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何去何从

2019-05-23 08:52王强
财经国家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无人驾驶宝马德国

王强

历经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德国汽车产业已经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有大众、戴姆勒、宝马等多家著名企业。

近日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撮合下,德国大众集团、戴姆勒集团和宝马集团这三大汽车巨头的高管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磋商,最终就德国汽车行业未来策略达成一致,未来10年将把重心放在发展电动车上。

这不啻于是在德国汽车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也代表着德国汽车放弃了延续百余年来对传统燃油车红利的依赖,明确了其全面电动化转型的目标。

靠着传统燃油车与美国、日本三分天下的德国汽车业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德国汽车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老字号的百年沉浮

德国是汽车的发祥地,自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之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德国汽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有相当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汽车工业还为德军制造了早期的坦克,安装了奔驰公司设计的发动机。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德国年产汽车已经达到2万辆,仅次于因为著名的T型汽车而高速扩张的美国汽车。

一战结束后,虽然战败的德国本土千疮百孔,德国汽车却从战败的阴影中很快走了出来。1923年开始,德国汽车进入一段黄金发展周期,借彼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泡沫式繁荣获得了大量机遇,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奔驰、宝马等汽车品牌也站稳了脚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难题 德国工业协会主席坦承本国乃至全欧洲在新技术浪潮中,还存在人才缺乏,技术和资金储备不足等难题。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政府上台后将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重点议程上,不仅令德国汽车厂商收获了大量军工订单,也让德国汽车又迎来了长达十余年的春天。

1945年,又一次战败的德国也被分裂成了两个国家,但是二战结束不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冷战,西德作为北约一方对抗华约集团的桥头堡也就成为了美国在欧洲扶持的重点对象。

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德国汽车从废墟中开始重建,一方面,美国为西德提供了大量资金、物资来帮助振兴工业,德国汽车自然是其中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全球各地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唯有美国欣欣向荣,也成为了德国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使德国汽车得以用很短的时间重新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1950年,西德汽车产量突破30万辆,成为国家从二战中恢复过来的标志之一。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开始异军突起,使德国汽车在世界上的地位落到了第三。之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汽车产业都是以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抗为主旋律。虽然那时的德国汽车光芒相对暗淡,但也因此避免了成为美日两大对手的主要目标。

冷战结束之后,东西德合并为德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不少廉价劳动力,变相促进了产业发展。20世纪末,德国汽车年产量已接近600万辆,稳居世界前三。

历经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德国汽车产业已经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有大众、戴姆勒奔驰、宝马等多家著名企业,并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了严谨、可靠的产品形象。作为德国制造业的代表性支柱产业,德国汽车也见证了德国乃至欧洲制造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与辉煌。

德、美、日三分天下

进入21世纪,德国汽车虽然经历了戴姆勒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合并最终又分手的动荡,但整体产业地位并未受到严重影响。以大众为首的德国几大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地位稳中有升,牢牢地占据着主要厂商中近1/3的份额,与美日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甚至到了数年前,德国汽车卷入排量造假丑闻,让一向以严谨务实态度著称的德国人颜面尽失,似乎也没有产生太过严重的后续影响。可以说,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积淀,德国汽车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优势和资源,很难被几桩丑闻或突发事件动摇根本了。

快速崛起的电动汽车以及发展极为迅速的无人驾驶技术,让传统汽车行业迎来巨大挑战。

此外,默克爾在欧盟事务中不断为本国产业争取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持,使德国制造业俨然成为欧洲的唯一代表,德国汽车的地位也从一国的支柱上升到了整个欧盟的明星产业,是欧盟与美国、日本、中国等大国竞争对抗的“主力部队”。

表面上看,有整个欧盟撑腰的德国汽车应该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毕竟放眼全球,又有几个国家能在朝夕之间追上德国人的百年积累,一举在发动机、整车制造设计、全产业链整合等领域快速崛起呢?

产业格局风云突变

如果不是近十年来的汽车工业产业革命,也许德国汽车这家百年老字号还能继续平稳地度过至少数十年的好日子。

但是,世事难料,十年前谁都不曾想到,本来稳如磐石的汽车产业格局能在十年间就掀起惊涛骇浪,甚至可能面临彻底颠覆的未来前景。虽然美、日、德等国的传统燃油汽车企业依旧牢牢掌握着燃油车的技术优势与产业领先地位,但快速崛起的电动汽车,还有发展极为迅速的无人驾驶技术却让传统汽车行业迎来巨大挑战。

