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现状和艺术特色

2019-05-13 02:01张晓丽刘洋徐莹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岩画艺术

张晓丽 刘洋 徐莹

摘 要:黑龙江流域的岩画属于一种文化艺术,本文从黑龙江流域岩画的分布、研究现状、意义、内容、方法、艺术特色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黑龙江流域的岩画是一种历史文物的承载体,是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 岩画 艺术

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将艺术成就和理论内涵结合起来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黑龙江岩画艺术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其次,通过对黑龙江岩画艺术的深入系统研究,有利于我们对”岩画艺术”地域性文化、民族性特征的挖掘与认识,为后者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对黑龙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岩画艺术作画技法、色彩运用、图案纹饰等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早期岩画艺术本体的研究做到古为今用,将岩画与壁画、岩彩画、碑刻、图案设计等艺术类型相结合,引发新创意、新思考,从多角度研究黑龙江岩画艺术对研究美术史和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黑龙江流域岩画带分布概况

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北部东部地区、蒙古呼伦贝尔盟以及黑龙江北、乌苏里江等地区。黑龙江流域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这些王朝孕育了黑龙江流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对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

黑龙江流域岩画主要包括:黑龙江海林县群力屯岩画、内蒙古大兴安岭交唠呵道岩画、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娘尼岩画、舍列麦季耶夫岩画、萨卡奇·阿梁岩画等。黑龙江海林县群力屯岩画,其上有石块遮挡,岩画中绘有一只跳跃的鹿形动物,旁边一人牵鹿,左臂指向鹿。左下似为一人或熊,模糊难定。上方似一对男女并坐于席上,上有凉棚。右中为一鹿形动物,其腹稍鼓,疑系母兽。内蒙古大兴安岭交唠呵道岩画(图一)、(图二),画面处在岩缝间,赭红色涂绘,作画的石面有2平方米,高度在1米至2米之间。 由于石壁的顶部略前倾,画面又是处在岩缝间,因而减少了风雨的侵蚀。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娘尼岩画(图三)、(图四),岩画的崖壁严重风化,有的画面由于石面碎裂而残缺,呈现出血色的线条。舍列麦季耶夫岩畫位于乌苏里江边。萨卡奇·阿梁岩画位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市向下80公里处,这里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形成了露天的“画廊”,此处岩画占中心地位的是人面图形。除此之外,还有野兽、飞禽和蛇等动物形。头大体阔的四足巨兽特别多,有时还画上清晰可见的长尾巴和四只蹄子。许多画面上有飞禽形象。岩画的题材包括在各种石头上的蛇、鸟等动物和人面图形。在古岩画中还有小舟,小舟是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凿出来的。画面中部是人的图形,上部为螺旋纹,旁边刻画着小舟。它们呈弧形水平排列,小舟上的人一律用竖线条表示。

二、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的研究现状

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的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首先,对黑龙江流域的岩画艺术进行系统性概述,其中对岩画地域分布带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将作为此部分研究的重点。其次,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本体研究。研究出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表现语言、民族性及文化性几个视角对其进行多层次研究,将集中研究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进而审视民族历史变化及地域文化发展,理清其艺术与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关联。再次,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审美特征研究。岩画创作反映的独特地域性艺术风格特征,运用符号性表现艺术语言,从不同地区岩画艺术创作内容反映地域文化特点、文化交融与演变、社会生活表现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其造型艺术特点与审美文化价值。最后,研究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是对北方文化艺术的理论文献研究,对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区域文化、艺术历史价值。

关于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黑龙江流域岩画考证的相关研究。现有的理论研究文献有庄鸿雁的“大兴安岭岩画的田野考察与文化考论”和“大兴安岭岩画与鲜卑文化渊源考论”、赵振才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岩画古迹”。这些都是对大兴安岭地区岩画的考察和分析,除此以外还有陶刚的“海林群力崖画再研究”、盖山林的“黑龙江省牡丹江畔群力屯岩画时代新考”、王禹浪的“牡丹江群力岩画地理环境及其年代、族属研究”等 。

二是对于黑龙江流域岩画的艺术本体理论研究。岩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艺术,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特点,反映了原始民族的审美文化观念。主要的研究文献有栾继生的《大兴安岭岩画中的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大兴安岭岩画的文化解析之一》、《大兴安岭嘎仙洞拓跋摩崖祝文书法艺术初探》、 庄鸿雁的《文化结点上的大兴安岭龙形岩画解读》、张飚的《黑龙江流域原始岩画与鄂伦春族绘画探源》和《文化视域中的大兴安岭生殖崇拜岩画图式解读》、 肖波的《西伯利亚岩画研究论析——历史、成果与方向》等。

