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致富的新“门路”。一是创业带就业。通过搭建乡村版“众创空间”、农村电商、巾帼创业等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参与美丽乡村经营,吸引大学生、新乡贤、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全村80%以上农户参与特色步行街、茶叶和农家乐经营,其中农家乐经营户近40户,户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由过去的“八百一”到现在的“八万一”。二是先富带后富。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创新“扶志基金”長效脱贫新模式,突出“扶志为先、户企挂钩、长效脱贫”,通过农产品补助、用工补助、培训补助、助学奖励“三补一奖”定向引导,鼓励广大经营户以略高于市场价向贫困户收购农产品,并对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的经营户予以补贴,让经营户的“大手”牵起贫困户的“小手”,真正把脱贫的信心和志气“扶”起来。三是国企带集体。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在后期较大投入建设中,由江宁街道和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事实表明,这种街、企共建美丽乡村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挥生态富民效益,构建以党支部为基础,开发公司、合作社、行业协会、茶品质研究所、综管办和物管公司组成的“1+6”运营模式,有力增强了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2018年,黄龙岘景区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亿元。如今,黄龙岘已成为江宁西部田园乡村建设的核心区域,“领头雁”效应逐渐显现,周边20多个村组的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我们相信,黄龙岘及周边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走得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党工委)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黄龙江宁经营户
刘江宁作品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的实践探索
等价转化
深入市场调研,推进“以展荣市”
雪舞黄龙
刘江宁作品
美丽的“人间瑶池”:黄龙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让经营户的“小确幸”再多一点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