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走到《四十出头》

2019-05-23 14:54吴志军
美术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线条尝试

吴志军,1992年出生于广西百色。2014年本科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师从刘南一教授、李福岩教授、何光副教授。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从黄菁教授,同年留校任教至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2017年举办“吴志军作品展”。

在每个人的艺术实践、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名家作品在形式和思想上的学习,绘画需要传承和借鉴是必然的,吸收前人的经验,是一个很好很自然的学习方法。纵观中西方美术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都具有各个时期独特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的语言风格。对我而言,观摩前辈名家的作品无疑是在绘画研习过程中拔高眼界,补充营养。作为活在当下时代的自然人,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符合相应年龄段的作品。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活跃的社会,艺术应该更自由,选择更多样,发展也更广泛。在这些年的学习当中,表现主义画家及其画作对我影响是最大的,在思想、绘画语言以及绘画传达上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在观赏过东西方美术史上许多名家的作品之后,我尝试着重学习了几个名家,起初从眼见的皮毛学起,却不知如何下手,不会传达所见所想,只知盲目描摹,更不知道什么是个人风格。

经过多年的积累后,总算对绘画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经由求学时期老师的推荐,重新观看了表现主义画家的一些作品,被画面中强烈的精神、情感和表现手段所吸引。也许是因为表现主义画家们那种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进行大胆、夸张、怪诞的处理,种种突破常规的画面都深深吸引了我,并从画面中感受到艺术家个体强烈的存在,他们可以喃喃自语,也可以是在宣泄内心的苦闷,反正不为谁而活,不为谁而画。色彩上没有过多的讲究,同时,作品中翻滚着那个时代那一群人的状态,使人过目难忘。

受到这些影响,我开始尝试着在画面中注入个人的情绪、思绪。在《自画像》系列作品中,以自己为表现对象,运用少量的色彩搭配,没有过多地渲染画面,试图把当时在绘画中的挣扎和在生活中的悲与愁描绘出来。这一系列作品创作了很多张,均为抓住主体本身的内在实质进行描绘,从中体会到绘画精神的实质。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研究使我的绘画创作更大胆、更主观,不再拘泥于作品表面的美感和描述。

在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其实更吸引我的是画面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这些作品不过多地讲究光影、冷暖。这种表达方式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继而开始学习他们对画面的处理方式。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又尝试着创作了几个风景题材的系列作品,画面中均以线条为主,粗犷的黑色、重复性的线条,对比强烈的形体塑造,以此来形成画面的形式感。如作品《渡》《晒台》《港系列》等作品就是诞生于这样的创作构思。画面中减少色彩的丰富性,不追明暗、冷暖,只追求画面形式感。运用简单的红黄蓝基调,再以浓黑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的轮廓,使画中形体强有力地支撑着画面结构,追求着充满表现意味的线条世界。

再者,组织画面时,也考虑到画面中图形的形状、颜色、笔触、繁简、大小等布局问题,兼顾画面结构的合理性和画面构成的空间性等,以达到画面表现手法的独特和整体。

随着各方面的尝试,心中的想法日益增多。也会有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时不时去老师们的工作室吸收一些营养。看着他们画画,听着他们聊着生活中的经历和对绘画上的认识,实在是一种享受。《四十出头》人物系列作品就是在他们圈子中得到的启发。画中主角是我大学的老师——何光。创作这个系列并以《四十出头》命名的原因是老师正巧四十出头。而且在平日里和老师接触中了解到,工作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始终在坚持自己的喜好,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无不激励着学生不敢松懈。在作品中,我试图传达一种对生活的不妥协。作品运用具象表现的手法,把场景中的主次有意拉开,在“要”与“不要”中果断取舍,从中着力加强了对这个年纪艺术家真实生活状态的搬运。这一系列作品中,延续了之前的研究所得和通过实践学习得到的经验,创作了十几张,尺寸较大,相比之前的风景作品少了些许线条,加强了色块的表现,是想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研究,同时也想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为了创作这批作品,我经常反复地思考与实践,经历了怀疑与否定,再怀疑,再否定的过程后,创作稿才得以敲定。这其中包括严格的形体塑造、色彩调配、画面韵律等,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提炼、酿造,力求将客体的内在真实性传达出来。这一过程中虽然艰辛,但甚是喜乐,因为绘画就是这样,只有不断地琢磨或者是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地受尽描绘不出心中所想的折磨,才能让我不断地尝试和研究。

这些年来,师友们不断地鼓励我多坚持和尝试,也给了我很多的建议,最大的感触就是——用心来画,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真实体会传达出来,而不止于描摹对象表面的形体。记得克尔希奈说过:“我的绘画是譬喻,不是模仿形式和色彩,不是自身美,只有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很多艺术家都认为,发自内心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又如毕加索所说:“单纯的美,不是肤浅、不是粗糙,而是最高的智慧和内在丰富的单纯。”

我想,每个艺术家对形式語言、审美传达及精神取向在画面中起到的作用都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运用不同的技法,在不同的分岔路口会做出不同的决断,追求着不同的理想,最终形成了艺术史上各有千秋的优秀作品和我们今天五彩斑斓的艺术格局。对我个人而言,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将在绘画中所研习到的形式探索、审美经历、精神诉求应用到我个人的创作中。思我所想,画我想要,达我心意,足矣。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线条尝试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尝试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