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先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研究

2019-05-13 02:25张莹璐
成才之路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张莹璐

摘 要: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而科技发展战略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基石,教育部门与高校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才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优先发展;中国梦;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2-0002-02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定位,对促进教育与科技发展,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对教育优先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进行研究。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前提的,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也是以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前提的。

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史以来,人类繁衍生息、生产发展,每一代都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才能传授给下一代,这就有了教育活动。这是一切社会形态固有的现象,也是每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现代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其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一种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恩格斯说:“科学的发展是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例的。”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结晶,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也没有历史条件限制,世代传承以供人类进一步发展。无论哪一代人,只有把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与提高,才能更好地为后人打下实践基础,做出新的科学突破。科学技术具有历史继承性,要把前人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继承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为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造就人才,只有依靠教育。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科技发达的民族,同时也是教育发达的民族,并且常常是以教育的发达为前提条件的。16世纪,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个科学技术中心。当时的意大利有18所大学,为欧洲之最,这些大学继承了国内外的科学遗产,并学习、推广使用希腊文、拉丁文,培养了不少杰出的科学家。17世纪,英国成了世界第二个科学技术中心,并且通过科学技术革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当时的英国不断推进工业革命,派出大量人员留学欧洲,并聘请著名学者到国内讲学,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培养出包括牛顿在内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据不完全统计,英国在科学发展高潮的1660年至1750年,就有60多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科学发明约占全世界总发明的40%。18世纪时,世界科技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从1851年到1900年,德国成为世界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当时的德国已拥有20所大学,是当时欧洲大学与人口之比值最高的国家。1810年,高等教育史上“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在德国首次提出,并根据这一原则创立了柏林大学。从那时起,德国的大学就成了教学与科研的前沿场所,为德国培养了一批批适合时代需求的学者和科学家。从1901年到1920年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人数看:美国2人,法国11人,英国8人,德国20人,德国遥遥领先。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了世界科技强国,其中教育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从当时科技比较发达的美、法、英、德四国分别取得科技成就数目看:美国33项,法国75项,英国108项,德国202项,德国独占鳌头。可见,近代科学是从欧洲开始兴起的,近代教育也是先从欧洲兴办起来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教育与科技发展规律的效应。

现代科学技术中心从欧洲移至美国,使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走在世界最前列,并成为现代科技和经济强国,也是得益于教育的成果。19世纪中叶以来,经过第二次独立战争不久,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大力兴办教育。从1865年至19世纪末,创办大学和中专技术学校450多所,受高等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人数比例迅速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为迅猛,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仅在196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和地方的教育开支就增加了600%。高等学校的数目也急剧增加,1976年已有3206所,可以容纳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全部学生。为了培养更多的研究人才,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规定要为研究生提供贷款和奖学金。1960年,美国在研究生教育上的投资比1940年增加了近29倍。除了发展高等教育外,美国还努力提高初等、中等教育的质量,广泛开展社会教育,业余教育也很发达,各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图书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为科研机构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各种人才。至1980年,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有53.5萬多人,相当于英、法、联邦德国、荷兰四国从事科研人数的总和。据统计,截至2017年,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共有876人,美国共有35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据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二的是英国,排名第三的是德国,获奖人数均超过了100人。这和这几个国家拥有一流的大学有密切的关系。历史揭示了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而日本的发展也得益于“教育立国”的国策,即使在第二次大战后的困境中,仍然优先恢复和发展教育。这是许多日本问题研究专家都承认的。在经济的困境中,日本采取高额的教育投入,狠抓教育变革和发展,提出“人是日本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教育的发展使日本的科技状况和经济面貌迅速改观,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为经济强国。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至2018年10月共有24位日本人被授予诺贝尔奖。作为发明创造的强国,日本曾囊括了亚洲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教育优先发展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国民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国民全面发展有三大要点,一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而加强文化建设又是实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使国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抓好教育建设,这些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工业生产之前,劳動者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分离的。自从出现了机器生产之后,对劳动者就有了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这个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了。

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反复阐明了这个观点。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虽然机器生产已经大部分代替了工人,但工人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却是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难题,要求工人不仅发展体力,而且要发展智力。由于现代生产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已经被淘汰,旧的分工也随之消失。因而,“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显然,这是因为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而一个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以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换一句话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技术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生产力”,它必须被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并被广大劳动者所掌握,才能实现“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蒸汽机车的模型早在1797年就由一个叫理查德·特里维西克(Richard Trevithick)的机械工程师研制出来,但一直仅供人们观赏而已。但理查德·特里维西克的火车头为什么没有能够迅速普及使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还没有大批受过教育训练的蒸汽机工程师和操作工人。而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应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厂手工业时期就准备好了的熟练的机械工人。 可见,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有赖于教育的先行。要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以及一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产业的劳动大军,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第一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当代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发展经济,技术、设备可以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但劳动者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引进后,由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而被闲置起来,无法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例子并不鲜见。另外,也有些人因为素质低,不能适应新科技产业的要求而无法择业。

历史告诉我们,发达的教育和一流的国民素质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坚实有力的支撑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根本基石。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培新.浅谈发展教育与中国梦的实现[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

[2]刘益春,郝欣,曾江.以“教育梦”推动“中国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08.

[3]车景华.实现中国梦  教育责任重[N].青岛日报,2013-06-01.

猜你喜欢
中国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