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研究

2019-05-20 07:13彭莹周惠新
武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青少年

彭莹 周惠新

摘要:十九大以来,新時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的武术也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大部分是关于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政策、传播、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行动试验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初中学生一个学年的实验教学研究。得出结论:(1)武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青少年在速度、力量、柔韧三方面的身体素质,在柔韧性方面表现尤为明显;(2)武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相对较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个体之间差异问题。

关键词:武术课程 青少年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076—04

1前言

十九大以后,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再一次成为到体育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查阅近年两年武术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近两年武术研究主要集中政策、传播、文化三个方面,但是关于武术课程开展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

研究者为一线体育教师分析本校近年来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发现本校初中阶段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体质健康测试的达标率和优秀率不尽如人意。反思近年我校近年来初一、初二阶段体育课程开设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发现在教授的专项内容上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以身体素质基础练习或体育游戏和一些简单的球类技术动作为主,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没有对某一运动项目有明显的连贯性。

基于本校初中体育课程开设内容的现状和现阶段武术研究的热潮以及武术课程实证性研究的缺失,研究者利用自身在一线体育教师的优势,选择武术课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实验研究进行实证研究,为武术课程能够更好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提供一定数据支持,为武术课程能够更好在学校体育课程推广尽绵薄之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将以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7年级自然班级1、2、3、4班为样本,其中选取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实验前利用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如实记录测得数据。实验组按照北京市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六章武术内容为教材进行一学年每周3节体育课的学习,对照最同样是为期一年每周三课的体育课程学习(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一年后,同样利用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如实记录测得数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选题和研究的目的,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因特(Internet)上收集与本研究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然后,将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认真归纳、总结规律。为武术课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2.2试验法

本实验采用教学实验法中的自然实验法,选取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7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选取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北京市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六章武术的内容进行为期一学年每周3节体育课的学习,对照组同样是为期一年每周三课的体育课程学习(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2.2.3数据处理方法

试验结束后,根据研究需要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利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获得的学生身体素质所需指标的数据。

2.2.4比较研究法

找出实验前后的数据,列成三线表格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实验结果,最终推论出论文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身体素质概念界定

关于身体素质概念的界定多年来在不同学者和专家的专著中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他们的内核本质是趋向一致的,如由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体育词典》中将身体素质定义为: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人体机能能力。这也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概念,大多数学者关于身体素质理解也是在此基础进行深化的。如由学校体育编写组编写的《学校体育学》认为,身体素质是指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运动时肌肉活动所表现的能力。这种能力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如梁志在《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一书中将身体素质定义为: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如石作砺等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医学大辞典》中认为身体素质是人体完成某个动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固有能力,包括五方面: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及灵敏。如胡皓夫在他所著的《儿科学辞典》中指出: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统称为身体素质等等。

本研究将主要从速度、力量、柔韧三个便于测试的为维度的数据变化,分析武术课程教学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作用。

3.2 武术课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作用研究

3.2.1武术课程对身体素质—速度素质提升作用

速度这一词在物理学中被定位为:速度是物理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矢量。在运动生理学中将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次数或身体位移的能力,反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神经与肌肉的调节机能,也能综合反映人体各项身体素质。一般采用50米跑、4秒冲刺跑的方式来进行测试。

如表1所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每周三节体育课程的学习和练习,50米跑的测试成绩都提高了1.5秒以上。研究者将此项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两个方面:学生正处于身体的青春发育期各项身体素质都会有快速的提高;通过相关体育课程的学习和练习,能够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提升。

如表l所示,实验组通过一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学习50米跑的成绩提高1.65秒,提升率为17.02%。对照组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其他体育课程的学习50米跑的成绩提高1.53秒,提升率为15.90%。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数据,研究者不难发现武术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初中学生50米跑成绩更有利,即武术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提升身体素质——速度。

如表2所示,实验前实驗组与对照组的差值为0.05秒,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为0.066秒。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组在50米跑成绩提高幅度要大于对照组,即武术课程对提升速度效果更加明显。

如表2所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方差为0.95和0.88,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方差为0.94和0.92。通过分析可知: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只相差0.01,即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基本一致;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相差0.04,即在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相差比较大。

