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05-10 10:19宋福君
新课程·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体系构建实践探索

摘 要: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课程理论的组合创新,又是课程实践的开拓发展。“三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与完善,也是一所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量。我校校本课程《儒学书包》,立足素质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凸显“书包文化”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原创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儒学书包》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潮流日益成为教育推动力的今天,学校的竞争生命力,在于具有丰富内涵的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核心的构建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无疑可以促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张扬。我校以校本课程《儒学书包》为例,在构建学校课程文化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我们觉得,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鲜明的办学个性,是否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越来越看重学校的课程文化。而课程文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上,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效应中。我校始终以《儒学书包》“论语元素”为底色,把“立德立人、志学成才、德才兼备”作为办学目标。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基于深刻的文化国情认识,我们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和我校实际,构建了学校“书包课程文化体系”。现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

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

“现代学校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我校在实施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的同时,结合地方课程要求和校本特色,我们参阅刘万福老师的观点:“讲求平衡、协调、相互作用的儒家课程智慧,探求坚守自然主义的超验精神状态的道家课程哲学,致力于领悟心性以揭示内在自然、符号的佛家课程智慧”,组建了我们的“国学书包文化”系列:

(1)“儒释道三大书包文化”系列:以“《论语》元素”为主题的《儒学书包》;以《道德经》为主题的《道学书包》和以《心经》等为主旨的《佛学书包》等。(2)“中国故事书包”系列:《童话故事书包》《神话故事书包》《寓言故事书包》《传奇故事书包》《成语故事书包》等。(3)“中国诗词歌赋书包”系列:《乐府故事书包》《唐诗故事书包》《宋词故事书包》《民歌故事书包》《戏曲故事书包》等。(4)“中国百家百科故事书包”系列:《历史故事书包》《地理故事书包》《天文历法故事书包》《医学故事书包》《科技故事书包》《书画故事书包》《对联楹联故事书包》《茶酒陶瓷故事书包》《中国传统节日书包》等。(5)“国史党史书包”系列:《国史演义书包》《红军故事书包》《党史知识书包》《中国英烈功勋谱书包》等。(6)“新时代最美故事书包”系列:《最美少年故事书包》《最美环保小卫士故事书包》《最美乡村教师故事书包》《最美大学生村官故事书包》《最美航天英雄故事书包》《最美极地科考故事书包》《最美探海勇士故事书包》《最美登山勇士故事书包》《最美体育健儿故事书包》等。(7)“CCTV影视教育书包”系列:《汉字听写大会书包》《诗词大会书包》《改革先锋风采书包》《黄河长江故事书包》等。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无限,分门别类,按需分配,有效利用。

在王德如老师看来,扎根文化本土的自觉之路主要有三条: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我们循着这样的思考,走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我们就是想让“《儒学书包》系列校本课程”沿着“最民族、最本土、最特色”的道路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而要注视天下,紧跟时代。

(一)“书包”是“教育化”的代名词

背什么书包、读什么书,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我们可以把“三级课程”转化为讲“书包故事”的办法,既讲科学故事又讲人文故事,如我们可以把数学学科讲成“祖冲之圆周率的故事”,也可以讲成“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地理学讲成“郭守敬环形山”的故事或“南仁东星”的故事,等等。这样,每一门学科都是有“故事”可讲的。我们以“书包故事”的形式建构课程体系,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化难为易,化冰冷说教为有热度的人文关怀,施教于乐。

(二)“书包”是“课程化”的代名词

书包里装什么书、装多少书,关系着背包者的年龄特点、年级认知规律、学习负担和学习成效的大问题。我们在开发、研制课程的时候,既要序列化(知识结构、整体印象)又要梯度化(自由选择、自然生成),既要理性(敬畏、陶冶、灵魂、自由等)又要感性(爱心、理解、尊重、信任等),表现为,在“国家课程的学科核心不动摇,地方课程的学科要求不降低,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减弱”的前提下,按年龄、年级讲“书包系列故事”。因为“故事”是有温度的。无论讲故事,还是听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三)“书包”是“儿童化”的代名词

