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媒体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分众化

2019-05-13 10:24王莎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院校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新媒体的渗透,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学生的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思想的多元,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把“分众化”提上日程。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分众化一、分众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分众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传播学领域,它是指根据受众不同的心理和需求,将传播内容整理分类,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以达到传播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后来,“分众化”也在营销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地使用,提出了分众营销的概念。主要是指根据目标客户的消费需求差异,分别推出不同的产品来迎合和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目前,分众化在传播学和营销学中的理论趋于成熟,并分别提出了分众传播和分众营销的理论。参考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分众化的核心在于精确分类、准确投放”。分众化这种理念已经从传媒领域延伸至消费领域和教育领域,进而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分众化的理念与教育原则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一致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就一直在践行“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实就是教育分众化的具体表现。二、思政教育分众化的涵义那么今天把分众化的理念放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放在思政工作上,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呢?教育领域的“分众化”就是指以学生知识需求差异为变量对教学活动进行细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那么放在思政教育上来看,我们要认识到由于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客观能力、个人兴趣、主观态度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不能以同一种标准,同一种程度,同一种方式来“一刀切”的对待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以特定的渠道传播到目标人群中,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三、思政教育分众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要真正理解思政教育的分众化就必须弄明白思政教育的分众化与思政教育的大众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二者到底是对立的、矛盾的还是相互关联的?首先,二者概念不同。思政教育分众化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对学生进行划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分众化强调的是教育的方法、策略、手段。而思政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指思政教育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李凯灿 以分众化理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9 34)大众化强调的是教育的结果、效果。比如: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思政教育的分众化就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定位来进行的划分。可以根据年级、专业来划分;也可以根据是否入党划分为党员和非党员;也可以根据民族情况划分为少数民族和汉族;还可以根据诉求不同、目标定位等方面的不同来进行更高级别的划分。而思政教育的大众化则是让每一位高职院校学生都能接受到思政教育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其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分众化是方法,大众化是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分众化只是我们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我们通过分众化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思政教育的大众化。由此可见二者在根本目的和最终指向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二者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分众化的必要性(一)历史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并且在革命宣传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保障。中國共产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分众化的概念,但是,我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遵循了分众化的理念和方法。比如,我党一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区分对象,对象不同,思政工作的要求就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对农民的思政教育上就体现了这种不同,当时我党着眼于农民的利益,从农民的需求入手就体现了分众化的核心“精确分类,准确投放”,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长期以来,我党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强调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我党在革命时期的思政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今天进行思政教育的分众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我们要继承这种优秀传统,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为今天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养分。(二)理论必要性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进行分众化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而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即在教育中依靠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师和学生,尊重教师和学生,并将这种理念坚决的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这种教育理念放在思政教育中同样适用。依靠教师和学生。目前在思政课堂教育中,主要还是依靠老师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行动起来,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依靠学生。这种现状导致了学生不爱上我们的思政课,不少学生反映在专业课上学生可以参与,可以动手,而思政课只需要带着耳朵听听就行了,什么都不用做。这种没有参与感,发挥不出学生主人翁精神的课堂,就会逐渐脱离学生,最终丢掉学生。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倡导的依靠学生的观念。那么怎样去依靠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分众化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根据这种划分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等多种形式尝试参与课堂,可以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渐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教师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而我们目前的思政教育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工作而教学。我们在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忘记了我们的真正目的和教育对象。我们把思政教育变得僵化、教条,忘记了思政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真切的、有生命、有温度的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一定要回归到人,教育是为了学生,这个目的不能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况,清楚学生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分众化”的因材施教,真正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尊重教师和学生。要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毕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先天条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在理解水平、认知能力、接受程度、思维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甚至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兴趣以及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各有差异。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不像本科院校,都来自于高考。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三个渠道:一是通过参加高考考上的;二是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三是中职转段生。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组成比较复杂,参差不齐,学生之间差异确实比较大。比如:有的学生对政治不太感兴趣,你让他做到主动关心政治,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到思政活动中,这好像也不现实。但有的学生对政治比较感兴趣,在思想政治方面有更高的追求,能够积极主动的关心政治,也愿意投身于各种活动中。也有的同学是既没那么不感兴趣,也没那么感兴趣,他就想在考试中考个不错的成绩就行了。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而且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就是对政治感兴趣的同学,他们感兴趣的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爱国的内容有兴趣,有的对社会道德观察感兴趣,还有的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等等各有侧重,不尽相同。鉴于这种现状,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摆脱思政教育的“无力感”,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就要认清这种需求上的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化,从学生思政需求的差异上入手,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决不能人为的忽视这种客观差异,盲目的以一个要求,一个标准来进行思政教育,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综上所述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确立“分众化”的教育思想,“分众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在思政教育上落实“分众化”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五、怎样进行分众化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积极探索了多种途径、方法、形式和载体,如:教师组织进行课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成立思政讨论组织,开设第二课堂等等,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本人就是一名高职院校的一线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效果上有着直接的感受,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总有一种“无力感”。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无力感”,原因出在哪里?当然,造成这种无力感的原因肯定不是单一的,它有主观、客观、老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外,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在今天这个时代,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新媒体的渗透,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学生的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种思想需求上的多元化也是造成思政教育“无力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人人有手机,天天用网络,qq、微信、抖音、微博、公众号、百度、知乎、论坛等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着信息的爆炸,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那么,怎样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需求上的这种多元化、差异性呢?面对差异、多元的这种现状,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探索“分众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新时代、新环境、新技术给了我们新的探索——运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分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思政课堂,而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目前,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思政课堂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承担的是大众教学和整体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共性特点,进行必要的集体施教。但单凭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和解决学生需求上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对于那些对政治不太感兴趣的同学要从情感入手,注重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品质,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收获感。对于那些对政治很感兴趣,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有明显政治需求的学生来说,课堂的思政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公众号、小视频等,给那些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具有高度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因为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也都是传播者”。他们可以通过转发来分享,也可以通过评论来互动,大大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更方便,更灵活,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靶向性。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情况来进行分众。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感兴趣的点是哪里,关心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问卷调查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保证更广泛地覆盖面,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提交自己感兴趣,较为关注的问题和方向进行筛选、总结、整理。通过调查,整理出在学生群体中关注度最高的几个方面的排名,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排名建立起微信群。比如“道德观察”微信群、“国际关系”微信群等等。利用微信把具有相同爱好、共同兴趣的同学聚到一起,可以在群里分享、发言、讨论、提问等。同时要求每个群里必须至少有一名思政课老师参与,这样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又能为群里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把关,同时还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这种形式就会大大拓宽对思政有更高积极要求的学生的范围,把思政课堂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都进行了延伸。同时群里的优秀内容、经典案例,他们也可以转发,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通过他们的转发实现二次传播,影响他们的朋友圈,从而扩大了范围和影响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学生的这种分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改变,周围的影响,学生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发展对学生重新进行分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思政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参考文献[1] 李爽.思想政治工作的分众理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2):10-12.[2] 李凯灿.以分众化理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34-36.[3] 鲍永芳.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探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8年度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策略研究——以兰州为例”(编号:18-018E)。作者简介:王莎莎(1981- ),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