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对世界法治发展的影响

2019-05-13 01:42郎士超梁彦滨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郎士超 梁彦滨

摘 要 全球化的发展呼吁全球化的法治思想,中华文化连绵不绝五千余年,近现代的法治发展,我们却随着科学科技的落后,而仰视西方。然而,西方宪法体制却没有随着技术进步而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适应人类的全球化。在这个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提出了全新的法治理念,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和法治思想。

关键词 习近平 政法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郎士超,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宪法学研究;梁彦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要从事国际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173

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不仅是多年来中国探索和总结自身经验的成果,也为人类全球化新时代的法治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建国马上历时70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面临前所未的困难与挑战。我们正处在能否实现新中国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时代和人民呼吁新的伟人、新的思想的出现,以祛珂除顽、破浪杨帆。而新时代政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宪法修正案五是这一思想在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最集中、最高度的体现,是我国在决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前夜吹起的最嘹亮的号角。

通过宪法修正案五我们清晰的看到为实现这一目标中我们做了最高的顶层设计。同时,我国一直秉承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理念,并且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不仅让中国人民统一思想、戮力前行。同时让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内涵,理解中国的法治文化、法治思想的善意和包容性,使得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至关重要。通过宪法修正案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以下思想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目标在中国,但目光却是世界,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 。

一、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思想,对世界法治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立场,深化对中华法系的深刻领悟 的时代最强音。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对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理解。而作为最高法的宪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将人类休戚与共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各个国家必须遵守的国际义务,从而迫使国内立法的变革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次写进宪法,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首创。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也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当担的表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内涵

对国内立法将产生深刻影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作为一种价值观,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含义,是必须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中不断探索其应有含义。而这一价值的形成必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这一高瞻远瞩的宪法引领,必將对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宪法价值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中国大同思想文化的一种时代延伸。具体在中国国内立法上,必将保护和塑造这种价值的立法取向。例如这些年中国一直以更加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以及对大气、耕地、林地的保护可以说在世界法律制度上是非常严格的。而在环境保护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上的立法取向,都是推动我国以高度的责任感,来维护和引领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后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必将绽放人类智慧打造的新型文明,而这种新型文明必然需要伟大的思想导航建立起来的政治文明来推动。

对国际合作发挥中华文化的影响将彰显中国特色,为法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传统西方法理学和法哲学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往往局限在个体、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而作为主权国家之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国际法范畴中,一直没有统领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找到全人类不能撼动的生存基础的价值观,这是人类理性飞跃后在政治制度上的最温暖的体现。这次宪法修正案目标在中国,目光却是世界。为经济全球化的政治格局和利益分配,提出了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这一具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内制度内涵和国际方略应作为学界社会研究方向,中华法治文化必将在当今世界绽放奕奕光彩,也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艰巨的一项学术使命。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结果,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后,同时也出现无法克服的危机和障碍的自我反思。中国共产党以对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要让自己国家的祖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将呼吁产生可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市场经济框架政治和法律制度,而这一框架下中国的“一路一带”共享发展模式和亚投行的设立,都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在文化领域,2019年春节期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更是在文化领域告诫和呼吁全球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以及人类必须面对自然的威胁而需要主权国家相互协作,而不是中国要领导和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一法治思想正是告诫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以一己之力去单独应当对这种挑战,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协商对话。

二、监察体制的宪法创制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的首创

(一)监察体制适应了中国国情

纵观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对官员的职务违法行为,国家基本采取专门机关处理职务违法。对权力的天然属性不信任基本是宪法作为国家大法出现后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法学理论的西方分权制衡思想演化出权力分立的国家制度。新中国宪法把国家权力基本三分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而这次修改宪法,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机构权力的运行四分,另设监察机关与其他各机关相互并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显著提升,在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清晰勾画出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为我国宪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文明的法律基础。

