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实施的探索

2019-05-22 03:46崔晓东
时代人物 2019年18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索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课题编号:2019011.

科学技术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物质生活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同时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的思想出现了相互碰撞的现象,所以对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高校学生对于个性存在片面性的特点。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对于高校学生进行信仰培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当前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信仰教育的内涵与内容结构

(一)内涵阐述

通常所说的信仰,就是人们对于某些制度或者理论所产生的一种信任和敬仰,这一态度是来自于主观意识。站在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是在进行某些实践活动时,借助信仰起到引导作用,为个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结构的角度来看,信仰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主体和客体。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形成的一种信仰,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们对于社会的进步和解放的最高目标具有一定的信仰。新时期,习大大针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和说明,认为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独具特色,充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信仰,就会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以要在新时期成为一个具有勇于拼搏精神的少年。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内容

针对性质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因此,在进行培育期间,不仅有各个专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有相关的实践内容。站在内容的建构角度来看,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的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该内容中涵盖了马克思的基础理论部分,针对于其结构来看,可知要想做好信仰教育,首先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充分的认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进行信仰培育的前期,应该首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才能保障信仰教育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分析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相关信仰问题的研究。

2.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该课程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从这一角度对相关的理论展开深入的探究,根据相关理论的内容结构来看,其内容主要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基于统一的理想信念教育

该方面的教育,将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作为引导,教育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引导学生进行共同信念的追求,从而为个人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的认识目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的稳定。

二、高校大学生信仰之困

就目前大学生所持有的信仰状态而言,具有很多的特点。笔者是一名高校的思政教师,通过一线教师的历程进行总结探究,发现大学生所出现的信仰问题和社会人士所存在的信仰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是半个社会,即使大学生已经和社会有了一定的接触,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融入到社会中来,所以自身存在信仰迷茫的重大问题,不能对自身所具备的信仰进行准确的辨别。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并没有任何的信仰,属于“无信仰”这一队列。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被学生有效的进行内化,所以没有被学生更好的接受。还有的高校学生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中心主義”。对于自身的切身利益过分的注重,因为受到社会所出现的世俗化、欲望化的影响,所以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而丧失了最初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上述的内容都是关于高校学生信仰的相关问题,所以对于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构建现状

(一) 没有对信仰教育进行科学的认知

就目前各大高校的信仰教育现状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高校将信仰教育与思政教育视为同一教育内容,片面的认为只要思政教育做的好,信仰教育就会做的好。同时,认为只要教育者做到榜样作用,学生就会进行模仿。所谓的信仰对于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其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所以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其所具备的规律,最大化的实现教育目标。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的过程重要注意到学生是主体,不能单方面的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要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信仰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

(二) 教育内容受制于书本,与现实分离。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仰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随着改革开放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校所进行的信仰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得到了健全,在早期就已经形成了信仰教育系统的雏形。随着各大高校课程的不断创新改革,根据相关课程的设置要求,信仰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同时教育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健全。随着十八大一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信仰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教育的出现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有的高校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信仰教育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只要“教好书”就会取得教育成果,就能做好信仰教育工作。当今处于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所以作为高校学生不但要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到所学知识对于今后的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信仰和知识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信仰有理性情感的部分存在,对于一些理论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一旦所学的知识受制于课本,就会出现与社会分离的现象,最终导致思政教育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产生一种“我们没有信仰”的思维。

( 三)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教师的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各大高校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所以在早期就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格外重视,不断提高其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和技能。在过去传统的认知观念中,对于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所持有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认为信仰教育和德育是同一个教育课程。其实,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和学校的党政干部是主要的信仰教育工作者,但是还有一些课程是专业课,而这些专业课的教师是智育的实施者,最终导致信仰教育的重任放在了思政教师的肩上,使得信仰教育和思政教育成为了一种教育。在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相关的教育规律,作为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整体需要提高,存在差距较大的问题,所以使得高校的信仰教育出现了众多的问题。

(四) 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缺乏资源投入和重视度。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大数据时代开始出现,紧接着新媒体和自媒体开始出现飞速发展,导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网络共享经济的深远影响,进入了激烈的竞争中。高校是社会成员中一个不可少的部分,所以也要积极的参与进来。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展开激烈的竞争,对于自身的专业品格外的重视,致力于提升自身品牌,最后确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而后产生了资料倾斜的问题。在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将思政教育作為其基本的教育内容主体,同时还要充分的运用其他相关资源,采取其他的途径展开教育工作,努力转变当前所存在的资料倾斜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进行相关信仰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更好的进行信仰教育打好基础,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不断健全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新思考

(一) 不断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同感、获得感。

要不断对信仰和其教育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注意探究思政教育和信仰教育的途径所存在的差异。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依据,进行信仰教育体系的建构工作,切实把握工作的总要求,致力于信仰教育工作。不断进行学习,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当前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解决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信仰教育的认识,指导其对个人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二) 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实际出发,不断健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大条件,将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不断强化高校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认知,不断进行多样化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课时积极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创新发展更为新颖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促进“第二课堂”得到有效丰富。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依据,积极进行“第二课堂”的丰富充实,创办科学合理的学习班,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使得其成为信仰教育中主要的途径,不但可以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有效的融入了实践活动,使得高校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关注得到不断加强。

( 三) 搭建平台,形成合力,进行信仰教育体系构建合理机制。

过去传统的信仰教育体系中,其存在角色单一的特点,所以贯落实“三全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的各个部门,要积极进行协作,积极运用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自我。比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都是一些学生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促进学生对信仰教育的认识加深。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完善相关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更好的进行人才的选举。在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思政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得到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样的经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有效增强学生对信仰教育的认同感。

( 四) 不断加强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对信仰教育的资源投入和载体的改革创新。

要想促进信仰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就要注意为其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不但要确保其资金得到有效的支持,同时还要借助相关的制度使其得到有效保障,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进行信仰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其所特有的规律性,积极探究良好的载体,借助当前便利的多媒体,以及多样化的活动,促进信仰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中坚定尊重平等的理念,目的是促进学生可以科学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认知,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对信仰教育的途径进行改革创新,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平台系统。积极进行和“信仰”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读书活动,并定期进行读书分享。同时,还可以积极运用公众号进行一些正能量文章的推送工作,对信仰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同时,还要可以借助学校的艺术团等相关的组织,从而实现信仰教育的目标,借助情感熏陶的途径,不断深化学生对信仰的认识度,进而有效实现信仰感化的目标。还要积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定期进行相关影视的播放,积极进行信仰的宣传工作,起到信仰教育的作用。还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学习系统,有效的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的融入到各个活动中,在无形之中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珍.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刍议——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 2009(03)

[2]周晓虹,曲晓红.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及对策[J].理论观察. 2018(04)

[3]程彤.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与渠道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7(34)

[4]梁文达.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01)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乐凯南大街2596号河北农大西校区林学院 崔晓东收,13703121189。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探索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