全世界孩子都有自己的书包和课本。我们在给我们的孩子“量身定做”“有用书包”的时候,既考虑了“中国特色”,是“中国式书包”,装的是“中国故事”书,传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又考虑了国际视野,让世界儿童能听得懂“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们既要培育会讲“中国故事”的世界公民素质,又要培育代表中国、懂得“全球通识”的“地球村村民”。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会说中国话,能讲好中国故事,是龙的传人。走向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孔子讲座”就是这样的例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四)“书包”是学校文化的“大揽包”

我们构建的包括“三级课程”在内的“一揽子课程标准”,既要站在“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高度上,下工夫培养可靠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又要破解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这个时代命题。我们是乡村学校,在“周末讲堂”《三篇做不完的文章》课题里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与“三家”(家庭·家园·家乡)系列的校本课程教育,使孩子们知情了解乡土文化的昨天、今天以及对明天的美好期待。我们就这样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国民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努力谋划着、竭诚服务着。

三、校本课程文化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识到,在课程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失去了理论的支撑,课程将沦为纯机械化教学过程。失去了实践的耕作,课程理论研究出的一切成果将成为纸上谈兵。有鉴于此,我们校本课程研发组与教学实验组反复磨合,从课程目标、主题思想、问题导向等诸方面研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破了说透了,解开了明白了,大家就达成了教育教学效果的预期。我们都是“孔夫子门前站过的人”,儒学是我们的本宗,脚下的路——我们就从校本课程《论语方圆》和《儒学书包》的实验教学开始。

(一)教室课堂是教学主阵地。主讲老师夹着讲义本,走进各级实验班的综合实践课堂,一节课一个专题,周日不变,三年五年,久久为功。

(二)图书阅览室是阅读者的天堂。图书管理员是阅读辅导老师。任务型阅读(如校本课程)由“野菊花读书会”会员来完成。

(三)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制等课上,也有校本课程文化的一席之地。任科教师课前或课后,总是打开《儒学书包》,“论语方圆”一会儿。

(四)空堂、自习和早、晚读时间,都有“好之者”与“乐之者”。总会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学用合一”做到极致。

(五)家庭阅读是最后一堂课。同学们把《儒学书包》系列课程背到了家里,和亲人同读共享。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这是何等的温馨,书香溢满了校园、家园和心田。

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连环画本”,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域的名片和亮点,更是学校文化的门面和软实力。我们想方设法从理论上构架校本课程体系,千方百计从实践上多渠道组织落实,层层把关。但这还不够,我们把综合评估和评价机制也引入到课程管理当中,以确保课程学习不走样、不偏离、不落空。

(一)以学生演讲竞赛的形式,表彰优胜者,以观其效。

(二)以主讲老师的说课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反映效果。

(三)以询问班级代表的形式,抽查学情。

(四)以访问家长的形式,听取结果。

(五)以定期考试的形式,评估成效。

(六)以聘请专业机构人员的形式,评价成果。我们通过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全员与全面相结合的评论与反馈,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我们构建校本课程文化的眼光,既是站在明天看今天,又是站在今天看昨天,也是站在国际看自己。中国5000年文明就在那儿,我们只需“拿来主义”;世界文明就在那儿,我们只需“拿来主义”;地域课程资源就在这儿,我们只需“拿来主义”;课程校本文化就在这儿,我们只需“拿来主义”。实践证明,课程文化只有民族化、地域化、校本化,才能彰显特色、个性和张力,才能走入“生命灵魂”、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余清臣,卢元锴.学校文化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1.

[3]李守成.论语方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6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17]GHB0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福君(1961.3—),男,甘肃省会宁县土门岘镇,汉族,大专文化,二级教师。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体系构建实践探索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