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对初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

2019-05-20 08:20祝馥兰
医疗装备 2019年8期
关键词:治疗仪初产妇盆底

祝馥兰

上饶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西上饶 334100)

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需要经历的生理过程,初产妇由于对分娩知识缺乏正确认知,增加了分娩风险,产后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等并发症,康复效果差,因此,给予初产妇产后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产后盆底肌收缩力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对初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52名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6名。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7.43±3.52)岁;孕周37~40周,平均(38.49±2.71)周。试验组年龄21~34岁,平均(27.67±3.84)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2±2.86)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盆底训练,医护人员指导产妇盆底康复方法,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实施康复训练的具体步骤、预期达到目的等内容。引导产妇开展骨盆运动,保持平躺,双膝呈弯曲状,指导其逐渐收缩臀部肌肉后向上提肛,阴道、肛门部位紧闭,收缩骨盆底肌肉,维持时间在5 s左右,然后慢慢放松。整个过程中产妇出现盆底肌向上提拉感为最适宜运动效果,反复进行以上操作15 min左右,2次/d,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叮嘱产妇保持身体放松,腹部感到紧缩时判定为训练不合格。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仪(广州市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PHENIXUSB2)治疗。(1)治疗方法:使用产后宝(佛山市平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排空膀胱后指导产妇保持仰卧位,完成常规消毒工作,将耦合剂均匀涂抹于电极处,治疗片分别紧贴乳房、骶尾,实施催乳操作及子宫复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电极与皮肤之间充分接触,完成固定操作后适当调整程序,刺激强度由大到小逐渐变化,上限为230 Hz。产后第1天,根据产妇舒适度进行治疗,2次/d,每次维持约20 min。(2)护理重点内容:初产妇采用康复治疗仪治疗时,可能伴有一定麻木或者针刺感觉,医护人员应注意向其做好充分解释,做好复位工作,消除产妇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指导其安静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注重产妇耐受性并以此为治疗标准,当出现不良反应或者产妇不耐受时,立即停止治疗。

1.3 临床评价

(1)盆底肌收缩力。按照国际通用会阴肌力测试法进行评定:0级,肌肉收缩;1级,肌肉颤动;2级,肌肉出现不完全收缩;3级,肌肉完全收缩但无抵抗力;4级,肌肉完全收缩且仅出现轻微对抗力;5级,肌肉完全收缩并产生持续对抗力。当手测会阴肌力在3级以上时即为有效。(2)客观指标恢复时间。观察记录产妇首次排尿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3)随访情况。干预后对产妇维持随访时间3个月,调查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性生活良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盆底肌收缩力

干预前,试验组、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有效率分别为69.23%(18/26)、65.38%(17/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P=0.768);干预后,试验组盆底肌收缩力有效率为96.15%(25/26),高于对照组的73.08%(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P=0.021)。

2.2 客观指标恢复时间

试验组首次排尿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客观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2.3 随访情况

试验组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情况比较

3 讨论

分娩后产妇生理、心理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诸多重要系统功能均处于复原状态,大部分产妇存在子宫复旧、缺乳等问题[2]。尤其是初产妇,其对于分娩以及产后康复经验不足,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若未给予有效护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应及时为其提供产后康复护理措施,改善预后[3]。临床对于产后康复训练主要侧重于恢复盆底肌收缩力、促进产后泌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给予产妇全面生理、心理护理服务。

康复治疗仪是一种新型现代治疗仪,将磁疗、热疗、离子渗透、震颤按摩等技术融于一体,可以在低频状态下对产妇机体产生脉冲刺激,电磁波通过该种途径直接进入人体深层组织[4],形成不断变化的蜗形磁场,通过刺激穴位及机械揉搓等形式,快速修复损伤肌肉,增加肌肉弹性组织,增强阴道收缩力。并且具有影响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对副交感神经产生抑制,进而扩大膀胱容积,预防压力性尿失禁,调节产妇身体功能状态,促进产后排尿与恶露,预防尿潴留的发生。据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在配合有效康复训练方法情况下,可缓解膀胱水肿症状,膀胱肌功能恢复正常,促进产妇排尿[5]。

盆底训练是一种产后康复护理措施,通过提拉、牵引等反复功能训练提高盆底肌力,可避免尿失禁、器官脱垂等产后不良现象的发生[6]。本研究将以上两种康复方法联合使用,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盆底肌收缩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首次排尿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盆底肌训练基础上给予产妇康复治疗仪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可以促进产妇各项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恢复盆底肌力收缩力度。此外,在康复治疗3个月后随访发现,试验组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干预方式对产妇正常组织功能影响较小,产妇预后较佳,能够逐渐适应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有助于提高初产妇产后康复效果,促进产妇各项系统活动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治疗仪初产妇盆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