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的月亮

2019-05-14 23:53解良
满族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努尔哈赤月亮

解良

那天夜里,我隔空发问的对象是乾隆皇帝。读了弘历公元1754年作于沈阳的《故宫对月》御制诗,我不禁发问,为何不在赫图阿拉对月?我知道弘历不可能回答我,只好去查阅他的东巡史,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他四次东巡祭祖四次到过赫图阿拉,却没有看过赫图阿拉的月亮。不是他不想见,而是见不到。

我也没有见过赫图阿拉的月亮。在岗上,我看过日出日落。太阳从长白山方向出来,环赫图阿拉划一条圆弧,落入呼兰哈达后面。本地人都知道呼兰哈达就是烟囱山,耸立在赫图阿拉西边。在日出与日落之间,赫图阿拉敞开怀抱,城垣峻整,门楼高耸,城中石径阡陌,观者如市。垂情者观看汗宫大衙门、努尔哈赤故居、正白旗衙门、庙宇、神堂、还有古井和古树,像阅览一部古籍,眼福耳福俱惬。当下这座赫图阿拉城虽为复建之城,古风犹存,在观感上要好于原貌,是旅游的“金墟福地”。没有人在这里乱刻“到此一游”,游客们或乘坐电瓶车或步行,看完所有景点,像退潮的海水,分期分批离去,踏上归途。在我眼里,每一天的赫图阿拉就像唱《击壤歌》的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夜,人去城空。

留在赫图阿拉看月亮、赏月色的人少之又少。

世界各地的人都一样,属于昼行性动物,所以世界上的旅游也都在白日里进行,很少见到人们成群结队夜游,也许这就是大部分人没有留在赫图阿拉看月亮的缘故。由此想到我自己,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居然从未在赫图阿拉过夜,一次也没有过,这也决定了我一次也没见过赫图阿拉的月亮和月色。究其原因,我家离这里太近,还不足四十华里,即便在赫图阿拉逗留一天,在那里吃了晚饭,也要赶回家里过夜,甚至没有一次为了看天上的月亮赏地上的月光故意留宿岗上,这说明我除去“昼行夜伏”的动物本能外还是一个缺乏情趣的人。

弘历没见过赫图阿拉的月亮也是有情可原的。清朝皇帝东巡祭祖,抵达祖居地赫图阿拉已经足够辛苦。从京城来东北,云树遥隔,山川相阻,迢迢千里,一路车尘马足。他们风尘仆仆来到赫图阿拉近前,也只能止步于苏子河畔,“策马阅”,“据鞍望”,他们又望到了什么呢?历史上曾有四位清朝皇帝九次由京返乡拜谒赫图阿拉,目之所及只能用沧桑、荒凉来形容。公元1754年弘历第二次东巡,所见的赫图阿拉“依山树栅聊为城”,聊,姑且;为是为了,因的意思;聊为,不甘心这样姑且这样。公元1778年再来,又诗告子孙“横甸余荒址”;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清帝们在诗中称之“横甸”;就是说,弘历目睹的只是一道只剩下缅怀、歌颂意义的荒芜的丘岗。要看太祖努尔哈赤当年那座如火如荼的赫图阿拉城,他需要转回身去穿越162年的时光隧道,这太难了。想看当下这座复建的赫图阿拉城,则需要多活275年,命不胜任。所以,他只能在1743年、1754年、1778年和1783年的赫图阿拉“荒址”边缘地带眺望一番,投下缅怀之情,怏怏离去,投宿搭建在几十里之外的黄幄,或去住更远一点的夏园行宫,自然无法看到赫图阿拉的月亮,无从歌颂祖居地的月色。至今我还没听说有哪一位清帝在赫图阿拉住过一夜,只听说赫图阿拉一带流传着《一夜皇妃》的故事,这个清帝践踏民女的故事发生在夏园行宫。弘历的爷爷康熙皇帝公元1682年也有《柳条边望月》御制诗,玄烨乃大清朝首位东巡祭祖的皇帝,赫图阿拉作为清王朝保护的“龙兴重地”就在柳条边内,然而玄烨眼中那轮“摇曳寒光”的月亮却出自辽西北的彰武,彰武与赫图阿拉相距300多公里,山川为两乡,月色也不同。

颙琰与旻宁也来过赫图阿拉,有诗,没月亮。

清帝们没有机缘写故乡的月亮和月色,我却为此奔忙起来,一头扎进《满文老档》里去找赫图阿拉的月亮。在额尔德尼所记载的赫图阿拉部分里,我只读到零零碎碎的星光,另有几处为晨曦做背景的月亮——天刚亮,出现了黄色明亮的光线,贯穿在西沉的月亮中间,那光线像布幅一样宽,月亮向上有二竿,向下有一竿多长。

这是额尔德尼描写月亮最长的句子。还有一句太阳和月亮的组合句,用来赞颂赫图阿拉城主努尔哈赤:“恩养大国的淑勒昆都仑汗如日月出来一样光明。”

