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心中学会关心

2019-05-13 01:56向干分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务关怀关心

向干分

在科技发达人际关系却日渐疏离的当代社会,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就显得无比重要。但是,为什么孩子们总是抱怨“父母根本不关心我?”为什么许多家长都在困惑“孩子怎么不领情?”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不仅有谋生能力,而且知道关心他人、爱他人并且可爱的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算承担起了道德教育的责任,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对孩子的“关心”,同时让孩子也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

这里所说的“关心”(caring),是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诺丁斯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伦理上的关心植根于自然的关心,起源于养育我们的家庭。的确,通常我们最先感受到被关心和主动关心他人,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关怀哺育着我们成长。

但是不是父母为孩子付出无私的爱和无尽的关怀,孩子就自动学会了关心呢?为什么总有孩子抱怨:“父母不够关心我!”这其实说明了,如果希望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就必须对自己的关心行为提出更精细的要求。

首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该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看到孩子的不同,这是关心孩子和教会孩子关心的前提。只有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独特性,想其所想,父母的关心才会成为孩子所需要的美好“礼物”,以及关心他人的最好示范。关心不是父母单方面金钱与时间的付出,孩子真实的需求以及对父母关心行为的认可,才是关心关系的关键。

其次,诺丁斯还主张: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是关心的基本标志。父母总是乐意回应有所反应的孩子,当父母喂小朋友吃饭时,看到他们捏紧转动的小拳头和期待的可爱笑脸,父母会感到开心和“被治愈”。同样当父母关心孩子的时候,尽可能地关注孩子所表达的需要,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反应。这样,亲子之间就有了良好的互动,如果父母或者孩子关怀的努力得到了对方的承认,就迈出了良好互动的第一步。例如,父母对孩子说“和你一起动手做,很有趣”,就是对于这一关系的最好确认。在这样的情境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动手、共同游戏、倾心交谈,孩子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多收获。

当然,积极理解这种“关心”的相互依赖性,还可以扩展到更广阔的地方。比如,家长让大一些的孩子们对服务人员、普通劳动者等做出真诚、礼貌的回应,就会帮助孩子与更多的人建立需要、建立关怀“关系”。

如上所述,关心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最先开始进行情感交流的对象,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與他人、与社会建立信赖感的基础。因此,父母完全可以利用家庭德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简单的亲子互动行为中,培养孩子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请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和分担家务等。

生活里并没有关于“最好家庭”的绝对定义,但是能够享受付出带来回报的家庭,肯定比单方面强调责任的家庭更好。就拿做家务为例,如果强调责任,会让做家务变成任务,但如果换一个视角,在父母付出和孩子回应的关系中,家务也许就不再是无聊的任务,而成为孩子收获更多爱与陪伴的机遇。那么,孩子对于家务的认识也会不同。

总而言之,从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到国家民主政治的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个世界对于关心的需要无处不在。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能力爱人、关心人,也值得别人关心的人,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让孩子在关心中学会关心,诺丁斯的教导值得每一位家长聆听。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稿)

猜你喜欢
家务关怀关心
做家务
帮妈妈做家务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你的关心会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
关心
不爱做家务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