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育公平下的自治重构策略研究

2019-05-14 10:57王海燕王彦杰
科技资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等教育

王海燕 王彦杰

摘 要:高等教育从20世纪后半叶,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且我国的大众化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高等教育自治包含学术自治、管理自治、学生自治等具体内容,这些具体的措施,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有限度的公平,是相对的,公平的前提是教育的合法性,在高等教育的自治重构建设中,应有计划、分步骤,按时机、地域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整、扩容和引导等方式整合高等教育自治重构的內容。研究有助于使综合性大学迈向“自治”形态,对于我国高校教育的数据分析整理可留作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力参考。大学自治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 自治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b)-0165-02

《易经·系辞上·第十二章》有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指抽象于形之上的是理念、意义、设想、规律等,它们可制约形而谓之“道”,而具象以可视图形、形状、纹样等显现下的是器物。所以,“形由道生”,形的产生必然有其道,道经由形而得以表现。

教育公平这一提法,从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从而确立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开始,期间经历了多次波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公平与自治要更广、更深,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进入稳定而多元的时期。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注的重点以及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的培养。从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公平化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为教育的宏观、微观研究与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谓之形而上者,指的是理论的建立与研究。“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自治的必然途径,在这一领域关注各类技术,属于“器”的层面。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的完善合理的制度,可以制约各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范围,切实提升资源整合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自治重构。

1 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自1992年始,我国高校出现学科初步繁荣,一直到2011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截止到2011年,全国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并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硬件设施投资比例加大,软件成为投资的薄弱因素。教育的信息化趋向于多层面,部门与部门之间、高校与高校间的资源互享更为便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有力技术支持。

信息的多元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高校教育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教育的媒介素养,学生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能合理地选择,有理解评估的能力,具备思辨的分析方法。这种素养即为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高校教育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基础素养。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校教育公平的核心素养是:是否能批判地看待各种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促进下推进高等教育自治与重构的发展。

2 高等教育的自治形态

2.1 着眼于人的发展,重建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有限度的公平,是相对的,公平的前提是教育的合法性,是高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是高校内部的自治,也是高校对外行使自主权利的依据。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道”,比如,清华大学的“君子自强不息”,就是其管理制度的价值导向。高校管理制度的合法,要遵循学术公平、制度公平的原则,使学术与行政形成良性互动,建立对内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课标,规定了学生的普遍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有能力,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教育的本质是创意人才与创意劳动力的培养,实施的途径是重点项目重点人才的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实现科学谋划、全面推进的趋势。

2.2 有步骤的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施

我国实施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211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特色,将低水平重复办学、条块分割模糊、无市场价值的学校,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改革措施,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自治重构,首先,要注重起点公平,明确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别化,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力度倾向于中西部地区,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均衡配置。其次,高校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个性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通过智能推送,促进海量信息的获取与筛选,为高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前沿信息,使教育因材而设、有的放矢。另外,注重创意人才和创意劳动力的培养。改革高校课程体系,不以政策限制学术发展,尊重学术的自由,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学术前沿课题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或完善工作室建设。将资源支配权下放院系,精简学术组成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曾说:“我们不能忘记,每个大学能否健康发展就在于校内由哪些人主持。”所以强化学术作用的关键是健全教授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民间匠人,真正实现高校的开放式教学。

2.3 高校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创新发展的战略性途径。(1)高校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在此基础上完善通识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实现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所修课程,建立一流的专业带动高校学科体系全面发展。(2)明确高校自有优势与基础,将所有优势体制、高水平研究机构、前沿学科作为学院特色,高校建设目标清晰,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重点学科的专业培养,通识教育的整体规划。(3)实现办学理念与改革措施的上行下效,调整高校教育结构调整,注重内涵教育,稳抓教育质量,注重办学规模。(4)李克强在考察北京大学的时候强调,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是注重一流学科的建设,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关系学校的未来,也关系民族的未来。(5)针对学校优势,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高等教学资质的基础是教育公平,而公平是有条件的公平,所以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的自治重构是基于已有优势基础上的重构,也是新学科的起步点。(6)强化绩效考评,以绩效促发展,以成效来讲话。(7)依托企业科技,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以项目驱动为主的工作室。

3 建立高校间有机联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学科间的互通也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高校教育的建设是在遵循自有特色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于2008年开始,一大批教育者,采用慕课的授课方式,进行课程的自有提出,5min解决的模式,实现兴趣引入式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这些课程被知名大学、著名教育专家参与,在推广的过程中将课程进行分段化教学,实现一个问题10min或者更短的时间进行解决。从技术上实现资源获取的自由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相配合,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微观落实。

4 结语

该文在大量研究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当下教育公平在高层次的教育体系中应如何实施的过程,提出“公平”教育的相对性以及过程性。高等教育的自治、重构要从教育的合法性、体制改革的稳步性、教育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注重精神内涵教育出发,探讨高等教育重构的具体实施途径,对将来高校创建“双一流”大学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宇.“教育公平”内涵之多学科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6):18-23.

[2] 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4(7):26-31.

[3] 赵婀娜.高考改革,筑牢教育公平的基石[N].人民日报,2016-06-06(005).

[4] 郭昕,朱春晖.从教育公平视角探讨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156-162.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高等教育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