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者王暾

2019-05-24 02:03
时代邮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预警系统预警

2019 年1月3日,上午8点刚过,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中心学校内回荡着琅琅读书声。一切,皆如往常。

忽然,学校内响起了刺耳的警示音。学生们之前进行过类似演练,知道警示音响起,就意味着地震即将到来。师生们飞快冲出教学楼,跑向空旷地带。警示音越来越急促:“6秒,嘟嘟,4秒,嘟嘟,2秒……”在警示音响起16秒后,地震波“如期而至”,操场上的师生们真切感受到“天摇地动”。

此后不久,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权威消息:1月3日8时48分在四川宜宾市珙县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这场被成功预警的地震被媒体广泛报道,监控镜头拍摄下的师生们在地震来临前快速撤离的镜头,更在网上疯传。

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的手机几乎被媒体打爆。他不厌其烦地对外解释:“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我没有能力预测地震何时发生,只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破坏地区前发出预警。”

这些年,由王暾团队发出的预警音时常响起。云南鲁甸 6.5 级地震,云南通海5.0级地震……电波一次次跑赢了地震波。

海归博士被质疑不懂技术

王暾是一名来自四川大竹的农家子弟,他顶着“学霸”光环,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本科在浙江大学,硕士在北京理工大学,接着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又赴美留学。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34岁的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通过新闻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王暾心中一震:“能否尽可能提前发出地震预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也是那一刻,他有了回国的念头。

王暾说:“有句话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形容知识分子优柔寡断。我大概属于另类,心中想的事,很快就付诸实施。”一个多月后,王暾回到成都,又去人才市场招了7个人,研发团队成立了。

在王暾的人生经历中,已不止一次展现出韧劲与干劲,为了达到目标,百折不回。他大学时回到家乡,见老家的电压不稳,电视机的效果很差,决定利用自学的电子技术,手工制造一台稳压器。很快,稳压器造出来,电视画面不再抖动,家里人特别开心。

当然,进入地震预警领域,难度绝非制造稳压器可比。一开始,拥有双博士学位的他被人嘲讽为“门外汉”,一个物理学博士,缺乏地质学基础知识,居然去研究地震?

王暾认为,这样的嘲讽其实是误解了地震预警。“预测地震当然需要地质学知识,地震预警却是我的专业,主要依靠物理力学与电子技术。地震预警是在震中发生地震后,地震波传到各地之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王暾以珙县地震举例,震中位于珙县,地震波传至屏山县书楼镇中心学校,大约需要几十秒。在此期间,传感器已经侦测出地震发生,并能计算出地震波到达时间,随之发出预警。

地震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以至于有人发出疑问,提前十几秒或几十秒预警,作用究竟有多大?王暾的回答是,地震预警无法避免伤害,但能减少伤害。利用这几十秒的时间,可以让低楼层的学生冲出教室,让高楼层的住户就近寻找躲避点,让高铁列车紧急刹车,让电梯平层并打开电梯门,让核电站等大型设备启动紧急预案……有团队测算过,汶川地震的地震波所产生的破裂抵达北川,耗时40余秒。如果有预警系统以及完备的应急预案,足以减少2万人的伤亡。

另一个疑问是,原理如此简单的东西,需要一个海归博士研究十几年?王暾说,在中国之前,只有墨西哥与日本拥有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原理简单,但应用却不简单。仅以传感器举例,建筑工程中的爆破或是化工厂爆炸,都会产生冲击波。传感器如何甄别它们与地震的区别,实现精准预警?既不漏报,也不误报。”

刚回国时,除了技术攻关,王暾也为钱发愁。

“追着地震跑”

王暾将回国的落脚点选在成都,不仅因为这里是家乡,更因为汶川地震后的余震,让这片土地成了试验场。那几年,王暾“追着地震跑”。

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在地震发生后,最短时间测算出地震的大致烈度以及地震波影响范围,要做到“既不漏报,也不误报”,最好是在地震中检验。2008年之后的那几年,四川余震频发,这也是检测预警系统稳定性最宝贵的机会。

王暾团队在2011年研发出“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对于这套系统,他颇为自信。“迄今测到的50次破坏性地震和近万次余震中,无漏报无误报,可靠性上超越了日本;响应时间方面,ICL地震系统只需要6.2秒,日本却需要9秒,速度提高30%;而在预警盲区方面,日本达30公里,中国仅有21公里。”

王暾还认为,短时间内很难有超越者。“不是我有多聪明,而是这套系统是在成百上千次地震中淬炼出来并不断改进完善的。对于技术研发来说,每一次地震都能采集到有价值的数据。其他团队纵然研发出相似系统,但在数据采集上,还有很长的路。”

刚回国时,除了技术攻关,王暾也为钱发愁。许多人对地震预警并不理解,甚至认为遇上了骗子。有一次,他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为了让项目继续运转下去,团队成员只好自掏腰包。幸运的是,由于研究成果初具雏形,他们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扶持资金及时到账。后来,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

近年来,王暾团队的技术被积极推广。2014年,ICL地震预警系统覆盖成都高新区全部公立学校,校园广播可播报地震预警;2014年,成都地铁启用ICL地震预警系统,如接到地震预警,地铁将减速到 25km/h,并紧急停靠最近的站台;2015年,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在作战指挥中心安装 ICL 地震预警终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水平和能力……学校、社区、楼盘、高铁等,ICL 地震预警系统守护的范围越来越广,每一个普通人还可以通过下载免费App“地震预警”,从手机获取地震预警。

“最后一公里”的短板

王暾是个工作狂,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晚上还要搭飞机去北京。为了节约时间,采访末尾记者与他一同乘车去机场。

出了办公楼,早有司机等候,王暾钻进了自己的座驾——一辆老旧的江淮越野车。痴迷于技术的王暾在生活中是个简单而无趣的人,手提包用了十几年,身上的西服还是留学时买的,一周只休息半天,用来跑步健身。

要实现地震预警系统的价值最大化,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社会工程。如何让大众在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比发出预警信息更为关键。王暾团队的一名成员介绍,国内一些地区的广电网络已经实现自动弹出画面。一旦预警信息发出,所有频道的信号会被切断,屏幕上出现预警信息。但在日本,他们能够做到电视强制开机。哪怕民众没有看电视,只要插头通电,电视也会自动开机,发出预警信息。

2018年,王暾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在省人代会上,他积极建言:“我省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震预警信息应用‘最后一公里’严重不足,只有3%的地震区人口能够收到预警。”王暾认为,四川的地震预警成果虽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已具备竞争实力,但仍需补上“应用”短板。

王暾说,自己这辈子都要和地震打交道了。如今由他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走出国门。2015年8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尼泊尔科技院联合建设的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这是中国地震预警产品首次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前,在2014年,ICL 地震预警系统还“出口”海地……“中国人研发的技术,能够为全世界服务,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猜你喜欢
预警系统预警
民用飞机机载跑道入侵预警系统仿真验证
一种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井下烟、火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桥、隧安全防范声光预警系统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