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EBT理论的大学生“低头族”个案研究

2019-05-13 10:24王婷梁俊花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替代法低头族低头

王婷 梁俊花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低头族”群体日益壯大,严重的低头行为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都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REBT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进行个案研究,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入手,运用认知解析技术、认知重建技术、认知强化技术和行为主义干预技术,帮助大学生改变其使用电子产品时产生的不合理认知和信念,培养其自主选择能力,真正成为智能移动电子设备的主人。

关键词:大学生“低头族”;REBT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个案工作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低头族”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早已不可小觑。前人研究中如协同治理的宏观建议比较多,但从微观层面的介入却较少。原有在行为方面采用的运动干预强调用运动的时间代替使用手机的时间,也有从认知方面采用正念认知疗法试图改变手机依赖者的不合理认知来进行干预,尽管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成效,但都是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单方面来进行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因此,本研究决定以REBT理论为视角,运用认知解析技术、认知重建技术和认知强化技术从内部认知去干预大学生使用手机产生的错误认知,树立合理的信念,研究并探索有哪些非理性信念,如何进行劝导干预。并运用行为主义干预技术如单、双日作业法、厌恶疗法等帮助服务对象从行为方面提高自控力,减少其在手机使用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将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相结合的干预方法不仅可以弥补前人介入干预的不足,还能有效帮组大学生“低头族”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二、大学生“低头族”个案预估

(一)服务案例呈现

服务对象A,女,21岁。就读于重庆CK学院,大二,平均绩点为2.31。由于不正确使用手机,A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在学习时间总是无意识地刷微博、看视频等;同时,A还出现内分泌失调和满脸爆痘的现象。

(二)认知行为评测结果

通过一周的观察记录发现,A平均每天会花大约8~9个小时使用手机,没有区分学习时段和休息时段,使用时段不合理,使用功能偏向娱乐化。A还惶恐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心理会加强,担忧在手机的影响下,自己会慢慢成为一个躲在手机网络世界里的“隐形人”。

A认为睡觉前玩一会儿手机游戏可以帮助自己放松,但结果却是熬夜玩手机导致内分泌失调;A还将手机视为一种社交屏障,为了缓解与家人、老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她倾向于通过手机建立并维持与周围群体的关系;A认为玩手机是一种消磨空闲时光的最好方式,因此当她迷茫时就会不由地忘时地玩手机。

室友认为A性格内向又不喜欢社交,所以活在手机的世界里的她更自在安逸。同时,A的父母也并没有在意A的手机依赖症,认为A使用手机只是为了学习。此外,A因为失败的介入经历不能辩证地对待玩手机的现象,认为自己毫无能力去改变现状。

三、REBT理论视角下大学生“低头族”个案介入

(一)理论基础与服务设计

REBT理论中的认知强调从内在进行自我了解与控制,实现认知改变。行为治疗则在外在予以操作制约、示范学习进行行为改变。同时还要对服务对象的手机使用情况及变化要进行动态的观察和记录。两者交互作用,促使改变。服务设计如图1所示。

1.认知方面。通过ABC记录表发现A的非合理性认知主要有三大类:为了放松而使用手机,认为玩手机放松后可以促进自己能更好的学习或休息;为了缓解社交恐惧而使用手机,认为玩手机可以避免社交尴尬;为了度过闲散时间而使用手机,认为手机可以让自己在闲散时间更充实。从贝克的自动思维方式中看,这都是属于“专断的推论”,并没有切实充足的证据来支撑她的认知,甚至事实结果相反,这些想法来源非理性思维,是非理性认知。

协助案主通过ABC记录“事件-信念-感受-结果”觉察自省,让案主在现实与现实检验中辨识自己的非理性认知,再配合行为调整,建立与巩固新认知。针对第一类非理性认知,社工通过与A探讨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非合理认知,并寻求到更好的放松方式如运动、看书等。面对第二类的非理性认知时,社工鼓励A打破社交恐惧,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提升自信,尝试主动和身边的室友、老师交流沟通。为了调整第三类非理性认知,社工从A的兴趣点出发鼓励其投入充实而有意义的学生会工作中,并是其寻找到成功的体验和感受。

2.行为方面

(1)厌恶疗法:向A讲述玩手机的危害,告诉她沉溺于玩手机会拉远与家人、朋友及周围人的距离等影响,建议A一出现想玩手机的想法时就用橡皮筋用力地弹自己。

(2)替代法:从A的兴趣点出发,建议A全身心投入学生会工作中,减少低头的行为和时间,刚开始效果不太理想,但伴随着A在工作中收获的快乐感和成就感的增加,介入干预效果越发明显。

(3)单双日作业法:星期一、三、五强制性要求A只能玩6个小时的手机,星期二、四、六让A没有限制性的使用手机,再对比单日和双日里A的感受影响,使A逐渐减少低头时间。

3.环境方面。发挥A的重要周围他人的作用,室友每天对A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汇报,这样不仅能实现动态观察记录A的使用情况,还能有效的介入A的严重的低头族现象。