从2010年开始,以互联网经济引领的电动汽车与无人驾驶技术革命在短短几年间就席卷全球。电动汽车一举解决了新兴汽车厂商缺乏燃油发动机技术和复杂传动变速系统设计经验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汽车市场创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和创业风险;而方兴未艾的无人驾驶技术浪潮,更有望从根本上颠覆汽车产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令传统汽车企业面临边缘化、管道化的风险与挑战。

在这场革命浪潮中,德国汽车作为传统汽车企业的三大领军力量之一,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德国制造业身为百年老字号,基础雄厚实力强大,但在21世纪的互联网革命中存在感却并不强。无论是令电动车崛起的电池革命,还是使无人驾驶技术从科幻走向现实的人工智能浪潮,其中都很难看到德国企业甚至欧洲企业的身影。就算德国还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他们也会优先选择去美国硅谷加入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守在家乡为大众、奔馳等传统品牌出力。

由普华永道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企业家对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大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德国本土前沿IT技术的发展应用。德国身为制造业大国,国内工厂应用尝试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应用敏捷企业管理等先进理念的比例却低得吓人。

相应地,德国严重缺乏前沿技术相关人才,国家对这些产业的扶持也缺乏力度和远见,给德国制造业的前景蒙上了巨大阴影。

在去年底召开的德国数字峰会上,德国工业协会主席坦承本国乃至全欧洲在新技术浪潮中,还存在人才缺乏,技术和资金储备不足等难题,“为了挖掘人才,我们可能需要到中国和美国去寻找技术人员。”让长期以来都为本国优质产业工人自豪的德国人这样说,他们的焦虑与不安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德国每年仍然卖出上千万部汽车,但长期的产业前景并非一马平川。一旦中美高科技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在不断成熟的无人驾驶产业开始全面进攻,传统汽车厂商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德国汽车企业届时可能会首当其冲。

风口浪尖努力转型

事实上,德国汽车作为百年老字号,当下又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汽车产业三巨头之一,面对新的挑战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躺在功劳簿上坐等被新人超越。凭借厚实的底子,德国人已经开始行动,为自己的未来寻找继续称雄世界的出路了。

做电动车并不是德国人的强项。德国没有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也不具备动力电池的产能和技术优势,但即便如此,大众、戴姆勒、宝马三大车企依旧以成熟的燃油汽车壳体为基础,推出了诸多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的新能源车辆,并通过自己成熟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

例如,宝马i3电动车就颇受新潮车主欢迎,其结合了宝马的品牌优势、宝马汽车成熟的车身工艺与在城区内够用的纯电续航里程,是特斯拉这样的代表性电动车厂商有力的竞争对手。

就连保时捷这样的传统燃油车高端品牌都开始涉足电动领域了,作为大众旗下的经典高端跑车大牌,保时捷的首款电动跑车已经开始预订,形势也颇为喜人。在一众跑车品牌中,保时捷是最早拥抱电动技术的传统车企,从中也能看到德国人对拥抱新技术的渴望与热情。

另一方面,缺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优势的德国车企,也在试图与互联网行业掌握这类技术的巨头开展合作,想要在无人驾驶浪潮中分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宝马在2016年就同新兴无人驾驶IT企业Mobileeye达成合作,大众也已经同电子科技厂商博世组成联盟。更进一步,大众、戴姆勒、宝马等车企正准备与博世一起,创建一个广泛、实力强大的跨界联合体,共同开发足以与硅谷高科技企业匹敌的无人驾驶技术,争取抢在美国IT巨头之前率先将高级别无人驾驶车辆推向消费市场。

德国政府也一改过去对汽车产业“不闻不问”的态度,积极为本国无人驾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助力,很早就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鼓励车企开展无人驾驶车辆路面测试。路面测试是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了政府部门的绿灯和鼓励,德国车企的信心自然更多一分,无人驾驶的实际进展也能加快了。

相比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对手,德国汽车依旧具备足够强大的硬件实力,在整车设计制造、零部件供应、销售渠道、宣传阵线等方面有着IT企业难以匹敌的水平和高度。凭借这些积累多年打下的江山,德国汽车在未来的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革命中依旧有可能维持领先地位,至少可以做到不被新兴行业赶超甚至淘汰。

可以确定的是,德国汽车品牌在未来依旧会长期保持广泛而深入的品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能是未来德国汽车最拿得出手的资产。以这种品牌资源作本钱,再加上德国制造业整体的产业链优势,德国人还是有可能在下一场汽车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而未来德国汽车将走向何方,在电动汽车与无人驾驶浪潮中将取得怎样的成绩和地位,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无人驾驶宝马德国
战“疫”需求急呼无人驾驶车冲上前线
“梦梦”“娇庆”德国行
北京第一条无人驾驶地铁试运行!你敢坐吗?
无人驾驶飞机
新中国科技60年(3)
宝马战阵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