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工智能的法院

2019-05-23 02:04何海锋
方圆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书裁判审判

何海锋

智慧法院建设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法院工作的重点。2018年,“类案智能推送”“法信智答版”等职能辅助系统的推出,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的设立,都引发了对智慧法院的各种猜想。最高法院近期明确表示,2019年,我国法院将“进一步以人工智能引领智慧法院建设,着力推进审判、执行、服务智能化”,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移动电子诉讼、智能辅助审判、当事人画像等都可能迎来新的突破。

人工智能对于法院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两大因素保障了司法的权威,一是充分的独立性,即法官自由裁量,不受其他力量的干扰;二是高度的专业性。但这两大因素时常受到挑战,影响了司法的权威。人工智能被认为能够完美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决策完全基于客观的数据和算法,不会有任何主观的因素,不存在“先入為主”和“人情世故”的干扰。另一方面,相比于人的信息局限和认知局限,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几乎是无限大的,在专业性方面也更加稳定。因此,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的联姻可谓“天作之合”。

人工智能给法院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的联姻基本上都是围绕提高司法效率展开的,并主要以“辅助审判”的面貌出现。比如,最近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就运用“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辅助庭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抢劫案件;在庭审过程中,证据的出示均由系统自动抓取并进行归类,供法庭比对审查。所谓的“人工智能”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只起到了技术性的辅助作用。虽然如此,人们对司法中的人工智能还是满怀憧憬。

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累计公开的裁判文书数量已经是千万级,访问总量更是达到了百亿级。如此庞大、高质量的数据给了人工智能最好的生长土壤。去年,最高法院信息中心就牵头举办了首届“法研杯”法律智能挑战赛,依托海量的刑事法律文书数据,旨在“赋予机器阅读理解法律文本与定量分析案例的能力,完成罪名预测、法律条款推荐、刑期预测等具有实际应用需求的任务”。无讼、icourt等法律科技公司更是通过基于公开的裁判文书研发的各种产品,把人工智能带入了司法实务。

然而,司法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谦抑和保守的品性决定了“防线”上任何的排兵布阵和风吹草动必然带来争议。早在2002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就有了对人工智能进入司法领域的反思。在这部电影中,人工智能可以精准预测犯罪(把将要发生的“犯罪”提前呈现出来),进而在犯罪实施前进行制止并对“罪犯”做出惩罚(虽然犯罪并未实际发生),但技术存在的漏洞和对人类正义观、尊严感形成的挑战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所以说,法院走向人工智能并非一日之功,还有不少路要走,然而这种期待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文书裁判审判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法律裁判中的比较推理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从重”
七十年前那场文明的审判
消失中的审判
审判
关于回鹘文书中几个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