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

2019-05-13 10:23袁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服务策略数字人文高校图书馆

关键词:数字人文;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

摘要:文章介绍了数字人文的起源、概念及国内外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情况,分析了数字人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创建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依据数字人文项目需求提供服务、培养数字人文馆员、加大对数字人文项目的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4-0073-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科研模式与学术手段正在发生变革,知识表现方式也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量的图书、报刊、照片、乐曲、视频等人文资料被数字化,并在互联网上被提供给研究者存取利用。伴随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分享,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文学者开始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地使用各种新型的数字技术处理人文资料,数字人文从文学及语言学领域向历史、音乐、艺术等领域扩散。而计算机科学与传统的人文科学交叉碰撞,促使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式从印刷文本向超文本转型,一个新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数字人文应运而生。数字人文的兴起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关注自身在数字人文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探索与思考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的方式。

1数字人文的起源及概念

1.1数字人文的起源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起源于1949年的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概念。人文计算的提出,代表着人文研究中运用电脑运算的技术已经形成一套理论化的思考。学界普遍认为,人文计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神父罗伯托·布萨(Roberto Busa,1913—2011)在1949年开始借助IBM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处理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全集,半自动地生成其中中世纪拉丁文字词的索引,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学领域,开启了人文计算的先河。2001年4月,随着《数字人文指南》(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一书的出版,数字人文的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迅速成为西方社会广泛传播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代名词。

1.2数字人文的概念

数字人文的概念至今难以清晰界定,学者们观点不一。目前被学术界普遍引用的定义有:国际人文计算领域的知名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图书情报学院院长约翰·昂斯沃斯(John Unsworth)教授在他的经典著作中提出:“数字人文是一种代表性的实践,这种代表性实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文计算,另一方面则是人文沟通。”[1]这一定义深刻诠释了数字人文概念中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关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晓光教授把数字人文定义为:“它是一个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的人文研究与教学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领域的普及应用。”[2]哈佛大学徐力恒博士认为:数字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更智能的工具帮助人文学者提出、重界定和回答人文领域的问题。王晓光教授和徐力恒博士一致认为:数字人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对数字人文内涵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未来还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再定义过程中[3]。

2国内外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实践活动

2.1国外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实践活动

国外对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时间较早,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特别是美国开展的数字人文研究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研究团队及研究项目众多。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也相继建立了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其中较为知名的研究机构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实验室、哈佛大学的地理分析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Hyper studio、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文计算研究中心以及伦敦国王学院的人文计算研究中心等。2015年3月1日,全球最大的数字人文组织——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诞生,旨在促进人文学科领域科研和教學的发展[4]。数字人文理念在国外广泛传播,越来越多跨学科学者通过参与数字人文项目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数字历史研究中心完成的数字人文项目——“影谷项目”,该项目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弗吉尼亚地区民众的真实生活情景;伦敦国王学院人文计算研究中心就数字人文研究中涉及的数字出版问题进行了探索。除此之外,很多国家还专门成立了数字人文基金会,用于资助人文学者开展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研究项目。

2.2我国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实践活动

2011年,我国首家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在武汉大学成立,中心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研究过程中,致力于帮助人文研究者摆脱传统、繁杂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以提升人文学者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催生高层次的研究成果。随后,其他高校及图书馆也先后成立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与其相关的研究。例如,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建设的华夏家谱GIS平台,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相继建设了多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数字人文数据库[5];2015年5月2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2017年4月该馆又举办了第一期“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工作坊”;2016年上海图书馆以家谱知识库为基础,举办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该馆又以馆藏名人手稿档案数据库为基础,举办了第二期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此外,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开展了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数字敦煌”项目。该项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并通过建立多元化、集成化的数字敦煌数据库、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系统,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数字人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

袁军: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

3.1拓展和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将从基于文献的服务向基于数据的知识服务转变。图书馆不仅要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还要利用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资源导航等技术对知识进行整合或重组,将信息资源、技术和学者的研究需求相结合,帮助人文研究者从海量文献信息中准确、全面地找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为他们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数据保障及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实现了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其服务职能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延伸。

3.2改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报刊、视听资源、电子及数字文献等。目前,纸质文献占馆藏文献总量的比例最大,而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等新兴资源则只占馆藏文献总量的一小部分。数字人文背景下,人文学者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技术、资源获取方面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纸质文献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应适当降低纸质文献的购买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购买一些人文数据库,增加电子资源、数字化资源的投入比例,以满足人文学者的研究需求。虽然数字化馆藏资源不能完全取代纸质资源,但因其具有占用空间小、检索方便、快捷,且能够进行智能化处理等优势,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主要馆藏资源。

3.3拓宽了图书馆学研究的范围

数字人文的出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相融合,以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改变着人文研究者的知识获取与研究方式,为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便利,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字人文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书馆学将逐渐突破学科界限,打破“馆内学科”的固有模式,使其面向社会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学科整合的研究体系,既反映了传统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又反映了信息时代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特征。数字人文的发展使图书馆学走上与人类文明和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从传统服务模式过渡到以数字服务为主的模式,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生长点,拓宽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

4数字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策略

4.1创建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是图书馆为人文研究者提供数据支持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其目标是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使人文学者从繁杂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科研效率。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是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举措。由于图书馆在资源、技术、服务、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欧美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把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设在本校的图书馆。我国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力量,创建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为人文研究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持和交流合作平台,为数字人文的探索和实践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另外,图书馆可与本校其他单位或研究机构合作,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和开展各种与数字人文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全新的服务模式推动人文社科研究范式的全面升级,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4.2根据数字人文项目需求提供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数字人文服务时,应事先了解用户对数字人文项目的需求,并根据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数字人文研究型用户,图书馆员需要在与研究者进行沟通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版权、开放存取及其他相关问题的专业咨询服务,对其研究项目的规划、方案、设计等提出一定的建议,并在实时跟踪用户项目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方案,帮助用户缩短研究时间。

4.3培养数字人文馆员

数字人文属于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数字人文项目团队一般都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不但要有一定的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积淀,而且还应具有信息组织、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这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数字人文领域的馆员培训工作还未形成体系,馆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服务意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阶段。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密切关注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并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馆员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数字人文领域的馆员培训工作,提高馆员的多元化服务技能,以适应数字人文环境下跨学科的研究需求。

4.4加大对数字人文项目的宣传与推广

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微博、微信服务平台向用户宣传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意义,普及数字人文的有关知识,将国内外有关数字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专题形式推送给相关用户,让他们随时了解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在图书馆主页上发布有关数字人文项目的公告、链接,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利用本馆的数字资源;在图书馆大厅醒目位置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形式宣传、推广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家谱、名人手稿等特色资源数据库。图书馆还可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论坛、培训等,从不同角度推广数字人文,做好数字人文的宣传工作。

5结语

数字人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相融合,给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平台。数字人文的出现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中心和科研服务中心,应在数字人文的发展浪潮中探寻新的服务空间,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传播、资源建设及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Unsworth J.What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d what is not?[EB/OL].[2016-12-29].http://computerphilologie.uni-muenchen.de/jg02/unsworth.html.

[2]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EB/OL].[2009-12-03].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855&do=blog&id=275758.

[3]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5):16-21.

[4]高胜寒,赵宇翔,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6(10):9-18.

[5]历颖.军事院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的思路与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7(16):96-97.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服务策略数字人文高校图书馆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