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19-05-22 03:46张静
时代人物 2019年18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张静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独尊儒术”都是思想的变化,我国自古以来都重视思想教育,我国自建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共产党关注的重点,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由此可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是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1]。尤其是现如今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思想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国高校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所面临的困境

1.现如今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强、全球化、信息多样性等是互联网较为显著的特征,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加快信息的输入与输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各种负面、消极的信息也充斥在网络中,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伤害,由此可知,理性与非理性共存是互联网大环境中常见的两种思想[2]。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思想极易对大学生造成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正在处于思想定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大量的多元化思想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但是大学生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等思想的伤害,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难以形成积极、正能量的思想,不利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在大学生的需求

为了紧随时代的发展,丰富大学生的视野,我国高校引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此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虽然大部分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开设专门的思政教育网,或者在公共学习平台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板块,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就目前而言,仅限于“存在”,实用性较弱,建设水平较低,并且缺乏新意,无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加之部分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学生的关注度降低,甚至部分高校的网站形如虚设,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无法达到教育目的,极大的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性。

3.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挑战

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把学生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常这些知识都紧密联系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对这些思政知识进行梳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能够接收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并进行消化、接受,达到教学目的[3]。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学生接受的思想较为复杂,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降低,不认可教师传授的思想,这就致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下降,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难以继续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导致教学效果极差。

二、高校在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1.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导致大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可控制性降低,学生思想冲击增大,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在互联网普及的大环境下,要不断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加强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建立高校专属思政教育板块,提高思政教育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线上教育等多个教育方式,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思想,一遍遍在大学生面前“刷存在感”,增加学生的意识。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放教学思想、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并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切记不可以价值中立、思想自由为教育理念[4]。教师要尊重、体现、突出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发挥互联网的移动性、便捷性、快速性等特征,利用公开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一些正能量、促进思政教育的视频,以此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发展,了解我国政策,提升思想觉悟,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2.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进行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且较为枯燥,“大道理”在教师的口述中表现出来,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播放一些正能量视频,只有触动学生的内心,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以此次疫情为例,“国家有难,我来支援”是我国人们展现出来的最为触动人心的内容。每一天,大量的正能量视频“湿润”了国人的心,默默的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5]。没有抱怨,没有疲惫,只有奋不顾身,“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这是一位平凡的救援物资中一位货车司机的肺腑之言。一个短片播放,触动大学生的内心,胜似教师的一万句。教师应借助网络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教学平台

自互联网在我国“暴风式”发展开始,其简便化、直观化、形象化等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讲,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据调查可知,我国大部分学生,对于手机的需求量极高,“起床第一件事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看手机”,由此可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大,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部分,应不断进行改革,以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高校可以从加强思政教育入手,可以通过“直播”线上互动学习,短视频宣传、学生思政教育学习打卡、制定职业规划、学习大比拼等多个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以此做到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党代召开会议时,都应该抓住大学生的思维,开展思政教育,让其保持与祖国“荣辱与共”的思想觉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国强才能够民强”,在疫情爆发期间,我国大部分人员表现出极高的“中国素质”,国家有难,八方支援,武汉、湖北作为疫情重灾区,全国各省没有抱怨,没有埋怨,物资流水似的投放到疫情重灾区,“口罩”这种急需物资,成为牵动人心的关键,因此出现很多华人给口罩“包机”的壮观情境,每一个座位上都是身处各个国家的华人为中国的捐赠,“人肉带口罩回国”等新闻在疫情爆发期较为常见,医生护士“赴死般”的奋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员学习。在我国发生不可抗的大灾难前,我国人员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是我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同时也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我国高校应该及时关注国家发展动态,并不断推送这些具有积极性的新闻,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深入“与国共患难”的政治思想。同时可以建立“疫情表白墙”,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表白最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促进学生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三、总结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给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应该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互联网运用到教学中来,可以通过播放正能量视频,触动学生的内心,使思政教育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为我国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慧丽.“互联网+”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唐山文学,2019(2).131-133

[2]王琛.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路径研究[J].明日风尚,2019(10):92-92.

[3]余世建,朱松节,余汶桦.地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5-67.

[4]韩有桧.“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08-108.

[5]张帅鹏.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8(78)36-36.

快递地址: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世纪大道陕西中医药大学南校区公共卫生学院

邮编:712046    电话:15686116539

QQ:609726689

邮箱:609726689@qq.com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