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不是哭穷,是真穷

2019-05-09 00:54王这么
百家讲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官员

王这么

现代人都说宋朝官员收入高、福利好,宋朝的官员们听闻此言,一多半要叫起撞天屈。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也就是北宋立国的第41年,知制诰杨亿呈上一篇奏疏,各种摆事实列数字,大声疾呼,诉说百官俸禄之低,不仅远远不如唐代,连养家糊口都困难,许多人都饿得没心情工作了!

杨亿是著名文学家,“西昆体”代表诗人。他7岁能文,11岁应召御前赋诗,惊才绝艳。成年后的他为官清廉,耿介有气节,实为国朝精英,一代名臣。写这篇奏疏的时候,杨亿正在中书省,官任翰林学士,干着一个叫“知制诰”的活,就是替皇帝起草诰命的工作。说白了,他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这个位置向来被称为“清要贵重”的所在,既清高,又显要,跟皇帝关系亲近,前途极为可观——要知道,宋代的宰执有一半的人都当过翰林学士。

但让人不解的是,杨亿居然打了辞职报告,不干了,要求外放,去个物价便宜的州县,当个不起眼的地方官。只见他在辞职信里写道:“一家三十多口都跟着我来京城,老家没田没地,祖上没半点积蓄,老的老小的小,全靠我这25贯工资过活,吃不饱穿不暖,老的怨、小的哭。毕竟是朝官,该撑的场面还要撑,要雇帮工,要买马料喂马,总不能三更天起来步行去上朝吧……眼看微臣就要变成饿死鬼了,真饿死了也是给朝廷丢脸……”总之,日子过不下去了,这京官谁爱当谁当吧!

杨亿这一套批判、哭穷加撂挑子的组合拳打下来,皇上沉默,皇后垂泪。实际情况如何呢?

北宋前期,官员的收入水平确实处于历史低位。福利补贴什么的,没有;工资,仅有唐代标准的一半也就罢了,还往往拿不全,有时甚至连那一半都拿不到。多达半数的官员,月俸拿不到10贯钱。按当时的米价,设若一个20口之家——那时都是大家庭几世同堂,加上佣仆,一家20口人很正常的。每个月光是吃大米,就要费掉4贯多。也不能只吃米,油盐酱醋呢,买菜买水买柴呢?衣食住行中,仅“食”一项,就足够大家变月光族了!

那时候,身为大宋官员,能穷到什么地步呢?有被任命为一县长官,却没路费去赴任的;有好不容易到了任上,却穷困到全家到地里挖野菜、喝生水的;还有穷到拿纸做衣服的。

真事儿!史载,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江東人蒋元振极有节操,无奈家境贫寒,家累又重,收入太低。怎么办呢?便自求去了物价便宜的岭南,即今两广、海南一带。岭南那时为蛮瘴之地,唐宋以来是流放罪臣的地方。

蒋元振单身赴任,在广西白州当知府,工资全部留给在潭州的家人,自己吃豆子,喝凉水,拿纸做衣服,过得跟野人似的。那时北宋建国未久,战事未平,武将骄横,这样的文官堪为大宋典型。皇帝听闻后,拨了一笔钱粮下来,总算救蒋元振于水火之中。

这么看,杨亿说微臣快要饿死了,真不夸张。而杨亿之穷,还格外吃亏在他的职位上。翰林学士这个官,样样都好,只有一个缺点:穷。在当时,朝廷制度是这样的:因为这个位置太光荣,不能被铜臭气玷污了,所以,别的官员都有工资之外的补贴,翰林学士独无。

杨亿跑掉之后,皇帝开始深思。深思的结果是,自宋真宗朝开始,朝廷陆续地给员工加起薪来。

然而加薪这件事,也是千秋一轮月,此恨古今同,都是地位越高,加得越多。各种补助、福利、赏赐,也都是按品级来的。到后来,一品宰相的正式月收入可高达千贯,加上花样百出的副收入,一年来个百万贯吓死你。

铁面无私的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实管市长),有人算过,包拯此时正经年收入约21800多贯。后来他又做到三司使、枢密副使,分别是国家财政部长、国防副部长,收入只增不减。

那么,下面最多数的低级官员,比如县令,他的月收入又是多少呢?

“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多的八九贯,少的四五贯,还常常拿不全——宋朝官员的薪俸,能拿到手的都非全额,要打折扣,或以实物相抵,七折八扣,不够最低标准地养活一个十口之家。

宋神宗的时候,久在基层考察的王安石对皇帝指出了这个扎心的事实——就这点儿钱,你还指望大家好好干活,不贪污受贿?所以,臣以为要高薪养廉!王安石很有想法。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朝廷没钱啊!

皇上摊手,户部怒目。大家都晓得的,国库空得很,这个钱总不能从宫中娘娘们的吃穿用度上扣吧。怎么办?自然是节源不如开流,想法子盘活经济了。

王安石后来搞改革,重点就放在为国理财上面。利弊得失且不说,只说对于广大的公务员队伍,确实是做到了厚待:首先,给没有俸禄的最底层吏胥们规定了6000文到8000文的月俸,防止他们穷极饿疯搜刮民财;又提高了县令、录事参军等低级官员的俸禄,由每月钱10千、米麦两石提高到钱15千、米麦4石。在保证官员合法收入的基础上,一面高薪,一面重法,双管齐下。对于庸碌无能老眼昏花之辈,也没一刀切,而是用只拿钱不干活的虚职给供了起来,算是为国养老了。

这是继宋真宗朝之后,又一次加薪高潮。此后慢慢水涨船高,才有了后来所谓“宋朝俸禄高”的口碑。

那么,大家日子好过起来了吗?感受到朝廷春天般的温暖了吗?答案是:并没有。

第一,老情况,金字塔效应。位于金字塔中下层的最大多数,实际俸禄并没有后人想象的丰厚。这最大多数人的真实收入,被顶端少数人的奢侈生活代表了,平均了。

第二,冗员严重,财政无力支撑日益庞大的官僚队伍,僧多粥少,于是,很多人就有官职而无差遣,处于长期闲散状态,只能拿基本工资,造成收入大减。

第三,交际应酬不能少,基本面子要保。百姓过年过节还要送个礼,给熊孩子发个红包,红白喜事随个份子呢!何况官场之上?

