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9-05-13 10:25于曼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实用获得感幸福感

于曼

摘 要: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国家的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每天有近一半的时间在校园中度过,学习生活对其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尤为重要。文章将从加强师德建设夯实学术水平、构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放大学科实用性四个方面,探讨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乃至学校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获得感;幸福感;道德;学术;亲近;兴趣;实用

课堂教学,奥妙颇多,纵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细细品味众多课堂,总能发现一些共性的秘诀,以初中物理课堂为例,探讨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站在道德高地和学术前沿

前些年,教育界有种说法“教师要站在道德高地和学术前沿”。几年过去,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迫切,道德高地和学术前沿早已成为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传道为先。先要厚德方能博学,先要站在道德高地,才能将学生带到道德高地。不可否认,我们的队伍还是存在极少数“失德”的人和事,体罚学生、收受礼金、违规补课等乱象还是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意识,以案为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攀登道德的高地并确保不滑坡、不懈怠,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教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才有可能体验幸福。

师范院校有句玩笑话“毕业十年,教大学的就是大学水平,教初中的就是初中水平”,玩笑一定程度的反映出当前教师囿于教材,集中精力琢磨教科书这一亩三分地,荒废了历经高等教育建构的学科体系。物理学科为例,物理学是前沿科学,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巩固既有知识体系,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其实,初中物理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已经涵盖了热力光电(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电磁学)的初步内容,我们无意将学科渲染得繁复难懂、高端大气,却一定要将教学内容置于整个经典物理的体系当中,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内容上初中高中不一致,高中大学不一致的窘境。

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礼记.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特别对于当今初中阶段05后的孩子来讲,他们的个性很强,个人的喜好对行为的影响特别巨大,喜欢自然就事半功倍,抵触估计就一了百了。

大量的學术著作似乎已经将师生间的正确关系定义成了“朋友”,但不可否认的是,师者是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唯一把握者,换言之,教师要对知识有绝对的权威性,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感的基础保证。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没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就难有幸福的体验和满足.所以,在课堂环节,氛围可以是轻松的,学生可以是轻松的,但教师一定要“如履薄冰”,容不得一丝朋友间的“随意”而导致知识点错误,容不得一丝朋友间的“亲疏”而导致关注不全,容不得一丝朋友间的“放纵”而导致课堂秩序崩坏。

当然,在保证严谨的同时完全可以不那么严肃、严厉和严苛。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教师的严厉难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以温和亲切的姿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内容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潮流”,缩减代沟。如:《绝地求生》枪械瞄准的原理是什么(光的直线传播),开了瞄准镜相当于什么(透镜),几倍镜的放大效果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如果课堂环节又要轻松、又要严谨、又要高效,实在不好把握,那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课堂之外的时间。例如,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真正用关爱去换取喜爱。总之,让学生“亲其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绝不是一味“溺爱”,而是做一个“有深度”“有风度”“有温度”的“大朋友”。

三、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学、心理学都告诉我们注意力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

物理学科作为一个充斥大量实验的学科,天生就具有吸引学生兴趣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例如将部分理论讲解变为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更直观的作用于学习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环节。同时,可以探讨把一些现象明显,但大多数学生一起观察效果不好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如将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由演示改为分组,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参与实验操作,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一能更清楚的观察实现现象,二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三又提升了课堂效果,一举三得。当然,我们也要严格把握一个度,诸如网络上很多哗众取宠的课堂实验,甚至是将学生置于危险当中的课堂实验,我们一定要审慎、要摒弃。

然而,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做实验,那么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就需要结合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或者循序渐进的推理式教学,又或者采取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不断回答问题的引导式教学来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在讲授“密度”时,可以先提出探究主题:向学生提出一个“同一种物质,体积和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分组讨论,往往学生会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体积与质量存在着关系。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既然存在着关系,那么质量与体积间到底是何种关系。此时可以给学生几种不同大小的铁块,或者几杯体积不同的水,让学生进行比较,往往学生在比较后都会得出结论:体积越大,质量越大,或者体积越小质量越小。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学生的实验下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同种物质之间,体积与质量成正比。教师再自然的引出“密度”这个概念。

四、和“百无一用”说再见

某部电影中有句台词说“十年之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仍然可以过得很好”,充分说明了很多教学内容只是高端研究的基础工具,对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实际帮助。所幸,初中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发挥这个优势。

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声光速度)、高速公路为什么对车进行限速(动能);家庭电路中带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为什么要使用三孔插座(安全用电);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物态变化);吃火锅时,鸳鸯锅为什么辣汤那侧的水先沸腾(物态变化);为什么轮船和钢球都是钢铁,轮船能漂浮在水面,而钢球却沉入水底(浮力);为什么要往看见的“鱼”的下方抓才能抓到这条鱼(光的折射);为什么同样转动的生熟鸡蛋,用手按一下,熟鸡蛋停了生鸡蛋继续转动(惯性)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与书本中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觉得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不是虚的,这样他们才有更实在的获得的感觉。

获得感、幸福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二者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是一种主观体验、一种心理状态,但这种主观体验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总之,奥妙万千的课堂需要实践去探索,但归根结底,提质增效的前提是教师受孩子信任和喜爱→讲授内容正确→内容实用→学生听进去→学生记住了→学生掌握了。只有这样,孩子在课堂上才有真实的获得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实用获得感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中职数学切实为就业做好铺垫
“实用”外援主唱中超二次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