综合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武术课程对于提升身体素质——速度的效果更加明显;武术课程能过更加全面的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速度,特别对于提高相对身体素质——速度较差的学生成绩更加有利。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高差生的运动能力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越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就越对体育课没有兴趣,越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研究分析,武术课程之所以能够更加提高较差生的运动成绩,应该是由于武术独特的运动风格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3.2.2武术课程对身体素质一力量素质提升作用

从字面上可以将力量理解为“力气、份量、能力、作用”等含义,而在运动生理学中将力量理解为:力量是人体肌肉在收缩或舒张过程中对抗阻力的能力。一般采用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指标来进行测试。

如表3所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每周三节体育课程的学习和练习,立定跳远的测试成绩分别提高了17.65cm和20.33cm。从数据分析得出:体育课程的学习都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立定跳远成绩;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于提升立定跳远成绩有着不同效果;武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提高青少立定跳远成绩更加有利。

如表3所示,对照组通过一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学习立定跳远的成绩提高17.65cm,提升率为10.14%。试验组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其他体育课程的学习立定跳远的成绩提高20.33cm,提升率为11.42%。通过分析可知:武术课程内容的学习立定跳远成绩提升幅度稍高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武术课程的学习对于立定跳远提升幅度没有50米跑成绩提高的幅度大,即武术课程的学习提升速度身体素质的能力高于力量体素质的能力。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为4cm,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为7.32cm。由此可以得出: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对的差距加大了,通过具体分析,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提升速度高于对照组,即武术课程对于提升立定跳远成绩更加有利。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方差为29.96和22.96,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方差为30.31和26.61。通过分析可知: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只相差0.36,说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基本一致;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相差3.65,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相差比较大。

综合表4的数据分析可知:武术课程对于提升身体素质——力量的效果更加明显;武术课程能过更加全面的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力量,特别是对于提高相对身体素质——力量较差的学生成绩更加有利。在武术课程的教学中有许多跳跃动作,通过课程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大腿肌肉力量增强,一般武术运动的力量速度都比同龄人要高。

3.2.3武术课程对身体素质—柔韧素质提升作用

在运动生理学中将柔韧的解释是:柔韧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和伸展性的表现,是人体运动时加大动作幅度的能力。一般采用坐位体前屈、纵劈叉等指标进行测试。

3.2.3.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柔韧指标(坐位体前屈)数据对比研究

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每周三节体育课程的学习,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分别提高了1.225cm和2.89cm。从数据分析得出:体育课程的学习都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于提升坐位体前屈成绩有着不同效果;武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提高青少坐位体前屈成绩非常有效。

对照组通过一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学习立定跳远的成绩提高1.225cm,提升率为10.90%。试验组的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其他体育课程的学习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提高2.89cm,提升率为25.66%。通过分析可知:武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提升幅度大大高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武术课程的学习坐位体前屈的提升幅度是其他体育课程内容的两倍多;武术课程的学习对于坐位体前屈提升幅度比50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提高的幅度都大,这说明武术课程的学习提升柔韧身体素质方面的能力表现尤为突出。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为0.085cm,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为2.89cm。由此可以得出:在实验前后,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差距非常大,通过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武术课程对于提高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效果非常明显;坐位体前屈是不进行专项柔韧性练习很难提升的一项身体素质。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方差为5.96和3.5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方差为5.84和5.56。通过分析可知: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只相差0.12,这说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坐位体前屈的成绩相差不大;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差相差2.01,通过一年体育课程不同内容的学习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距加大了,说明实验组的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提升快,即武术课程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利柔韧身体素质的提升。

综合表6的数据分析可知:武术课程对于提升身体素质——柔韧的效果更加明显;武术课程能过更加好的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柔韧,缩小同学之间成绩差距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武术课程的教学非常注重柔韧性的练习,每一节课都用专门性的柔韧练习,通过长期有规律的柔韧练习这对提升柔韧专项身体素质是非常有利的。武术课程中不仅有许多静力性的拉伸练习和许多动作本身就是动力性拉伸运动。

3.3结论

(1)通过武术课程学习,学生在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柔韧三个主要因素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即初中开设武术课程有利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2)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柔韧、速度、力量。武术课程对于提升青少柔韧素质效果最为明显。(3)通过学习武术课程,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后的方差减小。武术课程能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在提升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方面表现突出。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