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实践

2019-05-13 01:44罗平曹武陈崇德
中华建设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阳县

罗平 曹武 陈崇德

【摘 要】依据水利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编印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任务及流程》、《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等文件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实践,对山洪灾害的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与工作步骤、调查工作流程、调查进度管理、调查成果及调查评价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为山洪灾害的防御、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山洪灾害;调查实践;分析评价;长阳县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by the "national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lan" (2013~2015), the state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 office,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oject team)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tasks and process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survey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other documents and chang 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hubei province,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actice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survey purposes, survey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 and working steps, investigation process, schedule management, survey result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rvey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for the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defense, governance provides the reliable data.

【Key words】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Survey practice;Analysis and evaluation;ChangYang County

1. 概述

(1)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地属长江上游的清江流域。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低西高,最高点海拔2259.1m,最低点海拔48.7m。境内有小流域85条,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总面积3424Km2,辖个11乡镇、1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9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

(2)长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1366.2mm,多年平均气温16.5℃。长阳的气候以其独特的“立体型”气候而著名,全县海拔高度从48.7~2259.1米,气候呈“立体型”多样性分布。低山河谷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终年无雪无霜,热量资源丰富;中山(海拔500-1200米)地区为典型的温带气候,复季不太热,冬季不太冷;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为典型的寒带气候,冬季寒冷,冰雪覆盖,夏季温凉。

2. 山洪灾害调查实践

2.1 调查目的。

歷史上长阳县山洪灾害频发,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目前仍存着遭受山洪灾害的巨大威胁。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以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 年),对长阳县山洪灾害展开调查。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查清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区内人口与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历史山洪灾害、涉水工程、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山洪沟等基本情况[1],并建立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和防治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2.2 调查内容。

(1)通过现场调查,掌握遭受山洪灾害影响的乡(镇)、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位置分布,包括居民区范围、人口、户数、住房数等,初步确定山洪灾害影响程度。

(2)根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各小流域名称、出口节点位置进行核查,对有变化的区域提出修改建议。

(3)调查防治区内影响防洪安全的塘(堰)坝、路涵、桥梁等涉水建筑物基本情况。

(4)调查、测量各条河流控制点的历史最高洪水位或最高淹没水位,确定受山洪影响的居民区范围及该区域内居民、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

(5)调查、测量每条山洪沟基本情况,包括山洪沟名称、所在行政区、现状防洪能力、已有防护工程情况;山洪沟附近受其山洪影响的乡(镇)、村庄数量;人口、耕地、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情况;主要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对需要治理的山洪沟提出拟采取的治理措施等。

(6)统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包括自动监测站、无线预警广播(报警)站、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等的位置和基本情况。

(7)在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重点防治区(沿河村落)内受影响的居民区人口,住房位置、高程和数量等进行现场详查,获取居民沿高程分布情况。

2.3 调查方法与工作步骤。

2.3.1 遵循内、外作业相结合的原则。内业充分利用山洪灾害防治已有的成果,外业结合内业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实地调查,补充完善山洪灾害调查对象信息[2]。

2.3.2 现场调查采用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人口与财产分布,以乡镇、行政村、组等为单元进行调查统计;结合历史洪水调查和现场查勘,调查相应危险区内的人口与财产分布情况;对重要河流的沿河村、组进行调查,以户为单元,调查人口与财产分布情况,并测量相应高程[3]。

2.3.3 主要工作步骤。分为前期准备、内业调查、外业调查和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编制调查工作方案及相应技术要求,准备调查工具,成立调查机构、落实调查人员,开展调查业务培训,以及宣传动员等环节。

(2)内业调查阶段:依据收集到的资料,登记调查对象名称、位置、规模等基本信息,对其信息进行审核,同时确定下步调查的重点,确保调查对象不重不漏。

(3)外业调查阶段:通过基层填报、实地访问、现场测量、工程查勘、分析计算等方法获取调查数据[4]。

(4)检查验收阶段:抽取一定比例调查信息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4 调查工作流程。

2.4.1 工作底图准备。收集水利普查成果、河流的名称与河流代码、水利工程位置图、5万分之一地形图及其他有关辅助地图等。

2.4.2 内业准备。(1)组织所有相关人员研究调查工作大纲,部署区划任务,明确具体要求;(2)按河流或分区成立8个作业组,每组4人;(3)各作业组依据已知的资料,初步划定可能遭受山洪影响的地区,主要是沿河流或离河、沟较近,或曾经发生过山洪灾害以及群众反映山洪影响较大的地区,初步确定重点调查对象。对居住较偏远、较分散的自然村或人口居住地也要进行确认,确保不遗漏;(4)设计调查路线,避免盲目[5]。

