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

2019-05-08 16:28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椅子自然段板书

【教学内容】湘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不用搀扶》

一、听曲质疑,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小段小提琴曲。(播放帕尔曼小提琴曲《沉思》)听完这段曲子,你觉得怎样?

生1:我觉得这段旋律舒缓而又委婉起伏,让人特别放松。

生2:我仿佛看到了山峰间忽浓忽淡的行云。

生3:我似乎想起了许多心事。

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刚才我们聆听的这首小提琴曲,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的。(课件出示三张帕尔曼演出时的半身照)这就是帕尔曼。说说看,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在演奏小提琴的时候特别沉醉其中。

生2:他很自豪,很开心!

生3:我觉得他在演奏小提琴时,面部表情是最丰富的。

师:能具体地跟我们说说吗?

生3:第三张我觉得他特别兴奋,第二张就是特别享受,第一张嘛,我也没看出来。

师:你已经很厉害了,能通过帕尔曼的表情看出他的内心世界了,你是帕尔曼难得的知音!看来,照片中的帕尔曼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94年11月23日,帕尔曼首次来到北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与世界杰出的指挥家梅塔和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为中国人民献上了一场音乐的盛宴。当时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也观看了演出,并用饱含情感的文字记录了这一过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不用搀扶》。

(板书课题)

师:来,齐读课题。

生:不用搀扶。

【点评:开课伊始,美妙的小提琴曲与演奏家或灿烂或陶醉或激情四射的照片带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帕尔曼是一位热爱音乐、生命力十分旺盛的小提琴演奏家。选择帕尔曼这样的形象与学生初遇,其用意是与学生即将读到的课文内容形成强烈反差,让学生的心灵震撼:一位肢体残疾的音乐家,他的心态是那么阳光,他的毅志是那么坚定,他的人格是那么高贵。课堂导入的设计起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看看敬一丹笔下的帕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初读要求,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渐渐远去的读书声告诉我,课文读好了,是吧?来,说说看:敬一丹笔下的帕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是一个自信的人。

生2:是一個敢于尝试的人。

生3: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师:你从哪里发现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生3:从他站起来一次次失败,却没有放弃,还对观众表示出自己的歉意,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师:那么课文中有写到“人格魅力”的话语吗?

生3:有。“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声音真响亮。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魅力”,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一个人特别能吸引别人的地方。

师:说得好!“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情、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特别吸引人的力量。

【点评:“主问题”导学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集中目标,抓住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帕尔曼的人格魅力”铺陈展开,使教学干净利落,简洁有效。】

三、赏析句段,感悟魅力

师:那么,课文中的帕尔曼究竟有哪些地方打动了我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用心体会,做好批注。(课件出示再读要求,生默读课文)

师:读好了的同学请举手示意我。

生:这个地方打动了我。“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

师:为什么这个地方打动了你?(课件出示语句)

生:因为我和作者一样,完全没有想到帕尔曼是一个残疾人!完全没有想到他不用搀扶,自己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

师:是啊,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怦然心动”的原因。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师:帕尔曼的人格魅力,还有哪里吸引到你呢?我们接着交流。

生1:课文的第4至8自然段让我体会到,虽然帕尔曼的腿脚比不上正常人,但他的意志坚定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

师:(课件出示第4至8自然段)你说的就是这些段落,是不是?

生1:是的。

师:来,孩子,你能不能读给大家听听?

生1:“最让我意外而感动的是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刻。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师:读得很好。就这个地方,我还想听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感受,谁来说说?

生2:“ 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帕尔曼心胸非常宽广,如果换做我们可能会心生抱怨。

师:确实是。

生3:我觉得帕尔曼每一次站起来的那种坚定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师:说得太好了!看来,你们都关注了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课件出示第5至8自然段,并播放背景音乐)来,请你读——

生:“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师:此刻,乐队的百双眼睛,都在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来,男生读——

男生:“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师:此刻,大会堂的万双眼睛,都在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来,女生读——

女生:“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师:此时此刻,电视机前的亿双眼睛,都在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请一起读——

生:(齐读)“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在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背景音乐停止)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里就定格了几个特写的镜头。帕尔曼——

生:“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师:帕尔曼——

生:“再起来——又没成功”。

师:帕尔曼——

生:“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点评:重点语段,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此环节,教师也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但其用意不仅仅是使学生熟悉、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力图使三个短语句式“起来——跌坐在椅子上”“再起来——又没成功”“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形成深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即将进行的写作丰富情境和情感,让学生一触即发。】

四、读写结合,体会写法

师:读着,读着,这几个特写的镜头,又变成了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课件出示小练笔)同学们,请拿出学习卡,展开你们的想象,从中选择一个画面进行描写。可以抓住帕尔曼的动作、神态,也可以抓住作者或观众的心理和表现来写。

(生写小练笔)

师:写好的孩子可以示意我。

生1:我写的是心理活动。

师:别急,孩子,请你告诉大家,你写的是第几次?

