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他者”建构与“自我”实现

2019-05-24 14:21李青宸李新蕾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欲望拉康他者

李青宸 李新蕾

【摘 要】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与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影片《邪不压正》讲述的正是一个成长中寻找自我与主体的故事,其中李天然的人物塑造渗透着拉康关于主体自我成长的理论,本文旨在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对影响主体自我成长的因素进行探析,从欲望、他者、自我认知等理论进行解读。

【关键词】拉康;主体;欲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99-01

姜文作为中国电影界一个特殊的存在,其荒诞幽默、霸道凌厉的鲜明风格令他在众导演中独树一帜,影片《邪不压正》作为“民国三部曲”的终章,完美延续了其风格与内涵。在他的电影中讲述的始终是自我的成长,饱含着情感的男人的自述。电影中的人物成长正好契合了拉康理论中关于主体在他者建构下成长并逐步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

一、欲望是无意识的欲望

“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说到底是一个欲望的存在依赖于另一个欲望的承认或认可。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欲望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拉康思想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存在的本质”,人的欲望就是去欲望他人欲望的东西。从根本上说,人的欲望就是成为他人的欲望对象,以及得到他人的承认。这里拉康所说的欲望其实是“无意识的欲望”,而不是自我欲望的萌生。李天然从小背负着为师报仇的欲望,而实际上,李天然为师父报仇本身就不是其自我欲望,而是被仇恨驱使的欲望,在其师兄朱潜龙的欲望未满足的情况下导致着李天然的复仇欲望。

女裁缝关巧红内心始终隐藏的为父报仇的欲望,在遇见李天然之后其欲望再次得到强化,与此同时萌生出对李天然的爱意。在助李天然复仇的过程中其为父报仇的欲望是消减的,而对李天然的情意是强化的,但此时她始终隐忍着、克制对李天然的爱。当她助李天然复仇成功后,对“正义”和“邪恶”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终把双重欲望转变为自我的回归与找寻。

二、“自我”是“他者”建构的自我

拉康的他者理论中将“自我”归结为“他者”。他认为在镜像阶段中,婴儿意识到的镜中影像其实是“伪自我”。在李天然的成长过程中,蓝青峰的教化,关巧红的协助,朱潜龙的逼迫,导致了自我异化。在复仇欲望的驱使下,主体总是追求着“他者”而将其认同为自我,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幻像和异化,“自我”就成为了被“他者”建构的自我。

(一)蓝青峰的教化——“自我”的沦陷。从蓝青峰发现李天然天赐大恨,到假让其认洋人司机亨德勒为养父并栽培他成人,训练十五年之久,命其回国,借助他的仇恨达成维护自身集团利益的目的。从遇见蓝青峰开始,到后期被他控制,使其一步步沦陷,完全成为他利用的工具。李天然就已经不在是真实的自我,而是被蓝青峰建构的“自我”。

(二)关巧红的协助——“自我”的感知。在遇到关巧红后,李天然有了不受蓝青峰控制的倾向。关巧红的出现对李天然的成长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二者的接触也成为了李天然“自我”感知的开始。在与关巧红相处的过程中,李天然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

(三)朱潜龙的逼迫——“自我”的激化。从朱潜龙杀师父全家到与日本人勾结,和蓝青峰做交易并联合日本鬼子杀李天然,他为了美化自己,一口咬定李天然杀师辱门。朱潜龙这种种行为一步步地激化了李天然的仇恨之心,形成“正”“邪”对比,使李天然活在仇恨之中。李天然正是克服和摆脱了他者的束缚,才得以认清自己,成为了独立的主体。

三、主体在自我认同中成长

在拉康的主体结构理论中,被认为“主体”是由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个层次组成,而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自我和主体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我位于想象界,而主体却存在于象征界之中。李天然隐藏身份十几年,为了复仇将自己拼命融入那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复仇过程中经历的一切都是促使他认知自我的重要进程。两个“爸爸”美国医生亨德勒和前朝武人蓝青峰;两个“女人”裁缝关巧红和交际花唐凤仪;两个“仇人”根本一郎和朱潜龙。在复仇的过程中,见证这个颠倒黑白的世界之后,人物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此时的李天然可以说从想象界真正地跨入了象征界,主体也正是在自我认同中成长起来。

李天然在遇见京城第一裁缝关巧红后,第一次萌生了除复仇以外的其他意识。可以说,她作为李天然的镜像,让李天然正视自己,更是帮助他一步步地认知自我,成为独立的主体。在帮助李天然复仇的过程中,关巧红也逐渐意识到仇恨对自我的毁灭,从而渐渐抛开仇恨,回歸到自我找寻之中,两者自此互为镜像,正是通过对具有外在统一性的镜像与自身的认同,主体才可以摆脱自身的不协调,敢于认知到自我并得以成长。

四、结语

影片映照了拉康视域下主体的成长的新视角,其中透视出的主体认知和自我找寻的全过程,让人们逐渐在认清现实和重新审视价值的途径中,寻求自我意识的导向。同时也在提醒人们,不仅要意识到他者在自我成长中起到的作用,也要学会在他者的建构下找到自我,更好的完善自我,最大化的实现自我。

猜你喜欢
欲望拉康他者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