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比较

2019-05-14 08:52韩颢明
锋绘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死观夕阳

韩颢明

摘要:“夕阳”这一意象作为古往今来中英文诗歌中的常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五首中英文诗歌的分析时比,指出“夕阳”于中文诗歌多表消沉,而于英文诗歌则更显平和这一差异,而这一差异多与中外诗人生死觀与中外社会政治因素相关联。

关键词:夕阳:生死观:社会政治

古往今来,“夕阳”这一意象一直是诗歌中的常客,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分析研究诗歌中的“夕阳”。然而“夕阳”相对较少地出现在英文诗歌中,所以很少有学者深入探讨英文诗歌中的“夕阳”意象。并且,由于中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模式等背景不同,以及中英诗人们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时的心情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夕阳”在中英诗歌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含义。所以,本文通过对《送友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县西郊秋寄赠马造》、《过沙洲》和《秋颂》五首中英文诗歌的分析,呈现“夕阳”这一意象在中英文诗歌中产生的不同情感内涵,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

1 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天空中漂浮不定的云朵就好像是游子的心境,依依不肯落山的夕阳正是老朋友的不舍之情。在这里挥手告别,诗人只能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送友人》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诗,作者利用夕阳西下的大背景渲染出依依不舍的别离氛围。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描写的是分别时的孤独与悲伤,这句中的“浮云”与“落日”两个意向相对应,天空中的“浮云”,指的是即将远行的好友就好像天上的白云,漂浮不定,不知会漂泊去哪里,远处那一轮徐徐落下的太阳,走得如此缓慢,就像是不忍心在一瞬间消逝在地平线。李白借此景表达了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难舍之情。

2 年华飞逝的惋惜之情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晏殊。该词的大意是:填曲新词时品一杯美酒,想起当年气候与亭台池榭也是这样,落下的夕阳何时才能又升起?缤纷的花朵已经衰败,相识的小燕子又飞回来了,独自在小路上飞来飞去。这首词满含对时光流逝的悲叹,对年华飞逝表达了无限的惋惜。词人在开头是满怀轻松愉快的心情,潇洒而又安逸,沉浸于宴会对酌的气氛之中。但慢慢的,词人又想起了去年今日的相似场景。但是,相似的场景下有些事物却又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逝去的时光和人事。所以词人从心底涌出“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叹。“夕阳西下”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惆怅。夕阳西下,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希望它可以再次出现,这就好像时光流逝一样,无法重复。“几时回”这三个字,表达出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惋惜心态。

3 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紫阁峰以西,渭河以东,在夕阳夕照下,野烟笼罩的幽深之处,荷叶已接近枯老,虽然还有一丝绿意,但抵不过萧索,水中还有留有一些残花未凋谢,只留下发红的枝干,在秋风中,显得更为孤独。我的心情就像这秋天的萧瑟景象,郁郁不得志。《县西郊秋寄赠马造》大约创作于白居易从忠州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时期,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心系国家,想干出一番事业,但却始终不得赏识。夕阳西下的一片没落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己生平命运的感叹,借此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4 对死亡的坦然之情

《过沙洲》是英国诗人丁尼生在八十岁时创作的。丁尼生借《过沙洲》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死亡观:不是害怕、恐惧与逃避,而是一种坦然的接受。对于丁尼生来说,死亡是踏上回家之途。八十岁高龄对于诗人来说已是“人近黄昏”,靠近生命的尽头,但诗人不害怕,不逃避,他把死亡看作是人生中的必然经历。丁尼生毫不畏惧,坦然接受死亡。

5 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秋颂》的主题是秋天的温暖和丰硕。春天朝气蓬勃,而济慈则赞美秋天的成熟。1819年9月的某个周末,诗人在乡间漫步,空气清新,刚收割过的田地显温暖动人,诗人回到家就将此景写成诗歌。该诗的第三节描写秋天的声音,飞虫、群羊、蟋蟀、知更鸟和燕子共同谱出一首动听的秋日交响乐。夕阳西下温暖的黄昏景色更加衬托出了万物的和谐,渗透出诗人对美好秋日的无限赞美之情。

通过分析研究这五首中英文包含“夕阳”意象的诗歌,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夕阳”于中文诗歌多表消沉,而于英文诗歌则更显平和。这一差异多与中外诗人生死观与中外社会政治因素相关联。中文诗歌对于时光易逝的伤感情绪反映了中国人的死亡观:哀死。中国文人很少关注超自然的事物,比如神、鬼、后世等等,不会刻意避开也不真的相信。[1]而西方诗人,依靠宗教信仰的慰藉,向往天堂,相信来世,对于死亡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生死观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夕阳”中英诗歌中不同。另外,由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始终是入仕做官,把有没有做官,官做到多大,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z1然而多数诗人穷尽一生都未实现其人生目标,所以“夕阳”这一景象触发的是诗人对于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理想的慨叹。而在西方,贵族与等级的存在使西方文人并不执着追求政治理想,他们偏好从景物本身出发,描绘客观现象。西方诗歌中出现的“夕阳”往往单纯作为自然景观,着重刻画夕阳的色彩等客观特征,赞美这一自然现象。

参考文献

[1]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傅葆良.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及其政治悲剧的分析与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3):83-85,88.

猜你喜欢
生死观夕阳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夕阳
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