第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米价每石70至80文;60年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每石700文左右;又54年后,到了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米价达到每石2贯500文到3贯,工资赶不上物价。

第五,家族负累。人当官,整个家族都能提高社会地位。中国是宗法社会,重视亲情,所以往往一人当官,“举族依其而居”,就不说乡下含辛茹苦的父母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二叔公四舅姥爷……一养就是几十上百口人。老者要其养,少者要其资助学费,钱不够花很正常啊!

第六,这种穷,跟宋朝空前平等完善的科举制度居然也有关系。

比如唐朝的时候,能当官的大多是出身门阀世家,地主土豪,家中广有良田牧场,经营着水利矿产,人家不靠朝廷那点儿死工资过活。现在呢,许多官员出身平民,家境贫寒,虽然通过科举改变了身份,但家族的底子终是薄的,家族不能为之助力,反要靠他衣食。有的人自幼勤攻诗书,长大后不善理财,也没什么别的特长,不会什么别的营生,这时还要两袖清风,做个好官,那就难免喝点儿西北风了。于是,在“史上待遇最好”的宋朝官场上,仍有一些官员,以状况百出的穷,验证了这些普世规律:清者穷饿死,浊者富流油。

到了南宋,国力日衰,但朝廷对官员还是优待的。薪照加,舞照跳,暧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不过因为物价飞涨,高于北宋宣和年间的平均值。这么算下来,家庭可支配收入也并没比北宋高。

宋孝宗时代,有一个姓柳的小官,在任上病亡。家人无法度日,无奈中,只好由奶娘带着两个小公子在大街上讨饭。亏得当地知府见了,发慈心把一家子给收容了,保全了点儿朝廷体面。

大诗人陆游一辈子没发达過。人到中年,谋了一个代理夔州通判的岗位,不久任期满了,该回家了。他给丞相写信哭号:“我都半百之年的人了,一辈子受穷,好不容易谋个工作,工资低得仅能糊口。当时千里迢迢上任,路费都是借朋友的。现在任期满了,口袋里空空如也,回家回不得,住又住不得……我儿子30岁了,女儿20岁了,因为没钱操办,到现在还养在家没敢说亲呢!您瞧,我这号的要不是穷人,这天底下哪里还有什么穷人啊!大人,就当可怜可怜我,赐给我一个新差使吧!”

一入官场岁月催,做官还得往上爬。金字塔顶端,也没那么好爬。为了改善生活,官员们也想了很多办法。首选项自然还是利用职权,各种捞外快、刮地皮。

“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王安石叹气说,已经这么高的工资了,可还赶不上以前他们从百姓身上捞的一半多。逮吧,逮不过来,怎么办?

当然光明正大地挣外快选项也是有的,比如:文笔好的,给人写墓志铭,赚稿费;脑子活的,投机倒把做点儿生意,开铺子,买田庄,炒房地产,放高利贷等;长得好,身体壮的,干脆寻摸个有钱寡妇娶回来……

没错,宋朝对妇人再嫁这事没意见。如果是有钱的寡妇,在婚姻市场上简直太受欢迎了!财色双收谁不乐意呀?

就在寒酸的宋真宗年代,闹出了两位现任宰相争娶一位有钱寡妇的案子,让整个京城的上流社会好生欢乐了一番。

二位相爷,一个叫向敏中,一个叫张齐贤。有钱的寡妇姓柴,是前宰相薛居正的儿媳妇。柴氏丧夫之后,便与老公前妻生的儿子相看两厌,思量改嫁,明的暗的,搂了一大笔钱财,便去与正好丧偶的张齐贤私订了终身。前妻的儿子自然不干了,一状告到开封府。开封府传来柴氏一问,柴氏爆了一个大料:宰相向敏中向自己求婚未遂,恼羞成怒,便捏造谎言,唆使薛家儿子来告后妈。

开封府一看,这事牵扯太广,不敢管,便一球踢到皇帝御座前了。皇帝一问,向敏中自是抵死不认,说我是才死了老婆,但根本不想再婚呀,前妻尸骨未寒,男人也是重感情的!

但是,官场上混,谁没几个仇人?这时,向敏中的一个仇人就跳出来,扔了一个更大的反转——向敏中重感情才怪,他最近正在议娶已故驸马都尉的小妹!

皇帝大怒,向宰相、张宰相、薛家、柴氏统统倒了霉。降职的降职,罚款的罚款,挨打的挨打。柴氏不仅没能成功嫁掉,还把私房钱给交出来了。不过,这也怪不得他们,一切都是太穷惹的祸!

编辑/汪微微

猜你喜欢
官员
聪明的官吏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有的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官员的“形象危机”
目睹之现状
谁上谁下皆由我定
官员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