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言课”中巧用心理效应

2019-05-13 01:42张玉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语文课心理健康教育

张玉红

〔关键词〕语文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67-02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有些现象会觉得很奇妙,同样我们在课堂上也会发现一些现象很微妙,我们学校提倡注重学生的发展,语文课被形象地称为“童言课”,如果我们在童言课上能懂一些心理效应,并加以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推而广之到其他学科的课上,我们就更能走进童心。

一、识记汉字,避免“重叠效应”

重叠效应是指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在语文课上,即使是高年级,字词教学仍然是基础是重点,只是随着学生学段的提高,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字词。我引导学生把相类似的字词放在一起记忆之前,应该分别把它们记忆扎实,如果还不太熟悉就放在一起记忆,容易混淆。比如,如果相类似的一组字词中的两个词语,其中一个是已经会了的,而且这时候把相类似的字词放在一起学习,先前熟悉的字词还可以帮助区分记住类似的字词,有利于记忆生疏的字词,就是把生疏的字词同化于已熟记的字词之中,比如形近字“豪”和“毫”;同音字“纪”和“记”;又比如读音和字形都相近的“抵”和“低”。应该引导学生先把其中的一个掌握熟练,再出现另一个,不要刚学就放在一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

二、范例课文,用好“首因效应”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规范地、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学生就会受到首因效应的积极影响。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比如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这里人与人的第一次交往,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与初次见到的课文,老师的范读引起学生兴趣,老师读完,让他们马上读,趁热打铁,就很有效果。原来陌生枯燥的无声的课文一下子活了起来,不知不觉字词也会了,句子意思也会理解,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思想也在心里了,再继续深入感悟文本自然了如指掌了。

三、完成作业,用好“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为了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告诉他们完成与课上作业相应的“补充习题”题目时,尽量独立完成,思考以后实在不会的可以看一下书,或者请教别人,但前提条件是下次遇到类似题目就不许看书或请教别人了。这就在激励学生再次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带着目的学习,再回到书本,温故知新,写完就记住了,为了下次就会了,学生就很愿意主动识记了。如果大张旗鼓告诉他们可以参考课本来完成作业,学生可能就理所当然地靠翻看书本完成作业,并且很有可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简单机械完成,甚至有的懒得翻书参考,可能随便写写算了。从看书本这个小的要求到围绕书本完成作业大的要求就顺理成章了。

四、背诵课文,巧用“逆反效应”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效应。记得有个作家出书时,写了一部分他认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在某一页,然后他在书的第一页上写“千万不要看那个‘××页”,所有读者拿到这本书后,都第一时间看那一页。

学习《拉萨的天空》时,课文一、二自然段要求背诵,前一天我布置了这项背诵的作业,第二天一检查,好多学生都不会背。这项背诵的内容不是不好背,而是他们都注重写书面的作业,忽略了背诵的口头作业。我一反常态,不批评不指责,而是故作高深地说:“听说这篇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不太好背,很少有一节课时间能背下来的。”有的学生听了就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始快速背起来,其他学生也被带动了,结果不到一节课时间就有很多都会背了,他们还会介绍他们背诵的方法:一名学生说:“我先快速地读一遍,然后试着背,不会的地方看一下书,再接着背,慢慢就会背了。”又有一名学生说:“我发现第一自然段先写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接下来写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第二自然段描述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最后写白云的映衬,草地的对照。”还有一位学生说:“我先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加上我的想象,好像我就是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一样,就背下来了。”……逆反效应的巧用,竟然激发出学生这么多潜能,我会乐此不疲。

五、评价学生,拒绝“比马龙效应 ”

比马龙效应是说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语文课上,即使学生表现再差,也不要断言“你真差”“你好笨”“你无药可救”等,要知道,有时候学生学习表现差,是我们忘了“比马龙效应”。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要因材施教,静待花开,然后我们要通过我们的眼神、语言等传递给学生信息“只要有信心,只要用心,只要方法得当一定会有进步的,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小步”,良性循环,在老师积极的鼓励暗示下,学生不断进步,不断体验成就感,老师也替他们高兴,我们起了好的催化剂作用,我们心情好,学生也能进步,也感激老师,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评价学生时也应拒绝“比马龙效应 ”。

六、面对优生,谨记“波纹效应 ”

波紋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在语文课上,优秀的学生很有优越感,有时会“翘尾巴”,会违反纪律,或别出心裁,难免会引起老师对他批评的欲望。我们要做有智慧的老师,做有智慧的语文老师,理解优秀的学生也是普通的学生,他们有时有优越感,更会别出心裁,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他们压力也大,生怕不再优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要认同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大发雷霆,口不择言,所以语文课上,老师面对他们要更加小心翼翼,他们领悟能力都很强。注意“友情提醒”,课下可以跟他交流出现在他身上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帮助他及时修正;“旁敲侧击”,讲其他类似的事例引起他们的注意。

其实还有好多心理效应可以出现在我们的童言课堂上,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可能我们虽然不知道,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注意并运用了。童言语文课上,可以联系起来的心理效应还不止这些,我们要在教学中慢慢地去感受,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只要老师走进童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小心理”,师生关系会越来越融洽,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好学、乐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二附小,连云港,2220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语文课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