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研究

2019-05-14 11:05朴艺丹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朝鲜族

摘 要:作为朝鲜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朝鲜族文化典籍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言教学日益强调民族文化导入的视角下,通过对朝鲜族文化典籍进行译介,丰富翻译教学语料库,无论是对了解传播民族文化,还是对文化导入下的语言学习都有较大的助益。

关键词:教学语料库 朝鲜族 文化典籍

中图分类号:H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001-0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外语学习中的语料库建设越发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在英语语料库建设上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为英语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比之下,中韩(朝)语料库建设却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关研究也局限在小众范围内。原则上,文本数量超过一个以上的任何集合都可以被称为语料库。具体来说,语料库是为语言研究而收集的,用电子数据形式保存的语言材料。它由大量真实的、自然出现的语言数据汇集而成,帮助语言研究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并解释语言的复杂性。中朝翻译教学语料库所收录的主要文本,根据文体可以分为公文类文档、新闻类文档以及文学作品类文档。其中,公文类文档包括政府公文、经贸合同、法律文书等;新闻类文档包括新闻报道、时政要闻、述评等;文学作品类文档除了小说、剧本、诗歌、散文以外,还包括民族文化典籍。所谓文化典籍,从宏观角度指的是从古至今包括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民俗、礼仪、艺术、文学,甚至是星相、巫蛊在内的书籍。任何国家都有本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典籍,因其代表着本国、本民族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因此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在中韩建交以来,在国家对中韩翻译文化工程的大力推动之下,朝鲜族民间文学的创作也迎来了黄金时节,先后汇编出版大量朝鲜族民间文学作品,涌现出《朝鲜族民间传奇故事》、《葛处士的预言(朝鲜文版)》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本文将以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理论为指导,以民族学、翻译学的文化构建理论为基础,以基于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前提为切入点, 在广域传播的视角下,客观考察、分析以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为指向的朝鲜族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以期用文化导入的方式提高中朝翻译教学效果。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法、跨学科综合分析法、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2 基于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前提

2.1 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研究需要明确的目的

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认为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1]。以这一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在当下国内外多元文化语言环境中,对朝鲜族文化典籍进行译介的根本目的是在传播别具一格的朝鲜族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形象、扩大朝鲜族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通过文化导入的方式,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丰富翻译译教学中的语料资源。具体来说,基于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的翻译目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为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添砖加瓦。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文学中蕴含着民族民众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民族文学的推广和发展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学的翻译也是民族文化在目的语民族中的传播和交流[2]。也就是说,朝鲜族文化典籍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折射出的是朝鲜族民众的人文思想、意识形态、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而对其进行翻译介绍,有助于深入了解朝鲜族文化内涵,有效指导翻译实践。其次是展示民族形象。将朝鲜族文化在他语言文化圈内进行传播和推广,这也是朝鲜族形象在该群体中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民族文化典籍中蕴含的民族思想、民族意识、民族习惯、民族特点所构建的独具魅力的民族形象将通过翻译实现传播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朝鲜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对于本民族形象的宣传和推广也具有一定意义。

2.2 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

随着东西文化的深入交融,文学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书籍的翻译都非常的重视。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通过设立奖项、项目立项等方式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资助,对翻译家们提供各种其他形式的帮助和支持。例如,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早在1965年就开始设立并颁发了翻译奖,奖励对瑞典文学有价值的外文翻译。还有,在亚洲,设立于1989年的日本野间文艺翻译奖,主要对将明治时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含纪实文学)翻译成外文的最为优秀的译者颁奖。致力于向海外介绍日本文化,促进国际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为了向世界展示并传播本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对于代表本国文化的文学书籍的翻译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不是很早,但是也在做着一些努力。据了解,为了鼓励更多的海外翻译家投入到中国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中来,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6年来资助了3700种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已成功舉办10年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共表彰了法国、俄罗斯、德国、美国等32个国家的69位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尽管国家对文学翻译工作的重视度明显高于以往,但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重视度还颇显不足。就翻译学而言,作为其三大分支之一的“翻译批评”的主题构成部分,典籍翻译研究中的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不能粗暴地简化为汉籍外译研究[3]。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外进行中国文化典籍译介活动时,不应只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重点,还应该对其他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译介推广,当然,这里也包括朝鲜族文化典籍。

