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读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古音

2019-05-13 09:14王振祥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小学

王振祥

【摘要】  古诗文中的古代读音在中小学课本里应该怎么读?这是困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根据,针对不同字、不同情形的具体情况,采用古音、古音破读等方式。

【关键词】  中小学 古诗文 古音 古音破读

一、古诗文中的读音,存在很多存在争议

我们在教学古诗文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读音:是“不蔓(màn)不枝”,还是“不蔓(wàn)不枝”?是“青树翠蔓(màn)”,还是“青树翠蔓(wàn)”?这种现象一定困扰着很多老师和同学。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蔓”字有三个读音:“蔓(w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用于藤蔓、瓜蔓、顺蔓摸瓜等;“蔓(mán)”专用于“蔓菁”;“蔓(màn)”义同“蔓”,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枝蔓、蔓生、蔓延”等。在《古代汉语词典》里只有一个读音màn,义项有两个:蔓生植物的茎。如《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蔓延、滋生。如《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读“xié”还是读“xiá”;“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读“shuāi”还是读“cuī”;“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字,读“huí”还是读“huái”;“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读“qí”还是读“jì”;“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读“wáng”还是读“wàng”……

辨清此类词语的读音,我们首先要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概念。古汉语的语言现象比较复杂,遇到难读字音,还是要勤查古代汉语字典和词典。有一些古汉语的基本读音知识,还是要掌握。

以下情形都要按古音来读:古音异读,如“可汗(kèhán)”;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多音多义字现象,如“矜”字,作矛柄讲读“qín”,作怜悯、持重、骄傲等讲读“jīn”;兼类现象,如雨字,人们往往认为,它是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其实,在古代,雨字属于兼类词,因为它的名词义(下的雨,读yǔ)和动词义(下雨,读yù)都是常用义;古代人名和地名,如“干将(gān jiāng)”“莫邪(mò yé)”“朝歌(zhāo gē)”,等等。

而古汉语中没有特别标明的,就涉及到“古音破读”问题。在古代汉语中,破读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古汉语中没有收入,有的专家表示为了押韵应该读“xiá”;“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为了押韵应该读“cuī”。

二、在现代汉语中如何读这些古音

清初语言学家顾炎武认为,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认为,“古人之音虽或存方音之中,然今音通行既久,岂能以一隅者概之天下?”

当今学术界对古音破读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为正确区分破读字的意义,准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能破读的字就一定要破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民族语言在不斷发展变化,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古音没有必要再进行破读。

多年来,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音破读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当代著名古汉语研究专家郭锡良先生认为,“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或书面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或词典中也都注明它的读音,自然应当去学习它、掌握它;对那些由于语音变化等原因,没有保存在现代汉语里的破读,则不必特别加以区分,就照现代习惯的读音去读。”

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到目前为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该表在“说明”中规定,“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2016年6月国家语委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目前尚未实施。

《审音表》中对“蔓”的规定是“(一)màn(文)~延不~不支;(二)wàn(语)瓜~压~”。因此,在文言文中“不蔓不枝”“青树翠蔓”,都应读(màn)。细心的读者也可以发现,在计算机或手机上使用很多汉语拼音输入法的时候,也都是按照这个读音输入的。

老师们还会发现,凡是难一些的字的读音,课下都会有注释,而这些争议的读音往往没有注释。也可以这样判断,凡是课下没有特别标明的读音,都按现在的读音读就行了。

其他的“远上寒山石径斜”“高处不胜寒”“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都应该拿《审音表》看一下,也许就解决了困扰我们的古音破读问题。凡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核过的字典、词典,也都应该和《审音表》规定的相一致。如“胜”字,《审音表》里就规定“shèng(统读)”。《现代汉语词典》里在表示“能够承担或承受:~任/不~”的义项里特别注明“(旧读shēng)”。这也就是说,在古文研究或者专家学者领域读“高处不胜(shēng)寒”不错,在我们中学生里教读这句诗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读古音。

在现代汉语里使用成语和典故,也不要拘泥于古音,应该按照《审音表》规定的读音来读,如“箪食壶浆”的“食”不再读“sì”,读“shí”。

语言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些不常用的读音在逐渐消失,如“确凿”不再读“quēzuò”,而读“quēzáo”。一些读音因为读的人太多,干脆从俗,如“呆板”不再读“ái bǎn”,而读“dāi bǎn”;还在不断产生新词新音,如“怼duì”。

生活里还有很多我们读不准的字音,如干(gān)系、黄焖(mèn)鸡等,那就多看看《审音表》和《现代汉语词典》吧。

参考文献:

[1]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5.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

[3]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4.

[4]破读.学语文,2004,(02).

[5]孟蓬生.新版《审音表》公布后:我们如何读古诗文.光明日报,2016,(10).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小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考古诗文默写预测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