使得党内纪律检查和国家机关监察有机统一,彰显我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履行了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监督的职权,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检察院之间关系一直没有很好的理顺,出现了纪法衔等问题,对于这次宪法修改后,一重要的变化就是党的纪检部门和国家监察机构合二为一,这样实现了党纪检监察的法制化,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人大可以对国家监察机关是否依法有效履职进行宪法监督,这是我党继承我们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探索宪政制度、政党制度发展规律的又一次重大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中国化。

(二)党的领导与监察体制的关系

监察机构的宪法创制没有削弱恰恰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变现是《监察法》实施后,对于党员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一般违法监察机构直接给予政务处分,同时根据党内法规处理党员的违纪行为,这样党纪处分归党委处理,违法行为归国家监察机关依法处理,权利行使有章有据、逻辑清晰,实现了纪法衔接的法治化,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困扰我党执政的难题,这是一次我党执政能力质的飞跃。同时《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职务犯罪行为的处理程序也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即强化的党对监察权的领导,又使得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

(三)为世界宪法有效监督国家权力运行提供了中国智慧

以美国为首的三权分立国家权力运行监督成本过高,效率低下,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势。对公职违法和一般违法治理路径的不同的制度安排上,贡献了中国方案。在人类法律文化的进程中,对于职务违法和一般违法的监督,一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法学难题,宪法正是人民主权思想在人类进步中的法律结晶。但在具体实现的路径上和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上却彼此差别甚大。中国宪法制度的安排显然把职务违法和一般违法做出了制度上的区分,在权力运行和程序管理上做出了更符合权力属性的制度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国家监察权明确处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

三、以“改革”的方式来适应宪法的稳定性,是习近平政法思想的对世界法治思想的又一重要贡献

(一)宪法的稳定性是国家政治权力稳定的法律表现,但在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局限性也表现也尤为突出

一向标榜人类普世价值的西方法律文化,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却无法有效地的协调各国利益、各方利益,出现了本国优先政策与全球化贸易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国内事务的处理的国家权力运行和国民权利形态的需求之间,不能有效反馈与应对。以《美国宪法》为首的西方民主制度和实践模式,暴露出效率低下和不能有效应协调各方利益的缺陷,而我国宪法的第五次修改,明确把“改革”写进宪法,用改革的姿态来调整和完善国家的各种体制和制度,可以说新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我们中国共产党开放的胸襟和巨大的气魄,以不断改革探索的精神去发展和完善自己密不可分,在宪法的长期稳定中寻找到一条既不违反宪法又能适应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切实能保障公民权利能够有效实现的法治模式,这一法治思想是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良性循环的有一重要贡献。

(二)改革是这次修改宪法的灵魂

中国前四次修改宪法主要集中在經济体制上,为经济体制松绑,奠定私营经济的合法性。而此次改革的重心是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依然是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如何能合理布局经济结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中国位置的关键时期,某种程度上说,宪法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在为经济、社会改革扫除障碍,不仅为如何治理中国提供宪法制度,也为人类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必将为其他国家法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恰恰适应了人类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

(三)从试探性改革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加强宪法实施的具体举措,进一步保障了民主权利有效实现

政党权力的合宪性在这次修宪中进一步明确,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写进宪法,进一步保证和坚信了改革的自信,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将明显的加强和加快。例如国有经济的经营模式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国有经济的利益分配,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可以预见的是必将进一步扩大,探索出世界上种种首创模式,大大丰富了人类用法律治理国家的新成果,令世界刮目相看,彰显出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独有魅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指导下,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走向深入 。现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各项政法体制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依法履职、依法行政的思想正在落地生根,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开放、自信的胸襟,在这次宪法的修改中处理对外关系和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全球治理模式上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向全世界伸出了橄榄枝。中国不仅有能力在全球化中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同时也有智慧为世界工厂提供互利共赢的思想和规则。

注释:

宋效峰.习近平国际法治思维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

倪建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2019(1).

马中全.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研究.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4).

莫纪宏.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08(4).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