在赫图阿拉横岗上,努尔哈赤真的如日月出来一样光明。这座位于羊鼻子山下状若舞台般平坦的横岗最早是努尔哈赤曾祖与祖父的领地,岗上的城和城的历史则是努尔哈赤一手创造的。从公元1603年到1619年的十六年间,努尔哈赤经历了无数刀光剑影与生死搏杀,由一个喜欢雪团花(白马)常用口頭禅“我本人,我生的儿子们”的城主,历练成一位承天命祭杆子口念“嗻,安吉!安珠!(请诸神悉听,我正在祭天还愿念杆子)”的英明汗,在岗上竖起八面凝聚民族精神的旗帜,将一盘散沙的北方女真族凝聚在自己旗下,从这里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额尔德尼用交替辉映赫图阿拉的太阳和月亮做努尔哈赤的喻体,句子亮了!

北斗七星出齐了

蓝天万星出齐了

一切火种隐匿了

人间万籁静寂了

我还有一个发现,在早年满族民间午夜祭祀所唱的《背灯调》里也不见月亮,在辽宁与吉林搜集的十几个《背灯调》版本里,只有星星,没有月亮,可见那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超过了月亮。午夜祭祀叫“背灯祭”,所祭神衹为星神或黑夜守护神,不仅要等万星出齐,还要熄灭家中的灯光与火种,要等鸟雀归巢,鸡犬进窝,万籁俱寂。在赫图阿拉,民间背灯祭的这个女人叫喜兰,传说是努尔哈赤的救命恩人,《满文老档》对此保持沉默。民间传说这个女人为外族人,赤身裸体而死,看到她的裸体是不敬的,所以才要背灯祭。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差不多每一年都去赫图阿拉,却没有见过喜兰的神偶。据说,民间有一尊单身骑双马的女人偶像,双马为大青马和二青马,这正符合喜兰救努尔哈赤的传说。神偶常年藏身于一个黄布口袋里秘不示人,只有午夜祭祀时才会在没有灯光和火种的家里被请出来,歌颂她,给她送“枝子”——用红纸剪一件红衣服,用绿纸剪一条绿裤子,粘到柳枝上,送给她。

这是何等神圣、庄重、尊贵的场面啊!别说我,就连赫图阿拉的月亮以及被崇拜的群星都难得一见。背灯祭是民间家祭,不允许本家以外的人进入,连院子里也不许有外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展开想象,在没有灯光与火种,紧闭的门窗透不进一丝星光与月光的屋内,人们正襟危坐,听祭祀萨满念神词,摇响器,看枝子上的红衣绿裤在黑暗中莹然。

有一个夏夜,赫图阿拉横岗上如雨后长出蘑菇一般冒出无数顶帐篷和一场篝火晚会,那是各地驴友自发的一次户外活动,我没有被邀请到现场,无缘赫图阿拉的月亮,也没有见到月亮下面冒烟的篝火烧烤。不得不说,今天的赫图阿拉在内容上比历史丰富了许多,漫步在方圆十里的横岗上,你能看到身穿鲜艳旗袄的女子来往穿梭,沉鱼落雁。导游员在游客面前滔滔不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你从她们背熟的导游词里却看不到赫图阿拉的月亮和月色,倒是候在北城门里给客人们请安的几位格格令人难忘,让人想起月亮。格格们身穿鲜艳的旗袍,将纤纤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点头目视你,这是向你行满族女子的抚鬓礼呢!格格们的微笑妩媚,温柔,能让人联想到月移花影。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肯定了一个佳句,女人像月亮。于是,我把目光投向被喻为月亮的赫图阿拉女人。

赫图阿拉有自己的一年四季。在大雪与北风劲歌的时候,他像一个男人,热烈地与你拥抱,这叫抱见礼!到了春风约柳丝曼舞的季节,她又变成了窈窕淑女,楚楚动人,频频向游人施以柔情的抚鬓礼!抚鬓,既传统又典型的满族女子礼仪。抚鬓礼,是满族女子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大约从几年前开始,赫图阿拉已然变成“旗袍的故乡”,身穿旗袍的女子在岗上持折扇、撑油纸伞翩翩起舞,飘飘欲仙,端庄、大方、温婉、典雅,为岗上增添了一道风景长廊。她们靓丽的旗袍是当年岗上女子“介衣”的浓缩,她们的抚鬓礼是满族传统仪采美丽的延续。当年在赫图阿拉穿旗袍行抚鬓礼的女人们乃努尔哈赤的半边天,她们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王室繁衍的“基石”。遗憾的是她们就像被厚厚云层遮住的月亮,有诸多佚史没有被额尔德尼载入《满文老档》,而是被岁月雪藏在横岗上,湮没无闻。

旅游,让赫图阿拉古城与当代人越走越近,历史却渐渐缈远,一年又一年。人们来到赫图阿拉,除去旅游,或许还有寻幽探秘的兴趣。常言道,人是新的好,酒是陈年的香。同此一理,时间愈久,赫图阿拉的往事愈让人津津乐道。

