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市台记者瞄准选题的“钉子精神”

2019-05-13 10:26何家迅
声屏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视角

何家迅

摘要:打造精品佳作,是新闻人追求的理想初心和看家本领。地市台记者应在瞄准选题后,时刻保持兴奋状态,全身心投入,锲而不舍;在不断采访中,用心总结、感悟、提炼,日积月累才会迸发灵感;应在确立主题、拥有大量感人的珍贵素材中,善于谋篇布局,选好切入点,突出亮点,通过独特的视觉、生动的细节、真情的融入、互动的体现提高传播的到达率,赢得受众的青睐。

关键词:钉子精神 “光明驿站” 跟踪报道 视角

当下,随着网络的发达,地市台记者获取的新闻渠道越来越多,但往往采写新闻如蜻蜓点水、应付差事,不少记者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久久为功,多了急于求成,缺乏“钉子精神”。何为“钉子精神”?百度百科解释是: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记者所从事的新闻事业何尝不是这样?钉子精神不仅仅代表挤和钻,代表了事业目标和努力程度,钉子之所以能钉进木板,是因为目标小,力度适当。《“光明驿站”为爱筑梦》,是一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题材的广播录音专题报道,这样一件作品并非惊心动魄,为何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2017年度安徽新闻奖(广播类)一等奖?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件自2012年以来就连续跟踪报道的综合性广播作品时,正是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纯真期盼,志愿者真诚圆梦的不断奉献,打动着、感染着、激发着笔者强烈的责任感;也正是那份执着韧劲、全身心的投入、持续关注的“钉子精神”,才使这一件新闻专题作品在挖掘、归纳、提炼和把握上,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与突破。

采访中感受,厚积中薄发

“钉子精神”蕴含着饱满的深情,专注。记者要善于从受众情感的最深层去寻找传播点、共鸣点,要带着真情实感去做新闻。因为无论采访也好,策划也好,制作也好,都需要带着真情实感去做,心无旁骛地在大量繁杂的信息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具有时代特色的正能量。作为一件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新闻专题作品,正是五年来的持续关注、感悟、精选,才切中了时代的脉搏。

《“光明驿站”为爱筑梦》从选题到形式都有其独特性。与许多“献爱心,做奉献”的新闻报道相比,它不是应景、应时的碎片化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宿州供电公司自2012年创建安徽首个“光明驿站”以来,持续追踪、综合性报道,是全面、立体地反映“光明驿站”汇聚爱、传递爱、分享爱的正能量作品。笔者认为,在受众面前,作品质量优劣的标准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品是否好听好看,是否值得听下去看下去。说到底,如果说价值观是打造佳作的初心,那么活动的形式就是手段,它渗透在作品的策划、采制等各个环节。讲故事理应是作品的最佳呈现形式,谁能把故事与作品价值观、与作品形式有机融为一体,谁能把故事讲得潜移默化、不露痕迹,谁能让故事走心、撩动受众的神经,谁就是赢家。可以说,该作品就是精选出各具特色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穿插在整个作品之中,体现着美感的亲和力。

随着长期采访的不断深入,笔者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瞄准的选题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专门提到“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事非常吻合。习总书记最为牵挂的是贫困人口,他指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使笔者感悟到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背后,实际上是扶贫的课题。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缺少照料,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绝对是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路上不妨带上留守儿童。其实,留守儿童大多数并非缺少金钱、物质,他们面临更多的是亲情饥渴、内心荒芜、心理封闭等问题。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灵的干枯、精神的贫瘠,说到底是“爱”的缺失。生活在宿州这片热土上的人民,长期受孝贤文化的熏陶,从来就不缺少人间大爱。点燃爱的火花,使之成为燎原之势。传播爱的正能量,使之成为社会各界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笔者把报道的着力点聚焦在“光明驿站”志愿者为孩子们营造温馨的家上,奉献亲情关爱上。

经过持续地跟踪报道,笔者欣喜看到“光明驿站”在宿州市各县区遍地开花,由当初的一家,现已建成8家站点,安徽省已建成站点100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市,每年参与关爱行动的志愿者达25000多人次,有四万多名留守儿童直接受益,“光明驿站”先后多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在归纳整理大量新闻素材过程中,笔者心中涌动着满满的正能量,“光明驿站”为爱筑梦的主题更加清晰。因为在“光明驿站”的背后,是众多爱心人士的身影。透过一个小小的“光明驿站”的独特视角,反映“人间大爱”的主题,这应该是这件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谋篇选切入,布局融细节

