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古代乡贤楹联

2019-05-22 03:52张梓林
对联 2019年9期
关键词:楹联

□ 张梓林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唐武德三年(六二〇)前称『冀』,唐武德三年至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一直名曰『伏羌』,民国十八年后至今称为『甘谷』。上古为雍州地,后为秦发祥地之一,两汉为天水郡、汉阳郡郡治所在,明清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陕甘分省在康熙初年),今属甘肃省天水市。《甘肃通志》云:『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岗。』史载甘谷为人文始祖伏羲和后汉栋梁姜维故里,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石作蜀和雍正帝师巩建丰也诞生于此,曾为『陇右名区』。

笔者根据《甘谷诗词大观》《伏羌县志》及有关文集、谱牒初步统计推算,甘谷境内现存有古代楹联作者四十多人的楹联作品三百八十多副,历史跨度从明代到民国,题材包括名山胜景、乔迁贺诞、题赠酬唱、婚寿哀挽、节庆书画、凭吊怀古、讽刺劝谕、集句杂感等范畴。历兵燹变乱而能幸存,着实弥足珍贵。这些传世楹联,以精炼、巧妙、对仗、深邃的特点折射出无比璀璨的光彩,传承着中华文明之一斑。

下面试分述之:

胡缵宗

,明代名臣,累官至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系一代循吏。著述颇丰,见载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其楹联至今保存无多,极为罕见。天水甘谷县水门巷张氏现存其长联一副,系嘉靖年间胡缵宗为甘谷进士张镗所撰,上下联共七十六字,联曰:

世德积培,孙有父有祖,祖复有父,复有祖,同堂继美竞承先,乐俱庆,乐重庆,且乐重庆,重庆,重重庆;

天恩笃祐,祖贻子贻孙,孙还贻子,还贻孙,聚首言欢互启后,歌宜男,歌多男,更歌多男,多男,多多男。

父母俱存,曰『俱庆』;祖与父俱存,曰『重庆』。张镗系横渠先生后裔,官四川巫山知县,德才知名于世,关心民间疾苦,与胡缵宗交颇洽。胡缵宗曾书『金玉满堂』红底金字匾额赠之。此联配于甘肃甘谷水门巷张氏北主房『两铭世泽』匾额之下。道出了张氏盛德深仁、文风通行、承先启后、薪火相传,如金似玉之才满堂盈座的家风家貌,充满喜庆吉祥的气息和韵味。上下联对仗工稳,富有节奏,用典娴雅。读来琅琅上口,耐人寻味。由是可窥胡缵宗楹联之一斑,于平淡之中蕴藉着奇妙和深意。

甘谷清代翰林王海涵曾为王氏家祠撰有一联,颇有意蕴:

先世艰难成缔造;

终身爱慕结馨香。

刘尔炘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进士,授翰林,辛亥后辞官返家,主讲五泉书院,为甘肃名流。甘谷东大街『王氏家祠』为甘肃皋兰翰林刘尔炘手书金底正楷。此处匾联曾泥封于内,乡人原想旧城拆迁时,留存他处,作为文物供赏,后来惜毁于无知。

谢锡圭

(一八五四—— 一九二二),字介卿,号西楼,甘谷县人。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中举,后授宁州学正,因父殁丁忧返里。后调为固原学正,连两任,升灵宁教授,旋即归家,再未出仕,以吟诗著书自娱,诗文俱佳,并主讲山丹、平凉、固原书院,门生中举者十余人。著有《步果斋杂志》及诗文集,均未刊。他曾为田骏丰家撰有一联:

丈夫不受层层福,谷贻子,稻培孙,夏畦一生,收成应待五花诰;

有后堪畀丕丕基,瓜绵瓞,椒衍实,春晖累世,报德重深寸草心。

此联谢锡圭为田骏丰祖父迎诰封中宪大夫所作。

张汉

(一六八〇—— 一七五九),字月槎,号莪思,晚号蛰存,云南石屏人。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中举,五十二年(一七一三)恩科取进士,殿试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升检讨,出任河南府知府。张作文有雄才,诗著尤富,著作有《留砚堂诗集》《留砚堂文集》,还精于书法。曾有赠巩建丰一联:

吾道南时,士望于今仰北斗;

美人西去,群情未许卧东山。

观其联,巩建丰人品德望自然了然于胸。

李蔚起

(一八八七—— 一九三五),字兴伯,号渭樵。甘谷渭阳乡蔡家寺人。甘肃高等学堂毕业,能文善书,陇上名家刘尔炘的高足。民国二年(一九一三)任伏羌(甘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首任校长。与张维、王烜等合编《甘肃人物志》,返里后攻研医学。他有挽刘尔炘一联:

风节不居兰谷后;