基于上述的探讨,本文以REBT理论为视角,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从认知层面进行介入,再采用厌恶疗法、替代法、单双日作业法等干预方法从行为层面减少低头族的低头行为和时间,同时还在环境层面也发挥重要他人的作用。框架与模型见图1所示。

(二)服务流程与方法

整个服务的开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与A进行原理面谈并观察记录ABC表从而完成测评记录;第二个阶段,根据测评记录进行测评面谈,找出A的非理性认知,再运用厌恶疗法和单双日作业法对对其进行行为干预,并完成对比记录;第三个阶段,开展对比面谈,探讨对比感受,并继续采取替代法、单双日作业法、觉察法等进行行为干预,实现自省记录;第四阶段,进行自省面谈,分享A的成功体验并进行最后的巩固记录。

1.ABC记录。通过A的ABC记录表发现,当A出现的有关“既没有课又没有作业,这么多时间不玩玩手机又该干嘛”类的非理性认知时采取厌恶疗法进行干预,让A一出现想玩手机的念头就用皮筋弹自己,从而减少其低头行为。当A出现类似“我只是睡前看看朋友圈,放松一下,有助于我一会儿的睡眠”等认知时则采取替代法的干预方法让A寻求一种同样感兴趣的放松方式如:看书、跑步、工作,来减少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当A试图想与身边人用手机交流时则鼓励其打破社交屏障,主动放下手机,微笑着去和人打招呼。

2.厌恶疗法。通过向A讲述玩手机的危害,说明玩手机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建议A一出现想玩手机的想法时就用橡皮筋弹自己。介入干预的前期厌恶疗法是有明显成效的,A玩手机的时长由10小时左右减至8小时上下,但在后期随着A适应了厌恶疗法的惩罚,干预成效日益下降。

3.替代法。A喜欢通过微博、知乎等软件了解时事,但由于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其诱惑太大,A的自控力也较弱,无法在规定的時间内使用手机。因此,社工建议A可以采取看纸质新闻报纸的方式关注时事。可是却因为看纸质报纸耗时耗钱而失败。

A任职于重庆CK学院学生会干事,社工鼓励A在学生会中找寻成就感,A在多次的成功体验下逐渐减少在手机使用时间,时长由最多的14小时变为最少的4小时。并且,A十分认可这个替代法,愿意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4.单、双日作业法。A刚开始是在社工的强制性命令下周一、周三、周五努力减少手机使用的时长,周二、周四、周六自主选择玩手机,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帮助A逐渐减弱对手机的依赖,并且社工的角色也由一个强制干预的领导者转变为一个陪伴者和记录者,让A在整个介入干预的过程中自控力和自主选择能力逐步提升。

5.环境改变。发挥A的重要周围他人的作用,室友每天对A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汇报,这样不仅能实现动态观察记录A的使用情况,还能有效的介入A的严重的低头族现象。

(四)服务效果

1.认知层面的改变。A的认知由“生活在21世纪,生活节奏太快了,玩手机已经成为了必须的休闲娱乐方式”等变为“不想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浪费美好的青春时光,想在学生会等工作中找到一些存在感和意义”成功地辨识了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树立了合理的信念。

2.行为状况的改变。A玩手机的总时长由最多的14小时变为了平均4~6小时;在学习时段使用手机的时间也明显减少;并且使用手机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方面,逐渐向学生、生活方面变化。具体情况见图3所示。

3.整个服务对A产生的影响。A能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鼓励,不会因为突然忘记带手机而注意力分散或感到焦躁不安;A的自律意识提高,充分认识了闲暇生活与简单娱乐的区别,基本不会长期间玩手机,也没有频繁出现失眠多梦、颈椎疼痛等症状;A在社交方面也变得比之间更加积极主动,不再借用手机而逃避现实问题。

四、REBT理论视角下大学生“低头族”个案介入反思

(一)优势

第一,总结了大学生“低头族”出现的一些非理性认知以及与之对应的较有效的引导方式。第二,实现了认知与行为两方面的配合,弥补了前人单方面介入干预的时限性。第三,针对行为干预方面,需要遵循四个阶段的变化发展特点选择出恰当的干预方法,逐步促进行为层面的改变,并且还需要社工细心洞察服务对象的正向变化并及时肯定进行中正向巩固。其次,还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鼓励、自我选择能力适时弱化社工的作用,减少服务对象的依赖性,鼓励其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不足

与此同时,本次介入干预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大学生“低头族”介入干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仅仅通过观察记录十几天的手机使用情况就断定服务对象是否已经成功摆脱手机依赖的困扰。因此,为了得到一个持续性的效果,还需要社工后期跟进。其次,本次研究的扩展性不足,还需要在更多的个案服务中去验证介入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09):1074-1076.

[2] 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04):15-19.

[3] 葛仁锴,钟小妹,陈荣.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1):3919-3921.

[4] 张晓旭,朱海雪.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03):391-394.

[5] 王继元.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协同治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50-52.

作者简介:王婷(1995- ),女,重庆垫江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本科;梁俊花(1986- ),女,重庆合川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替代法低头族低头
BMW 325LI XDRIVE 向现实低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低头族”克星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