2.4.3 现场调查要点。(1)按照设计线路及程序要求逐一登记卡片;(2)走访老人(尽量多,互相印证),请老人指认历史洪水淹没情况,尽量多地确定历史洪痕,并做好标注,拍摄照片。调查记录簿上详细记载采访过程(包括录音、录像等资料);(3)选择永久性突出点作为“临时水准点”,并做好标注,(在调查记录簿上记录相同内容,记录临时水准点的位置,在临时水准点突出位置绘制“☉”图标,拍摄周边环境照片,为后续接引真实高程点或河道断面测量提供便利)。(4)选择相对顺直的河段,测量河道大断面(不少于3处),记录断面间距离,绘制大断面图,了解河床质,拍摄河床照片(用于确定糙率);(5)测量历史洪水痕迹高程及洪痕点间距离,绘制历史洪水痕迹纵向分布图(水面线);(6)接引历史洪水水面线以下居住点房屋基础高程,填报影响人口,绘制水位与洪水影响人口分布图;(7)各河段防洪能力调查,要是已建水利工程调查,并拍摄照片;(8)防洪影响因子调查,主要是桥梁、束口、堰坝等建设现状;(9)周边环境植被与人工种植情况调查;(10)选择制高点,拍摄人口集中居住地的全貌(反映村落布局与河流关系)。

2.4.4 内业整理。当日调查成果当日完成整理任务;按设计要求填报相应的表格或卡片(以村民组为基本单元);按照卡片内容,录入“山洪灾害调查系统” ,并分类上传图片(分目录)和影像资料;按照档案要求,整理原始调查记录保存。

2.5 调查进度管理。

(1)调查进度情况。调查计划工期60日历天,其中5天为前期准备及内业调查阶段,主要是明确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和资料来源;收集内业调查所需资料;制定居民家庭财产分类标准和农村住房类型调查分类标准;做好人员、设备、技术、资金准备等。

(2)调查组为8个,按照区域划分,全面展开调查,工期为35天。

(3)调查资料整理,比对、检查,工期为15天;

(4)根据调查资料审核情况,进一步完善调查成果,根据需求再次派外业调查人员前往相关乡镇进行山洪灾害补充调查工作,工期为3天。

(5)根据补充调查情况,进一步完善成果,准备验收。

(6)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建设方的需求变化,山洪灾害调查评價完成的主要工程量见下表1。

2.6 调查成果。

长阳县山洪灾害调查共完成11个乡镇、403个自然村的社会经济调查,调查防治区403个,危险区内企事业单位153个(含村委会),需防洪治理山洪沟70条,沿河自然村241个,居民户2899户,塘坝13座、路涵48座、桥梁213座以及基本情况统计等汇总表19份。

3. 调查评价

3.1 质量保证体系。

3.1.1 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是质量保证目标的第一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依据招标文件和有关技术要求,及时编制并落实各项调查方案,确保调查工作的有序开展。

3.1.2 质量保证措施。(1)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阶段进度等控制计划时,充分考虑人、财、物及任务量的平衡,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在确保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把工期抓上去。如果工期和质量两生矛盾,工期必须服从质量。(2)根据工作要求,共安排40人开展相关工作。其中内业8人,负责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及外业收集的数据录入等;外业32人,分为8个调查组,分别携带笔记本、数码相机、GPS、测量仪器等设备,分片到实地调查测量所需数据。(3)编写《长阳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区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历史山洪情况,调查目的、任务与内容、依据与原则,调查技术路线,实施步骤,实施进度,保障措施等内容,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4)组织全体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了解调查技术规范及调查重点、难点。(5)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各项目组组长、质检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项目组组长分项分专业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保证调查工作按要求展开。(6)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和各级人员的责、权、利,且与各级人员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7)外业调查人员及时整理当天的调查资料,通过网络传给内业人员,内业人员对调查、测量资料进行检查与审核,发现不足,及时反馈给外调人员,不断补充完善外业调查成果[6],确保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

猜你喜欢
长阳县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岩溶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长阳县后扶贫时代的三乡产业对策
长阳县锰矿产业发展及对策建议
湖北省长阳县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畜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探索
长阳县举办“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纪念活动
湖北长阳新中医院建设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展示
白萝卜反季节栽培技术
大众传媒视野下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长阳县发展油茶产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