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赋的茶文化内蕴及其审美意义(一)

2019-05-08 01:52唐黎标
烹调知识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艺风俗实用性

唐黎标

茶赋是赋体作品和茶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茶赋中蕴含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探究,我们对茶赋中的文化内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内蕴中的审美取向的体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茶赋中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中国茶文化以礼为美,以及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茶赋中的精神文化体现出中国茶道和谐自然、茶禅一味、天人合一的充满智慧的审美精神意趣。在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深入挖掘文学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加以传播,让国人乃至世界友人更加体味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同时也使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深厚文化内涵能够被广泛理解、接受和研究。

一、茶赋与茶礼

中国为茶叶的故里,不仅因为茶叶发现于中国,而且茶用作饮品的风尚也发端于中国。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据此,茶被用作饮品于远古神农时代就开始了。

我国是注重礼节的国家,用茶款待客人的礼节非常重要。以茶待客之礼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在何法盛的《晋中兴书》中,谢安去陆纳家做客,陆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三国时候,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特别喜欢喝酒。大多数宴会上,下臣必须陪皇帝大量饮酒。韦曜作为肱骨之臣,酒量较小。皇帝对他以礼相待,暗地告诉他可以茶代酒。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见于吴淑《茶赋》:“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

西晋杜育《赋》云:“酌之以匏,取式公刘”,说的是喝茶时仿照《诗经·大雅·公刘》中提到的喝酒方式,仿照先祖周部族公刘所饮酒的方式饮茶,这说明两晋时期在饮茶方面已经形成了“以茶为礼”的风俗。

黄庭坚《煎茶赋》中写到:“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这是说宾客和主人昏昏欲睡,一起煎茶的情形。这个过程的原则是“少则美,多则恶”,这种做法既增添了香味,又厚待了客人,两全其美。“宾至则煎,去则就榻”,即宾客到来就煎茶款待,宾客离开就回屋休息,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客来敬茶的礼节,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以礼为美的审美取向。

二、茶赋与茶俗

茶俗是指与茶相关的民间风俗习惯,茶赋中蕴含的茶文化风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其中茶赋中最能体现的风俗习惯是以茶为祭的风俗。关于以茶为祭的风俗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以茶祭祀祖先的风俗。历史上关于以茶为祭的风俗的最早记载,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武帝萧颐的遗诏。其在遗诏中提到不要用牲畜祭奠他,只置放茶和水果即可。顾况在《茶赋》中提到“梦里还钱,怀中赠袖”,以及吴淑《茶赋》中的“或言诗为报,或以钱见遗”提到的典故其实同属一个,其出自《太平广记》,大意是一母亲喜喝茶,家中有个古冢,每次饮茶之前给古冢以茶祭祀,后母亲收到古冢报答的巨额财产。“茶圣”在《茶经》中也提到了此典故,普通百姓“无茶不祭”的风俗,是民众懂礼会有好报的虔诚心愿的体现。

其次,以茶祭拜佛祖的风俗也因茶在祭祀中的实用性而变得越来越普遍。譬如顾况在《茶赋》中写道:“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茶祭汲取了佛家的因果轮回的思想,发展出一套祭奠佛祖的程式。唐代,以茶为祭被规定为“清规戒律”,在古刹禅林中奉行,并发展出一系列茶礼规矩。王敷的《茶酒论》:“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即是对此的真实反映。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佛教信徒用茶去祭拜佛祖菩萨,祈盼庇护,避灾祈福。

还有,民间的茶叶经销商供奉“茶圣”陆羽的风俗也颇有特色。我国民间各行各业都供奉自己的祖师爷,茶叶经销商也将陆羽之像放在茶灶之间祭拜。全望祖的《十二雷茶灶赋》中就提到了作者在制作茶灶之后,企盼茶圣庇护:“盖饱餍而有余,乃有茶仙经营茶灶”。盛产茶叶的南方到了现代仍然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用茶祭祀的传统。这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注重实用性的审美取向。

三、茶赋与茶艺

茶艺是一种充满艺术气息和实用价值的文化。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过程中的艺术。茶艺体现了茶轻灵、雅致、纯净的品质以及茶的艺术魅力,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

黄庭坚的《煎茶赋》在开篇以宏大的气势、爽朗清淡的笔触对品茶的意境作了简要勾勒:“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此句记叙出在烹茶过程中,茶水煮沸时翻滚的声音犹如山涧中松林在风中涌动的声音,由茶水升腾起来的热气就像春日晴空中漂浮的白云。而顾况的《茶赋》提到的“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云风雨秋”与此句颇异曲同工,将茶水细沫漂浮,轻烟飘散的情状比作风轻云淡的秋日,意境十分美好。

其后,黄庭坚对煮茶过程中择水的标准作了详尽的描述:“建溪如割,双井如挞”。纪昀的《荷露烹茶赋》中也提到:“则有活水初煎,瑞云初试”。这两句话点明了煮茶最好使用活水。纪晓岚还叙述了煮茶用水的講究:“夫井华朝汲,即有前闻。雪液冬前,亦传往古。兹茗碗之闲供,独莲塘之是取。”说明煮茶用水较好的有:早晨的井水、冬初的雪水以及莲叶上的露水。黄庭坚还将自己的养生之道写入《煎茶赋》中:“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这是说作者喜欢在茶中添加辅料,认为可以稍添入一点盐、姜等。后文中又提到使用胡桃、鸭脚等八样辅料,都对身体有益,择其中的一两种适量添加,可更加发挥茶的功效。《煎茶赋》从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饮茶有调饮的方式。反映了我国古代茶艺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文化审美取向。

此外,茶汤晶莹剔透,色泽清雅,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自然也常被描写到茶赋中。如杜育的《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纪晓岚《荷露烹茶赋》:“素涛乍泻,宛然白乳之凝花。绿脚轻垂,犹似清钱之滴翠”。这里均提到茶色白犹落雪,亮若春光,可见对白色茶汤的喜爱之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提到了茶色优劣的鉴别标准是崇尚白色。又如吴淑《茶赋》:“云垂绿脚,香浮碧乳”这里提到的茶汤颜色是绿色,说明有些文人对绿色茶汤也是情有独钟。这同样体现了茶文化中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审美取向。(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茶艺风俗实用性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校园茶艺飘香
凤凰精选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抢眼披风
不一样的水桶包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