英灵合与柏轩游。

足见刘尔炘太史精神。

王权

(一八二二—— 一九〇五),字心如,号笠云。道光甲辰(一八四四)甘谷举人,世居盘安镇南之金川,其城内别第曰『笠云山房』。咸丰八年(一八五八)授甘肃文县教谕,同治九年(一八七〇)署陕西延长知县,十三年调兴平,光绪十年(一八八四)调富平,十二年辞官归里,以讲学著书终老,著有《笠云山房文集》等,为清末陇上著作丰富的学者之一,也是甘谷清代撰联高手之一。

王权挽魏观象联:

生前君似谁,四十年言矩行规,可师可友;

身后得何物,两三卷残文剩稿,遗子遗孙。

魏观象,生卒不详,字仰斋,清代甘谷名儒,喜为诗,诗多激愤之声,终以不遇卒,王权有《陇上诗人魏仰斋》传文。观此联即知仰斋之人品学识,更可看出与王权先生交情之深厚。

王权挽李云章联:

绝学久相推,经既称神,史兼号圣,奈林立契阔,噩耗忽传,行矣故人,柱下一龙今化去;

先生原未死,教敷河右,名满关中,况庭授渊源,佳儿继起,勖哉前路,云间双凤伫飞腾。

李云章,即李铭汉,甘肃武威人,与王权为知交,子李于楷,光绪进士,领衔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名重当时。李云章和王权为古浪知县陈世熔两大高足,皆为清季驰名硕儒。

王权挽任其昌联:

士尊模范,官奉典型,俄遭国步伤心,陨宿光犹还北极;

君赴蓬莱,我婴沉疴,转盼泉途握手,长号声岂恸西台。

任其昌

(一八三〇—— 一九〇〇),字士言,甘肃天水县(今天水市秦城区)人,咸丰举人,同治进士,授户部山东司主事,著作甚多。同治十三年(一八七三),任其昌『告假归里』,奉母回到家乡,主天水、陇南各书院,垂三十年,时人尊为『陇上文宗』,与王权为知交,并合撰有《秦州直隶州新志》。王权存世挽联较多,其他如挽魏礼斋联、挽陕西兴平贡生张伯良联等。

李恭

(一九〇一—— 一九七〇),字行之,甘谷人。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毕业,先后从学范文澜、吴承仕,后游于章太炎门下。李恭早年专攻音韵训诂学,对甘肃方言有精辟的研究。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章太炎病殁,李恭亲自去苏州躬亲含殓。这副挽联充分阐述了章太炎和李恭亲密的师生关系,以及章太炎对陇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

甘谷教育家李恭有挽国学大师章太炎一联:

恢张汉业,弘绍绝学,万里薪传接陇坂;

部次史篇,诒定遗经,两楹梦奠损尼邱。

巩建丰

(一六七三——一七四八),字子文,号渭川,别号介亭。清陕西巩昌府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历康、雍、乾三朝,由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日讲官起居注、乡试正主考、翰林院编修到提督学政、侍读学士、殿试读卷官。雍正评价说『老成持重』,其德才俱美,乃一代醇儒和名臣,被时人尊为『关西师表』。

介亭先生七岁能诗,十岁能文,立志以贤圣为期,少年每岁常书春联云:

经纶事业思文正;

淡泊胸襟仰武乡。

以范文正公和诸葛武侯为楷模,砥砺心性,丰殖学养。志当存高远,先生少年奇志,令人钦叹,此联亦足以知先生之大凡也。后先生入朝为官,屡典文衡,深得器重,名满朝野。他曾为北京甘肃会馆大门撰联:

羲轩故里;

河岳根源。

此联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用洗练的语言阐明了甘肃地理之大端、人文之渊源。

介亭先生游于林下,曾与同道夏日会饮于西郭宋园,蒋子硕索一联,介亭即兴题曰:

亭小偏能邀翠入;

山遥尽可送春来。

妙趣横生,众皆浮大白笑赞之。巩建丰乃一代醇儒,其人温良敦厚,其联精妙遐思。

李则广

(一七九三——一八六一),字旷西,号天一,晚年自号看云道人,甘谷县人。清道光戊子科陕甘亚元、壬辰科进士。历任浙江奉化,四川青神、云阳、彭水知县。乃一代廉吏,所至有异政,其文章酣畅淋漓,独出心裁,绝无蹈袭雷同之弊,引经据典常能化陈为新,变腐为奇。其书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甘谷县志·艺文志》称『清道光年间邑中善书者,首推李旷西先生。』尤其令人称妙者还推先生之楹联。风格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典雅工整。由于文革浩劫,先生著述几乎荡然无存,经李承明先生多方搜集整理,编辑出《李则广集》三卷。由楹联爱好者世代口耳相传,其留存于民间的联作至今约有六十多副。

李则广曾自题门一联:

回忆去岁饥荒,四五六月间,米薪尽珠桂,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友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可喜今春登科,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是先生中举后所题联,回忆往岁的饥荒,受尽磨难『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友远亲,谁肯雪中送炭』,等『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的现实,感悟沧桑岁月,令人啼笑皆非。世态炎凉,尽在此联之中。

如题浙江奉化大堂联:

民未有不奉者;

我将何以化之。

此联系先生任浙江奉化知县时所作,上下联巧妙嵌入『奉化』二字,言简意赅,且透露出谦逊恭敬的气度。

题甘谷北街报恩寺药王殿联:

药以疗疾,勿之可也,诚正一脉辨开人关鬼关,细细察来,偏方总是用不得;

王能造命,亶其然乎,中和两丸保管未发已发,平平服去,素字到底没有差。

此联顶格嵌入『药王』二字,对仗工稳。联中『诚正』『中和』系儒家经典核心命题。将『诚正』比作脉络,将『中和』比作药丸,妥帖形象,富有启人深思之意味。由此联便可一沐儒家大道之洗礼,先生箴劝之功大矣!

题戏台联一:

唱本两个曰,曰家曰国曰天下,论到头徒费唇口;

戯原半面虚,虚名虚利虚富贵,做起来妄动干戈。

此联开头藏『唱戏』二字,联语即从此二字做文章,上联析『唱』字右旁之『昌』为两个『曰』,而以左旁之『口』字结句;下联分『戯』字为半面『虚』和最后的『戈』字。联意哲理充盈,参透世间玄机。

题戏台联二: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此联据说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奉为座右铭。颇有绕口令韵味,令人叫好!

题灯戏(皮影戏)联:

有口无口口代口;

似人非人人弄人。

皮影人看似有口,但口不能言,看似人,但非人,需要演员幕后操纵活动、唱念。官场有些昏官何尝不是一具皮影,用此联写照,栩栩如生。

相传江南一州判,被流放伏羌(甘谷),冬日在县衙院扫雪,适逢先生由衙院走出,州判见先生身穿棉袍,头上却戴着草帽,乃吟一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胡度春秋;

先生即对以下联:

生江南死渭北混帐东西。

上联春夏秋冬,下联东南西北,脱口而出,富有诙谐气息。

潘钦岳

(一六四一——一七二六),字友海,号墨庄,又号忍庵。清代甘谷潘家巷人,岁贡,未仕。其人嗜古积学,以能文善书知名陇右。其师武士奇评其『秉质英敏特达,其行事正大光明,其为文浩瀚精深』,尝以大器目之。伏羌县令孙式恂评其『举止端雅缜密,内而宽平正直,外而光明俊伟。』清代岁贡杨世茂评其『胸藏至富,下笔千言立就,饮酒赋诗,意气落落,淡然自得』。清代岁贡、陇西蒋雍评其『为人诙谐和雅,其为文博大精深,胸有智珠,论辩风生』。清雍正进士、『旷代逸才』陇西陈长复评其『一帙之中,气象千变。寸管之下,移人万状。先生之才,无奇不具,先生之文,无奇不有。』先生行五,里人尊称『潘家五爷』,善卜卦,称『潘半仙』。著有《朱圉山人小集》。其联语辗转缠绵,颇含深意,为陇上楹联巨匠。先生论诗,认为不必效颦汉魏、盛唐,以道性情之所近为最可贵。其有一联颇得恩师武士奇赞赏:

心切白云冉冉渡;

月随鸿雁凄凄飞。

题盘安见龙山祖师庙联:

头上无冠天作冠,冠日月星斗;

足下莫履地为履,履山川社稷。

此联为甘谷四十里铺见龙山无量祖师所撰。气势恢宏,展现出无量祖师大道无形的博厚高明,饱含吐气如虹之势焉。

现存联作还有一些。如:

哈锐挽甘谷王海涵联:

出处偶然同,即今地老天荒,应惭后死;

人民甚矣惫,值此水深火热,顿失先生。

任丹山挽宋子材联:

恼人最是春三月,花谢柳残,啼杜鹃也知不如归去;

旅世莫非梦一场,风流云散,问化鹤几时无恙归来。

张伯诚挽宋子材联:

清风动国府,德音孔昭,羡公盖棺无他议;

化雨绵家乡,功绩卓著,致我过校有余哀。

甘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朱山渭水之间,哺育了羲圣石贤、名将宿儒,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然经过历代兵燹变乱和文革浩劫,诸多悬挂于宫观名迹、祠庙庭堂的楹联已不复存在,所剩者屈指可数。所幸的是,民间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志士,于颠沛间也不忘楹联国粹的口耳相传,故能为甘谷古代楹联文化延续一线血脉。

(甘肃甘谷县人社局劳务办公室)

猜你喜欢
楹联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教育让校园洋溢古韵新风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楹联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