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与1=1+1+1

2019-05-14 11:02王思宁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等式垃圾桶垃圾

王思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85-02

我们在学过的数学知识里很难找到1+1+1=1与1=1+1+1成立的等式,若成立,两条这样的等式表达的意义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两条等式往往是成立的,并且意义差别很大。这里要谈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1+1+1=1与1=1+1+1的两条等式所表达的有天壤之别的意义效应现象。这里的等式1+1+1=1与等式1=1+1+1分别表达等式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不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危险物品=垃圾与等式垃圾=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不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危险物品。1+1+1=1与1=1+1+1,虽只实现小小简单的等式左右两边互换,但在生活中体现的价值意义区别很大。选择和实现一条正确的等式,教育的意义很大,行动的意义也很大。

2002学年的新学期开学了,一批批新文星人兴致勃勃地步入学校大门。新的环境他们在多多熟悉,他们在多多看看。这里有什么新奇新鲜?

终于,学校的一种似乎微不足道的物品深深地吸引了一批学生的视线。这里的垃圾筒怎么会是一组的?一组三只,旁边还有一只,还有一个筐。等看清了上面的字才恍然大悟,原来垃圾是要分类投放的。“可利用类”、“不可利用类”、“瓶罐类”、“废电池类”、“废纸类”,哟,垃圾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老师,垃圾真得要分类吗?这有什么价值?这一些筒是不是也叫垃圾筒?”

“新同学好,垃圾是要分类投放的,其实现的价值可大了,你们要认真去查查资料,多了解了解。这些筒是不是都叫垃圾筒,你们回去讨论讨论,但我们把这些成为一组的筒称为1=1+1+1系列。”

“1=1+1+1系列?新鲜!”

“那为什么不叫1+1+1=1系列?”

“也會叫1+1+1=1系列,但我们不能让它成为1+1+1=1系列。”

“不能让它成为1+1+1=1系列?”

“是的,1=1+1+1系列和1+1+1=1系列意义区别可大了,我们行为要实现1=1+1+1=1+1+1=1+1+1+1+1+1+…。”

“这里的学问可真大,我们回去得好好啄磨琢磨。”

一个月后,绿协校刊组收到这样的一篇文章《1+1+1=?》,作者是初一学生曹敏敏。

1+1+1=?

小学时,母校美丽迷人,地面找不到一点纸屑,可美中不足的是,每班门口前就放着一只垃圾桶。瓶罐、纸屑、灰尘混居其中,降低了废品利用率,可这是垃圾桶的错吗?

小学毕业,进了文星中学,报到那天见校门挂着“省绿色学校”的牌匾,非常惊讶。听过“绿色食品”、“绿色工程”,还没听过“绿色学校”。跨进大门,右边花团锦簇,树木葱笼;前面一个椭圆形的水池里,假山不假,睡莲不睡;左边教室门口旁都“一”字儿排着三只垃圾桶,上面分别写着“可利用类”、“瓶罐类”“不可利用类”几个字。开始我很纳闷,我在母校、车站、风景区看到的都只有一个垃圾桶呀,等看清了这些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垃圾桶各有用途,比我小学的做法科学多了,这时我隐约地感受到了“绿色学校”的含义。

后来在与同学聊起新学校时,我又扯出了这三只垃圾桶。一个同学老气横秋地说:“傻瓜,那是做做样子,给人看的。”我将信将疑,平时就多了一个心眼,特别留意这三只垃圾桶。可一连几天观察下来,竟没发现一个乱扔垃圾的人。

终于有一天,一个男同学捏着一团废纸过来了,刚想随手扔进“不可利用类”的垃圾桶时,一个亲切的声音传了过来:“喂,小同学,请扔到左边的那个桶子里去。”回头一看,是值周老师,连这也管哪!我相信了,这三只垃圾桶决不是摆设。

这三只垃圾桶像三面镜子,照出人们的环保意识,又像三位环保使者教育人们提高环保意识。望着这三只垃圾桶,我跟前仿佛矗立着一片茂密的树林,铺着一地茵茵地小草,开着一园灿灿的鲜花,流着一条淙淙的碧溪。

其实多设两只不同用途的垃圾桶只是举手之劳,其社会价值无法估量,可是为什么许多单位不屑于去做呢?我希望这些单位和更多的个人都来解一解这道题:“1+1+1=?”

这篇带着稚气的文章,却给学校绿协和教育部门带来了的启示和行动的契机。

绿协教科研部开展充分利用近在咫尺和朝夕相处的资源进行润心无声的教育活动。

绿协保护生态部开展可再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和宣传活动。

绿协调查实践部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存在问题的调查活动。

绿协执勤部开展引导大家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和能力提高的活动。

绿协宣传部开展刊出文章《1+1+1=?》和推动1+1+1=?系列思考的推广活动。

绿协后勤部开展节能减排的绿色校园环境管理的进一步建设活动。

在一个阶段里,大家积极地调整自己思想和行为,形成资源要珍惜利用、循环利用的意识,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节约资源的事。

同时,文章《1+1+1=?》被电视台制成专题电视散文在全市播放,在校内外产生系列的影响。

2005年10月8日,乐清日报的一篇题为《文星中学变废为宝有奇招——垃圾堆里“拣”出14万元》的文章说明了正确选择和实现1=1+1+1等式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十八年过去了,但1+1+1=1与1=1+1+1主题活动带给我们的反思和效果却是很深远的。什么是佳而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利用教育资源?什么是学为用服务?如何开展学用相长的教育活动?

教育资源,近在咫尺。如绿色的行为、绿色的行动就在我们的身边,绿色文明教育的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贯穿着绿色理念的应用问题,无不体现人的素养。假如能教育每一个人都能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生活、工作、生产中的每个细节做起,处处体现绿色理念、绿色行动和绿色生活,那么高层次的绿色文明教育工作就形成了。

特色鲜明,如沐春风。教育资源的佳效性,直接与教育效果关联。资源本身特色鲜明或运用资源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特色鲜明,有创新性,都令教育效果诧异于新的改变。为常规思维的交差教育而教育,往往难树特色,难起春风。

朝夕相处,润心无声。重视教育隐性的载体,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方面。教材内涵、校园环境、教师素养、管理制度、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等都是教育隐性的载体。如日日陪伴的节电节水设施,简陋别致的淘汰课桌椅改制成的会议桌,分类回收的垃圾资源箱,循环利用的中水池,房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联合体,IC卡节能热水控制系统等都能让师生有别样的绿色感觉,都是渗透到每一个师生心灵的绿色行为、行动和绿色情景。

日新月异,走向未来。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如何面向未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松完成的。致力于使学生围绕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问题进行各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究,借助很多的方法把周围的环境等问题变成学习的材料,把日常行动变成理论研究内容,能使教育的内容日新月异,教育的手法日新月异,走向未来。同时,一些未定型的绿色未来等思想,在不断的实践中体现为新世界观的基础。

让1+1+1=1与1=1+1+1主题活动型的教育多多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等式垃圾桶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组成等式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倒垃圾
倒垃圾
速填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