三是作为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明遗存的理论研究。黑龙江省流域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古代鲜卑、室韦、蒙古等多个民族的发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历史上同属中华文化传承地区,遗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兴安岭地区北山洞遗址的发掘,确认遗址内至少包含鲜卑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关理论研究文献有李志敏的《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温玉成的《嘎仙洞遗迹考察》、 庄鸿雁的《大兴安岭嘎仙洞岩画与北方民族的狼图腾》、 闫沙庆的《论鄂温克族岩画》等。

国外对于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为近年来俄罗斯阿穆尔州高校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亚历克斯·奥克拉迪尼柯的《阿穆尔地区古代岩画、雕刻及陶器制造艺术》、 安德烈·巴甫洛维奇·扎比亚的《阿穆尔河上游地区的岩画与通古斯、满语族民间文学的关系》、 阿·奥克拉德尼科夫的《黑龙江沿岸的古代艺术》、 寇博文的《俄罗斯阿穆尔州国立大学安德烈教授——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并作学术报告》等。

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发现,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研究尚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对黑龙江流域岩画绘画理论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显得过于零散,系统性理论研究较少。其次,多集中在考古、考证的文献研究,缺少系统全面的文献资料整理及置于黑龙江美术发展史的归纳研究。第三,缺少对黑龙江流域岩画带的整体研究和艺术文化本体价值研究。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尚缺少对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

从黑龙江的古代遗存和古代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方少数民族人们早期生活的面貌,岩画是黑龙江流域重要的文化遗存,体现出原始人们的审美意识的萌芽,体现出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人们独特的生活形态与审美情趣。

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的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对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挖掘、整理、收集,建立完善的理论研究资料库;调查访谈法,以黑龙江流域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内的相关岩画遗址进行考察研究,并以此相关资料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走访调查地方历史文化中心、文物考古研究所、地方文管会、博物馆、中俄高校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以获得相关的实证图片及理论文献,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料和结论;实践法,将中外美术史、中外文化史理论教学内容与本课题结合研究,注重结论与现实的关联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黑龙江流域岩画的艺术特色

岩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是传播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运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古代的多个民族相交联,可以说岩画是世界上不同人种的不同民族的共同文化载体,是世界文化的相通符号之一。岩画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样,既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状态和物质需要,还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黑龙江流域是近代鄂伦春、满族、鄂温克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民族文化的来源,这些民族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流域文化和民族艺术。最早的巖画艺术是源于北方的狩猎少数民族,主要表现人们狩猎、农耕或游牧时候的场面。

黑龙江流域的岩画的可贵之处,是它独具特色的形象、沉稳的色调、浓厚的地域特点、多民族相交织的艺术风格,表现出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因此,黑龙江流域的岩画厚重又不失飘逸,现实又适度浪漫,拙朴之中透出生动,反映出黑龙江流域浓郁的地域特色,是生存环境的集中体现。

黑龙江流域所孕育出来包括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古代文明,这些古代民族经历了新旧石器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增强,岩画在黑龙江流域造型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民对民族文化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体现出人对自然界山水的热爱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他们用不同的图案和符号表现少数民族的游猎史和民族史,用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朴拙的雕刻手法表现”天人合一”的原生态追求和独特审美,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不仅丰富了民族民间造型艺术的宝库,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黑龙江流域岩画代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标志,也孕育了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内涵。

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有其深刻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与历史印记,独特的边疆古代民族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为黑龙江流域岩画的研究建立与完善提供深厚的历史支撑。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价值和美术发展溯源是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研究和发展的主要创新支点。运用艺术社会学研究方法,结合地域环境、种族、时代等方面,对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生成与发展进行分析,将研究成果、田野调查成果与结合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地区岩画图片、文献资料作以收集和整理,对于研究不同时代沿江、沿海地域艺术风格流变、中原文化与燕辽文化、草原文化融合与发展,满蒙汉文化交汇与发展,对于梳理历史民族关系等提供进一步研究成果资料。

黑龙江流域岩画艺术的研究是北方独特地域性文化的理论文献研究,是对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的挖掘与表现,对于发掘区域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以后研究岩画发展史、黑龙江流域文化史研究提供先前理论成果及重要的理论资料。依托研究成果资料,对于早期岩画艺术本体的研究做到古为今用,将岩画与壁画、岩彩画、碑刻、图案设计等艺术类型相结合,引发新创意、新思考。提升黑龙江省岩画艺术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增强群众及文化艺术爱好者对岩画遗产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振才.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岩画古迹[J].北方文物,1987(2).

[2]庄鸿雁.大兴安岭岩画的田野考察与文化考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

[3]庄鸿雁,徐万岭.大兴安岭岩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

猜你喜欢
岩画艺术
金沙江岩画调査纪实——白云湾岩画点考察记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纸的艺术
孜孜荣岩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岩画系列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