2.3 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者应提高自身素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这里所说的“杂家”指的是具有各个领域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修养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一名合格的译者在精通原语和目的语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具备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等翻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积累跨学科专业知识,对目的语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也就是说,翻译学所涉及到的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朝鲜族文化典籍的译介研究需要研究者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母体文化积淀的特有优势,以全新的研究思路辅以先进的译介学相关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译介研究领域的突破与创新。翻译活动也被称之为“戴着镣铐起舞”,这是因为作为舞者的译者,既不可以过于脱离原著,也不能完全被其所束缚,只有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成就一部好的译作,进而为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提供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优秀民族文化典籍译作。

3 基于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

3.1 要突出翻译的目的性

翻译朝鲜族文化典籍时,应选择翻译那些具有史诗意义或足以代表朝鲜族民族形象的代表性作品进行翻译。要想把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独特魅力,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形象展示给世人,需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为此,从事朝鲜族文化典籍译介研究的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下大力气并借助各方力量挖掘、整理代表典型朝鲜族形象的文化典籍,并借助本民族母语优势,将其翻译出来,让更多不了解朝鲜族文字、文化的读者去读,使他们对此产生兴趣进而开展研究,扩大影响面。另一方面,优质的原语料是优质语料库的前提,因此基于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的翻译,不仅要注意上述问题,更要兼顾到后续软件识别而更强调译文的严谨性及严格的双语对照。

3.2 要确保翻译的忠实性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后的信息仍然要保持其原有的真实性,只有这样,翻译后的信息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真实反映。就朝鲜族文化典籍翻译而言,仅仅翻译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实还原语言背后的人文思想、文学色彩、写作风格等。为此,在翻译作品前译者一定要在尊重原著风格、语境、内容、结构的前提下,仔细斟酌怎样以最贴切、准确的表达方式,真正反映出作品原貌。译者需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翻译技巧。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黑子”,所谓“黑子”指的是在日本歌舞伎中用黑色的衣服挡住自己的身体,在演员身后帮助其表演而不被观众所发现的人。一个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中就要像黑子那样,在进行翻译时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想法,既不会因为自己语言驾驭能力上的欠缺或是因为翻译过程的繁琐而不忠实于原著,更不会以自己的喜好恣意增删原文,总之,就是要做到不留痕迹地传递源语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内容、写作风格等。

3.3 要译出文化的差异性

朝鲜族被称作“白衣民族”,因其喜着素色服饰而得的这一称号折射出的是该民族对太阳的崇拜。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民族信仰,而此类民族特性也集中体现在了朝鲜族文化典籍当中,成为与其他民族文学相区别的个性标志。译者在对民族文化典籍进行译介传播时,想要将民族特色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既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还要在内容上动心思。语言上,要尽量从第一语言直接进行翻译,不经过中间语的转换。与此同时,在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要体现出朝鲜语表达方式的语言特色。内容上,如实反映出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使民族文学作品在目的语境下同样能够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3.4 要重視翻译的对象性

信息传播有源头,自然也有终点,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归宿,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翻译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是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向目的语受众传播的过程[4]。因此,朝鲜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必须在尊重受众审美习惯、价值取向、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期待与其产生价值认同与审美共鸣。为此,基于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的朝鲜族文化典籍的翻译,一定要关照到学习者的 阅读特性,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消除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合理地进行编译。也就是说要根据翻译课程参与者的认知结构、文化水平、审美习惯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转换,引导其文化认同,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3.5 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再好的译作,如果读者看不懂,也无法实现其存在的意义。译者在宣传本民族文学时,应该构建起体系化的翻译系统,在选择翻译方式时,选择最大程度接近源语的译法,通过运用特定的文学要素,通过使用各种翻译策略,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在文学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单纯转换词汇,而是传递该作品的文学性,让译著作为翻译文学,具有独立的立场。此外,译者还应考虑到以受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译语世界构筑方式,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上更是如此。在面对受众时应该考虑到译入语使用者的接受能力,不仅是人文、习俗,还包括民族特性、禁忌等。了解译入语社会的关键文化符号,将其按照符合大众审美的角度破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贾艳丽,王宏军.“功能+忠诚”——翻译目的论评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9-82.

[2] 王晓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自然主义精神寓所[J].贵州民族研究,2014(8):90-93.

[3] 邢力.评阿瑟·韦利的蒙古族典籍《蒙古秘史》英译本——兼谈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78-82.

[4] 周瑞珍,康旭平.翻译视角下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20-123.

作者简介:朴艺丹(1977-),黑龙江牡丹江人,辽东学院韩朝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韩朝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朝鲜族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中韩学界对跨国朝鲜族女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朝鲜族传统建筑门窗装饰艺术探析
KORE A TOWN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