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研究

2019-05-13 10:25周萍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高校

周萍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整体安全。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切实构起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路径,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现面临着诸多的冲击与挑战,必须切实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途径。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重要性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者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可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首先,高校作为社会的思想库,对于全社会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具有强烈的辐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一时期全社会的思想精神动态,从而有助于前瞻性地预防和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敌对意识形态的蔓延。其次,高校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有助于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通过文化辐射和舆论导向的方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有助于抵御西方敌对的意识形态渗透

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从未改变。并且随着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西方敌对势力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的输出与渗透也更为便捷,他们打着教学资助、学术交流等方式,将“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等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有助于提高全体师生的敏感性、鉴别力与意志力,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

(三)有助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我国人才的储备库,高校一直是西方社会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渗透的首选

对象,严重影响着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有助于有助于转变部分师生在不同程度上所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歪曲、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切实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输送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已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场所和重点目标。

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缩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规模,同时也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从而把意识形态渗透的矛头对准了中国。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天的政治优势和经济实力,不断向中国输送着“普世价值论”,大肆宣扬自己是适用于全世界的标准。另一方面,在不断向外输送“普世价值论”这种政治话题的基础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抓住了全球性的话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等问题,这种全球性的话题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更能引起广泛共鸣。

(二)多元的社会思潮妨碍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展开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社会思潮以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交织出现,影响着高校师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挑战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中,激进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对现有的制度性安排等持批评性态度,这种社会思潮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但是,激进社会主义思潮由于其本身所带有的急迫感,不妄图采取激进的革命手段发展国家,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受到挑战,不利于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展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秉承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对于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进行全盘否定,甚至别有用心的虚化、否定、扭曲一些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打着解释历史的幌子,鼓吹“告别革命论”、诋毁毛泽东以及否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联系、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革命英雄主义,给高校师生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

(三)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

新时代下,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传统模式和整体环境,加深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展开的复杂性。

首先,互联网传播影响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模式。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中,由政府通过特定的媒体平台引导着社会大众,通过政府对主流媒体的管控所形成一个全国上下统一的舆论场。但网络传播革命的进行使得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分化和极化,甚至是碎片化的趋势。社會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和趋势在高校也是同样,高校对于意识形态的监测和管控能力需要得到切实提升。

其次,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改变了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要受到道德伦理、文化规范、社会法则的束缚。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用户以“虚拟实在”的状态所存在,加上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网络主体的言行往往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络成为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市场,任何信息、观点和言论都可以发表在这个大平台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科学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是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其主导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地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得出的宝贵经验。高校必须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判断、辨别各种错误思潮与文化、明晰西方意识形态输出背后的真实目的,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新是理论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高校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才能回应新时代下所遇到的新问题与挑战。一方面必须向学生阐述和解答时代课题,并且系统地论证马克思主义为完成时代课题所提出的主张、纲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必须为理论工作者和思想宣传者创造良好的条件,消除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体制条件,提供更多的资源,鼓励。

(二)利用网络新媒體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

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加深了高校意识形态中作展开的复杂性,但同时也为高校传播主流意

识形态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模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应改变过去这种“自上而下”的单项式传播模式,转而构建一种双方平等、相互尊重、多方沟通的交换体系,形成多元对话模式。

其次,从“高势位”灌输到“嵌入性”表达转变。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的个人意识、自主选择性意识增强,一味的灌输只会适得其反,导致高校师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高校必须改变这种高势位的灌输模式,转而将所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嵌入到高校全体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再次,从过去“完美化”包装到“真实化”展示转变。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将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更加直观的展示在了高校师生的眼前。对此,高校在展开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不能过度“完美化”发展成果,必须让全体师生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真实性。

(三)明确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地位

《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所肩负的三大重任,而这三大重任的实现

取决于高校党委是否具有传播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因此必须切实提高高校党委的责任意识,明确具体职责,贯彻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首先,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思想不到位,意识形态工作也就难以跟上。因此高校党委首要就是在思想层面上与党中央步调一致。一方面高校党委和意识形态工作者做好带头先锋作用,坚决跟着党走,以实际行动做好意识形态这项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必须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2],即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科研、宣传和实践活动的始终。

其次,目前高校党委还是存在着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督检查不到位等问题,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展开。对此,高校党委必须明确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校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站在意识形态第一战线,勇于担责,敢于发声。同时,高校还必须切实落实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构建起联通互动、责任清晰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2] 杨磊.新时代落实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高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网络政治动员新思想阐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