生1:我写的是第三次。观众们着急了,还不起来,要不要一个人去扶?帕尔曼心想:没关系,我一定站得起来。作者心想,不会站不起来的;同伴们想,帕尔曼你一定能行。

师:写得不错。在同一时刻,你抓住了观众、作者、帕尔曼及同伴的心理活动,让我们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紧张起来。(板书:心理)

生2:我选择的是第一次,抓住动作进行描写。帕尔曼吃力地拿起双拐,他试图用力支撑地面让自己站起来,黄豆般的汗水从他的脸颊上流下来,不料,他却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

师:你的描写很生动,抓住了帕尔曼的动作来写,让我们感受到帕尔曼站起来是多么艰难。(板书:动作)

生3:这时,帕尔曼的双手紧紧地抓住拐杖,他心里一直为自己加油、鼓劲:帕尔曼,你行的!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额头上开始慢慢冒汗。

师:写得漂亮!“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额头上开始慢慢冒汗”这是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3:神态描写。

(板书:神态)

生4:我描写的是第三次。帕尔曼没有成功,再试了一次,可还是失败了。帕尔曼刚要放弃,可看到人们对他的期望,心想,我是一个无法自由行走的人,但是我的坚持与执著才使我有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如果放弃了,我还有什么价值呢?我一定要再试一次!

师:你的心理描写真细腻呀!可是,我们的作者敬一丹在写这一处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写帕尔曼的动作,是吗?

生:是。(擦去“动作”)

师:并没有写他的神态,是吗?

生:是。(擦去“神态”)

师:也没有相关的心理、场面描写,是吗?

生:是。(擦去“心理”)

师:只有——(课件出示第5至7自然段)

生:“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师:是作者不如我们会写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帕尔曼第四次站起来的时候。(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师:读读看,怎么写的?

生1:写了他的神态表情。

生2:还写了同伴、观众的关切以及场面气氛。

师: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生:因为作者懂得只用这几个字,也能包含很多意思在里面,就像我们刚才写的那些句子。

师:你真聪明!透過简洁的语言(板书:简洁),你看到了更深层的含义。

师:真好!(课件出示第5至7自然段)原来,简洁的语言有时比纷繁华丽的描写更有力量呀!原来,简洁的语言有时更能震撼人的心灵!所以 ,我们在今后的习作当中,不妨也试试这样的写作技巧,好不好?

生:好!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生:帕尔曼。

师:永远记住他的(指课题)——

生:不用搀扶!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独具匠心,一箭双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三幅画面进行拓展写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现场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但又不为练而练,而是杀一个“回马枪”,利用学生精彩的生成与课文中的三个短语句式再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顿悟:有时候,简洁的语言比纷繁华丽的语言更有力量,更震撼人心!至此,文章表达方法的渗透水到渠成,直击人心,印象深刻。】

【总评】

《不用搀扶》是一篇朴实而又发人深思的短文。作者通过亲眼所见的感人场面展现了音乐大师帕尔曼非凡的人格魅力。不用搀扶,哪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也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以此获得和健全人一样的尊严。

文本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流畅,但主旨突出。在一节30分钟的赛课课堂中,怎样基本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重点突出,谢军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目标集中,线条简明

一篇课文,可供利用的教学价值很多,选择怎样的知识和能力点渗透给学生,考验教师对课标、对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及独特视角。本节课,谢老师舍弃旁枝末节,只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读,集中读体现帕尔曼顽强人格魅力的重点语段;二是写,基于重点语段的熟读、感悟、想象拓展扩写。以读激情,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教师导学的思路非常清晰简单,由一个主问题“作者笔下的帕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整节课的铺展。学生由问题引导,读到课文的中心段,“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再由中心段里的关键词“人格魅力”牵引学生的自主阅读:帕尔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语句里?最终将学生学习的“火力”集中到课文的第4至8自然段中三个短语句式的品读与赏析。问题设计精准,学习支架清晰,目标达成直接。

二、价值发掘,短文深教

一篇字数不到600、文字朴实易懂的课文,对教师来说,教什么?对五年级孩子来说从中得到什么干货?除了课文自带的人文价值外,还有哪些文字背后的价值值得发掘?谢老师敏锐而又准确地发现了“起来——跌坐在椅子上”“再起来——又没成功”“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这三个语段表达形式的与众不同。由此抓住这三个语段深做文章:首先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读出情绪,读出情感,读出画面;再是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丰富想象,丰满人物形象;最后通过“丰富”与“简洁”的朗读对比,通过重锤敲击式的设问“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将场景描写得这样细致生动?是她不如我们会写吗?”一语惊醒梦中人。不是,作者在第8自然段中不仅描写了帕尔曼的神态表情,还描写了同伴、观众的关切以及场面气氛。作者之所以将许许多多想要表达的语言和情感浓缩在这样三个让人振聋发聩的短句里,就是为了让帕尔曼顽强站起来的画面深深植入读者的脑海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得不說是别具一格。谢老师能够不露痕迹,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将这样的写作方法渗透给学生,也不得不说是匠心独运。

(作者单位:郴州市桂阳县士杰学校,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椅子自然段板书
两把椅子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秋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学溜冰
美丽的秋天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椅子会摔跤
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