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行文学”走进课堂

2019-05-10 10:19王颖
新课程·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联兴趣课堂

王颖

摘 要:少年儿童阶段,进行对联文化教育,古已有之。在旧的私塾教育中,这叫“对课”,凡是念过私塾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门基础课、必修课。鲁迅先生念私塾的时候,老师寿镜吾出“独角兽”,鲁迅对上“比目鱼”,一直被人称道着。

关键词:课堂;对联;兴趣

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那些大师级的人物,对对联都不是外行,好多都还是大家、高手呢。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积累运用八”中有一次关于春联的实践活动:“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春联中洋溢着春意,蕴含着祝福……在春节前,给自己家、给亲戚或邻居家写春联。”这是首次把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对联纳入教材,如何对小学生普及对联知识呢?带着尝试和探索,我上了一堂对联课。

课前,我鼓励学生从多渠道搜集春联,并把其中一副用毛笔写到红纸上,贴在教室墙上。第二天,教室的墙上便挂满了学生亲手写的春联。一副副春联“洋溢着春意”,教室里充满着喜庆气氛,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先对对联建立起了初步的感性知识。

上课时,我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要贴春联呢?”联想到过春节贴春联的情景,看着教室里一幅幅大红春联,学生很快地说出了春联的作用。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到公园里,到烈士纪念馆,到寺庙里,常常看到这些地方的门两旁,或里面墙上,有两行字数一致的话,那也是‘春联吗?”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善观察的好习惯,并抓住时机,向学生讲解了对联的一些简单知识:对联里最常见的是“春联”,俗称“对子”,它是世界上最短的文章,被称为“两行文学”。对联是我国古老而又年轻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的广泛、实用、趣味、雅俗共赏,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着,我讲了几个对联故事。比如,一个穷书生两续“门前千竿竹——短——无,家中万卷书——长——有”智斗土财主,学生听了由衷地佩服那位穷书生。

我又在黑板上抄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穿百姓衣,吃百姓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召开座谈会时给当地的领导念的一副对联。写这副对联的是清康熙年间河南南阳市内乡县的县太爷高以永。这位百姓疾苦、有责任心的县官,面对长期社会不安、民生凋敝、土地荒芜的现状,写下了这样既自励又励民的对联,公开张贴在县衙内,并在全县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拯黎民于水火的新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们的开荒自救积极性,很快扭转了混乱局面,人民得利,社会安定。一副好对联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视啊!我还把平时搜集到的一些“谜语联”抄在黑板上,以“竞猜”的形式,让学生边猜边记,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便放手引导并鼓励学生模仿写对联。我先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撰写知识,比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等基本常识,又介绍了郑板桥、毛泽东、郭沫若等古今名人童年时代就能对出惊人的佳联妙对的故事。我的故事还未讲完,同学们便早已准备好纸笔,等着我出句了。我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开始出了几个简单的上联,如“红日”“讲礼貌”“读书乐”等,许多学生又快又轻松地对出了下联。我又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成语作上联,要大家也以成语应对,如“精卫填海”“承前启后”“刻舟求剑”等,学生对出了很多也很好,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继往开来”“掩耳盗铃”等。经过当场练对,不少学生已从实践中发现了撰写对联的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有位同学听我讲了对联应从右往左念,右边上联尾字是仄声,左边下联尾字是平声的知识后,便指着她贴在教室墙上的那副对联“户纳春夏秋冬财,门迎东西南北客”说:“贴反了。”

一堂课很快过去了,我对他们说,可以同学相约,一同到大街小巷去赏春联、读春联,去感受伟大祖国悠久民族文化的底蕴,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可以在春节期间尝试为亲朋、邻居撰写春联,孩子们兴趣盎然。

这堂对联课,可以说师生互动共赢。孩子们的收获新鲜而又明显,我作为授课老师,也在实践探索中收获了体会与思考。其一是小学生什么时候进行对联教育最合适?我觉得应在五、六年级。从理论上说,在整个少年儿童的成长阶段,学习包括对联在内的传统文化,能够培育母语感情,有利于语文教学,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精神。但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知识和经历毕竟有限,只适合背诵。五、六年级可以说是文字准备阶段,可重点学习字词和对仗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对仗兴趣;而平仄、作法等不要过多涉及。其二是缺少对联教材。目前各种针对中小学生的对联读本、對联教材的出版物倒是不少,还有不少班级和学校自编教材。但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大都存在两个问题:多数是成人读本的节录和简化;和语文课本脱节,另起炉灶,自成系统。这样的对联教学缺少活力,因为它把大部分语文老师排除在外,而学生则有了“额外的负担”,自然不能激起学习兴趣。最后一点就是不要搞“关门教学”。古人早就训诫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联教学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因为对联的实用、社会化的特性就决定了学对联的人必须走出去学,走向社会学。

参考文献:

[1]曹克定.对联的“彼岸”意识(二)[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7.

[2]鹿守上.对联拟题:传统形式的现代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对联兴趣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