今天的赫图阿拉城有一座汗王寝宫,好大,好宽敞,给人的印象努尔哈赤的大小福晋都集中住在这里,然而,历史上的情况并非如此。努尔哈赤的后宫并不像月亮,而像星星,散落在城中各处。赫图阿拉城没有沈阳故宫那么辉煌,更没有修建专门供后妃集中居住的凤凰楼五宫,努尔哈赤在这里还未来得及对自己的女人进行册封,统称“福晋”。在众多的福晋中,他与大福晋及子女一起住在“寝宫”,其他福晋则散居城中不同的地点。努尔哈赤那时的“寝宫”也就是相对大一点的草房土炕,我这样说有《满文老档》为证,初七夜,汗的城内有一家起火,怕火蔓延,全部拆下房上的茅草。如此说来努尔哈赤的其他福晋住的都是茅草屋,随自己的儿子或与女佣住在一起。问题来了,这些散居在赫图阿拉城内属于自己的茅草屋里的大小福晋何时才能与丈夫努尔哈赤在一起?《满文老档》没有留下努尔哈赤的《召幸记事》,努尔哈赤此时对于众福晋的管理尚无明确的章法可循,还没学会像明朝皇帝那样每夜在宫中“翻牌子”,大小福晋们又如何被召幸呢?这就是赫图阿拉的迷人之处,我曾这样想,也许从1605年到1619年往返于赫图阿拉上空的月亮会像狗仔队一样偷拍,所拍到的所有秘密都留在时空里。还好,我觉得额尔德尼通过对星光的描写给后人留下了蛛丝马迹,努尔哈赤的大小福晋们就像《满文老档》里描写的星:“出光线的星,每夜都向七星的方面移动,通过七星尾部的星星北头。”接着,《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告诉我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的时候经常忙里抽闲携大小福晋外出巡幸打猎,野游踏春。此乃他召幸的前奏曲,没有哪一位福晋希望自己在这一折“前戏”里发挥失常,她们蛾眉皓齿,彼此争奇斗艳,渴望夜晚来临,盼着那一轮月亮临幸自己的大暖阁。至于每一次花落谁家,福晋们彼此看一看各自怀孕与生育情况,就知道谁是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谁又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也许额尔德尼有太多的事情要记载,所以对星光惜墨如金,但他的描写却奇异,像似有什么暗示:“在天的东南角,有白光线从地上冲天而出。看见那个光线像大刀那样,尖端细而直,长比大树高,横宽能有一席。”若把这种星光移到努尔哈赤的福晋们身上,就会看到她们命运的起伏,大刀是砍人的,大树是乘凉的,席,席位,筵席。在赫圖阿拉真有一位从大刀下逃生、背靠大树、谋得侧福晋席位的女子,她就是嘉穆瑚觉罗·真哥。真哥之父贝挥巴彦归服努尔哈赤又叛离,后被努尔哈赤在战场上擒获,训斥后连同四个儿子一起杀掉,独留其小女真哥充入后宫。四年后真哥成为杀父仇人的一名侧福晋,由“战利品”转为王室女成员,一口气为努尔哈赤生下两子三女,成为努尔哈赤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个。

一只山鹰飞过了横岗

蒲公英花开正黄镶黄

一弯新月柔媚古井水

苏子河缠绵我的柔肠

今天的赫图阿拉城里有专场歌舞表演,昔日赫图阿拉有舞榭歌台吗?努尔哈赤在硕里岗城称淑勒贝勒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支迎送自己的乐队,每次出行都要奏乐,到了赫图阿拉又开始兴礼作乐,只是不知这支乐队在赫图阿拉都演奏了哪些乐曲?努尔哈赤抵达赫图阿拉后曾这样说过,长于酒宴上当差的人,在战场上却无用。没有别的才能而能歌唱的人,就让他在众人的宴会上歌唱吧。然而,在《满文老档》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军事,外交,是荒僻禽鸟不到的地方“上万的兵腾起征尘”,是交战双方射出的箭如“急风卷雪,蜂穿花丛”这样精彩的战争场面描写,却听不到歌声,难觅风花雪月。

清代,北京故宫里有一首宫廷歌曲叫《溯兴京》,取自被皇太极封为“天眷兴京”的赫图阿拉,是清王外出时随行的仪仗乐。我倒是觉得清宫的乐队应该为当年在赫图阿拉横岗上穿旗袍行抚鬓礼的女人演奏一曲颂歌,赫图阿拉是清朝皇帝的摇篮,若没有努尔哈赤的众福晋在赫图阿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哪里会有清宫的一代又一代皇帝呢?

几年前,我开始了北漂生活,常年不在家乡,但我仍计划有一天重回赫图阿拉,在岗上过一夜,看一次赫图阿拉的月亮,无论梨花月,还是青女月。

猜你喜欢
努尔哈赤月亮
政治压倒亲情
十三副铠甲起家
努尔哈赤喜食生肉
月亮 等
月亮减肥记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赏赐仇人
砸月亮
努尔哈赤的“刨树根”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