“钉子精神”意味着瞄得准,用力巧。成就性专题报道如何凸显时效性、闪光点、纵深感,让报道深入人心,考验着记者谋篇布局的功力。实践中,笔者领悟到:拥有大量珍贵的素材,会“优中选特”,“特”的事例就會感人至深,再加上主题的引领,就会恰如其分地显现作品灵魂。因此,谋篇布局得当,层层递进,尤其是鲜活事例点的切入,能激活整体内容。

2017年12月26日,“童心齐向党·结对迎新年”——宿州供电公司职工子女牵手留守儿童联谊活动在安徽首家“光明驿站”活动室举行。公司团委志愿者精心准备的党的十九大知识抢答,知心姐姐、阳光哥哥领着孩子们学唱歌曲《国家》,观赏“人民领袖”视频,艺术家王洪军为“光明驿站”赠送礼物梅花篆字《大爱撑天》等十多个富有励志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节目直抵孩子们的心灵。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笔者的眼在紧盯着、耳在倾听着,录音机一直处在工作状态;室外寒气袭人,室内暖意融融,笔者的心在澎湃,手在出汗。在此次活动中,笔者惊喜地发现,5年前笔者采访的小邱雨也在现场,当时采访她时不愿说话、内向、怯懦,如今已成为举止大方、能歌善舞的阳光女孩。这一变化,使笔者激动不已,往日采访的情景、场景,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翻腾。笔者朝思暮想地想做一期综合性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题报道却无从下手,今天终于找到了。于是就将“童心齐向党·结对迎新年”作为专题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带出“五年坚守撒播爱心满满,此心光明万物生”的主旨。在布局上,精选了“光明驿站”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找妈妈,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赠送节日小礼物,请孩子们到家做客等感人细节融入整个内容之中,并注重音响运用,增强了现场感,播出后让人感同身受。

录音报道重在生动的语言细节,它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细节能展现人物特征,这种细节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安排的。作秀,出不来真情实感,更出不来孩子们的由衷笑声和哭泣声。体现到采访实践中,一是“抓”,二是“选”,“抓”就是抓那些不设防的“哭”“笑”和悄悄话;“选”就是从众多琐碎的細节中,筛选出那些最能体现报道主题、人物个性、人性光辉的细节,用特色鲜明、自然生动、画龙点睛的话语来为报道增加冲击力和感染力。例如,党的十九大代表许启金在与留守儿童互动中说,再过20年,孩子们多大啦?国家会是什么样?现在应该怎么办?有问有答有激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融入其中。这一细节的选取,凸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真情贯首尾,爱心显主题

“钉子精神”囊括全神贯注,目标明确。主题胸中有,事例印象深。真正能让受众感动的是生动的事例而非主题,一旦记住了事例,“主题”自然“水到渠成”。于是,笔者全力搜集、整理、筛选历年来有关报道留守儿童的珍贵录音素材,精选出一些精美的结对帮扶的温馨对话、动人的故事。比如,建站以来,“光明驿站”志愿者走进农村社区,开展“撒播心灵阳光”活动,让孩子们有了倾诉的地方;社会各界捐助献爱心,让孩子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光明驿站”志愿者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帮助孩子们和远在异乡的父母,通过电波“见面”,特别是精选出“光明驿站”志愿者发动城里的中小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爱心互动、共筑中国梦”活动。听众通过互动中孩子们质朴的话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在精选这些素材后,笔者安排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惊喜地发现“年年帮扶‘形相似,岁岁帮扶‘意不同”的现象。例如,在前期采访留守儿童时,大部分孩子是渴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而在后期采访中,孩子们是劝导父母“放心吧”,从这个侧面反映出“光明驿站”志愿者真情关爱显现的效果。在剪辑过程中,笔者不是罗列故事,而是用“情感”递进作为牵引,用孩子们说出各自的梦想作为过渡,把现场采访公司团委负责人下一步打算作为衔接,最后采访党的十九大代表许启金的感想,作为进一步深化主题,这样整个报道首尾呼应,融为一体。正是孩子们一段段精美语言、爱心人士献爱心一个个感人故事、志愿者一组组结对帮扶温馨的融入,才使整个录音报道丰满、厚实、感人;正是“童心齐向党·结对迎新年”活动的引领,才有力地激活了正文的主体部分;正是长期专注于这一选题的思考,才会有思想火花的不断闪现。这件作品的成功,是梦的追逐、情的渗入、爱的彰显,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作者单位:宿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视角
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基于大学文化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互联网+”视角下的会计新发展
浅析不同视角的舞蹈
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
视角、对话与真情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分析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