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视域下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

2019-05-13 10:24罗文杰杨雁姗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园贷新媒体

罗文杰 杨雁姗

摘 要: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因其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生动性、多元性等特点,逐渐成为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渠道,然而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超前和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无法自拔,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不良诱惑,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贷;和谐校园建设

一、新媒体视阈下“校园贷”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一)金融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漠,无法辨别“校园贷”本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大量金融单位开始将业务蔓延深入大学校园之中,校园贷款应运而生,在校学生为了解决暂时的消费需求而向各类借贷平台,尤其是网络贷款平台办理贷款业务。

相比传统银行放贷只收取小额利息的情况,网贷服务的贷款成本包括贷款利息以及服务费、手续费、工本费等诸多高额费用,极易引发学生的还贷煎熬和信用问题。部分贷款学生由于缺乏金融知识、法律意识淡漠,片面的认为所有的贷款利息都等于贷款成本,只注意到利息低而忽视网贷协议中的诸如综合借款成本,进而陷入网络贷款的陷阱,且通常投诉无门,深陷窘境。

(二)人身安全、信用降级、信息泄露的风险

第一,据统计,部分金融平台机构对于逾期还款的贷款者及家长、老师、学校进行名誉绑架,甚至采用骚扰、暴力、拘禁等违法手段。2016 年河南大学生通过校园网贷贷款 50 万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2016年湖南18 名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款50 余万元”事件;网贷平台通过女大学生裸照催债等新闻,都是校园贷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实例。

第二,贷款学生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所产生的经济纠纷如果进入法律诉讼程序,则会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单,或将结果纳入到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于有信用污点的大学生,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可能会深受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撰写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当生活费用不足以支撑消费需求时,有8.77% 的大学生会选择使用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其中网络贷款约占 50%。

第三,校园消费贷款平台的风险管控措施差别很大,学生身份被冒用的风险在不同的网贷平台广泛存在。众所周知,多数网络贷款平台要求学生提交各类申请的时候,要求填写众多个人详细信息,有的还需要填写担保人(辅导员、亲戚或同学)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另外,由于是涉及到贷款事宜,必然会有银行卡号、开户行、支付宝等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尤其是贷款者故意拖欠还款的时候,这些私密数据随时面临被窃取、泄露和篡改等风险。

(三)缺乏法律维权意识,极易被协议条款表象蒙蔽

部分贷款学生签定协议的时候没有仔细阅读协议条款便匆匆借贷;或因无法偿还贷款,采取消极态度,对平台催缴的行为置之不理,导致产生滞纳金,变本加厉形成巨额的债务负担;部分校园贷客服未尽完全告知义务,对逾期还款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细节基本不提,大学生在轻松贷款之后,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没有按时及时还款,将会按照协议规定,产生一定量的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等名目,从而可能形成巨额费用,进而加重还款还息的负担导致逾期的违约风险,为后期的隐瞒埋下了定时炸弹。

二、“校园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贷”市场混乱,缺乏行业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现有法律法规体系、金融监管措施和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空白,相关的制度约束仅限于各基本法律的部分条文,缺乏成体系的约束,现在仍以行业自查自纠为主。所以“校园贷”市场现处于“无准人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状态,行业发展良莠不齐。近期,各大媒体对校园贷所引起的校园恶性事件报道也随处可见,校园贷几乎成为众矢之的。

(二)“校园贷”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风险管控

“校园贷”平台无需繁琐的征信认证和财务证明、具有高授信额度的特点。而且为了争夺市场,部分校园贷平台还不断放宽借款条件,只需大学生出示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贷款。但大学生一般无固定工作且生活费普遍较低,其贷款风险较大。此外,我国征信系统不完善,大学生信用信息缺失,各网贷平台之间没有统一的客户信用共享体系。部分大学生可能同时在多个平台借贷,远远超过自身还款能力。

(三)大学生群体消费观念不成熟,价值观易受影响

多数大学生因涉世未深,缺乏对信用评级的正确认识,可能拖延还款,甚至拒绝还款;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成熟,自控力差,信用状况也参差不齐。此外,大学生受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呈现出盲目利用“校园贷”超前消费的趋势,为后期逾期还款承担违约责任埋下隐患。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途径。

三、新媒体视阈下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教育部和银监会关于《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加大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实时预警、应对处置机制,积极探索新媒体视阈下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网络借贷机构监管,建立“校园贷”日常监测机制

学院各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借贷中介机构开展虚假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的行为进行密切观察和跟踪,针对社会上一些不法网络借贷机构向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开展营销宣传活动、对借款人资格审查不严等行为加强监管和风险提示。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及时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重点关注有贷款倾向的学生,及时向学生发布预警信息,防患于未然。

(二)强化学生理性消費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當代大学生在面对各类奢侈电子产品、高端服饰的诱惑时,极易产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因此,学校应加强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不仅要关心关注学生的消费心理,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而且在生活消费、人际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应纠正学生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科学价值观。

(三)加强学生网络知识、金融安全和法律维权意识的教育力度

利用新媒体优势,大力普及网络知识、金融安全和法律维权意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适时推进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贷款和各类金融产品树立清醒的意识,广泛宣传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普及网贷诈骗防范措施,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加强与银监、公安等政府部门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甄别、抵制能力。

(四)加强学生诚信感恩教育,宣扬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总体诚信状况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违背诚信原则,不断出现道德观念扭曲和诚信行为缺失现象,培养学生诚信之责、感恩之心。首先,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强调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的专项教育。

此外,通过开设诚信感恩教育的课程,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感恩理念;然后,完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还可以邀请德育专家和心理学者开设“学生贷款与诚信感恩”的专题知识讲座,讲解金融贷款政策及民族传统文化,宣扬校园和谐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和辨别能力差等原因,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再加上不文明、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费习惯,极易走进“校园贷”的陷阱,严重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破坏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 大学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远离“校园贷”陷阱,养成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Z].教思政厅函[2016]15号.

[2] 郑树勋,林琼,汪涵,等.大学生互联网短期贷款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J].时代金融,2016 (7).

[3] 蔡昌达.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以高校学生贷款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8).

作者简介:罗文杰(1993- ),男,广东广州人,本科,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经济学系党支部专职组长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杨雁姗(1980- ),女,广东梅州人,本科,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学生处职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贷新媒体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