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戏曲传承新天地

2019-05-24 14:21关秀丽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课堂文化自信传承

关秀丽

【摘 要】“耍孩儿”作为雁北地区地方戏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凝结着本地域的民风习俗。由于现代多样化文化媒体的冲击,耍孩儿戏在新时期传承发展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拥有优秀教育资源优势,在“非遗”保护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多渠道开展“耍孩儿戏进课堂”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地方戏的认知,力争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拓新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耍孩儿戏;传承;高校课堂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04-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一个跨学科概念。2002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这是国内首次将“非遗”这一概念以高等教育学术概念的形式加以引入,并且在会上引起与会专家共鸣。此次全国会议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高等教育中把文化遗产教育引入教学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并反馈至社会中发挥作用。同时,倡导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积极、紧迫地以民族文化整合心态来认知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应该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1]。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之一。同时山西也是全国有名的戏曲大省,拥有很多历史悠久且极富地方特色的剧种,它们是我国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是地方精神财富的象征,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与传承危机。基于此,作为山西地方性本科院校,更有必要加强保护和传承戏曲。通过地方戏曲进高校课堂,不但可以普及戏曲知识,让学生鉴赏领会传统文化的意蕴美,接受中华传统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洗礼,而且可以逐步扩大地方戏曲的受众范围,培养有利于地方剧种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进而扩大保护传承途径。本文试图以大同耍孩儿为例,探讨地方戏曲进高校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耍孩儿戏艺术特色和发展困境

(一)耍孩儿戏艺术特色

耍孩儿戏,又称“咳咳腔”,是以元曲曲牌名【耍孩儿】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相当长时期内活跃于山西北部大同、朔州以及内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耍孩儿戏历史悠久、唱腔独特,被专家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唱腔粗犷悲凉。首先是“后嗓子”唱腔。孔繁洲先生认为,“耍孩儿”独特的后嗓发声,与一千多年来佛僧们讲唱经文的发声方法基本相似[2] ,发音方式的相似,使得耍孩儿在文化传承上具有了一种大众化宣讲的味道。所谓“后嗓子”,简单地说,就是把声音压在喉咙底下,通过强力挤压声带发出来的声音,特殊的音色处理形成一种浑厚有力的听觉效应,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适于营造悲凉空间。其次是“一字三咳”,词未唱,腔先咳。统观山西其他剧种,其“咳腔”一般都在词后,唯耍孩儿的“咳腔”多放在词前,这种唱法实为罕见。如耍孩儿代表剧目《煽坟》中有一段唱词:“天茫茫,路迢迢,风沙险,日夜熬。”演员具体演唱时就变为:“哎,天呀哈咳!茫呀咳呀哈哪哈呀咳,天茫咳茫呀,路呀咳迢迢哎咳呀哈!哎,风呀哈咳,沙呀咳险哎呀哈咳,日夜熬呀哎咳呀!”这样的唱腔特点既可以唤起观众情绪,产生共鸣,又可以加强唱词抒情功能。

2.曲调豪放悦人。耍孩儿戏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武场伴奏乐器和演奏方法各富有个性特色。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板胡是双胡双调并弦演奏,与“后嗓子”沙哑之声复调混合为一,呈现出一种浑厚、特色鲜明的听觉效果。笛子为六孔曲笛,不走旋律,自成曲调,吹奏华丽又不失俏皮,老百姓称之为“哨梅”。武场打击乐是双擦双锣,大小套用,根据剧情和角色需要变换节奏。演奏时,文武场全可融入唱腔中伴奏,致使耍孩儿一开场就是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台下观众叫好连天,那真是“此曲只应耍孩儿有,民间能得几回闻”,这就构成耍孩儿音乐上的一个鲜明特征。

3.表演热闹活泼。舞台表演上,演员载歌载舞,且舞蹈身段独成体系,均由历代演员在综合地方其他剧种表演特点基础上自创传承,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煽坟》中孙悟空捉弄猪八戒那一出,为了加强舞台效果,孙悟空化作了一群小娘子,走一种双脚擦地的“挖步”,舞蹈动作既像晋北民间流传的秧歌戏,又融入了当地扭秧歌、耍车灯的小碎步,集舞蹈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很好地迎合了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具有一种简朴而规范的韵味[3]。

(二)耍孩儿戏发展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种类繁多的新媒体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大批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占据了人们的日常审美需求。而耍孩儿戏仍然以剧团作为主要传播者,以舞台演出为主要传播媒介,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逐步失去了它所成长的沃土。这主要体现在演出市场萎缩和演员培养断层上。作为地方性戏曲剧种,流行区域狭窄,剧目创新不足,再加上近些年耍孩儿剧团演出多为“非遗”公益性演出,剧团生存压力较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批演员流失,出现传承断层问题,急需大量后备力量补充。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耍孩儿戏亦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当时,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招收了八十多名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由于戏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再加上种种社会原因,效果一般。2006年5月,大同耍孩儿戏有幸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似乎给耍孩儿戏的发展传承带来一线阳光,但要想在新媒体传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重返昔日辉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保护传承研究体系,共同探索固本与创新之路。

二、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的实践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经验、技艺和精神。如何从戏曲艺术审美鉴赏角度创新和研究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大同耍孩兒戏,大同大学优秀的教育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学的优势基于,它既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另外,大学师生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甚至还有部分专业本来就从事文学、戏曲文物、美学和音乐研究。地方高校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足以保障和耍孩儿建立密切的联系,并成为耍孩儿生存成长的沃土。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耍孩儿戏,我们可以尝试从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开展等方面系统开展“耍孩儿进课堂”活动,进而培植大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传承戏曲,提高且丰富学生“非遗”文化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希望利用地方高校学生主要立足地方的有利优势,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引导,逐渐扩大受众范围,培养有利于耍孩儿戏持续发展的土壤。

(一)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从传承的角度看,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为保护传承耍孩儿戏提供了天然优势和特殊功用。首先,大同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时,本着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遵循“立足师范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地方性”模式,积极探索应用转型,招生计划也有着地域化分布特征。这就为耍孩儿等具备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高校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完全可以承担教学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类通识课程。其次,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很好的学习能力。经过耍孩儿戏熏陶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有可能也会把他们对耍孩儿戏的爱好和研究兴趣,带到新的工作岗位,进而形成新的耍孩儿艺术氛围,扩大耍孩儿戏的影响力度。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最后,高校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充分调动并发挥大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开展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扩展耍孩儿戏传承范围。可以说,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是具有种子意义的素质教育。

2.从戏曲艺术研究角度看,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为研究耍孩儿戏传承价值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学术舞台。耍孩儿戏是一种内蕴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将雁北地区的诸多思想精粹和传统美德纳入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隐形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但目前耍孩儿戏是一个亟待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建设的剧种,剧团演员可以承担唱念做打等表演功能,而创作、宣传和内涵提升有赖于当地文化部门。大同大学良好的高校学术教学氛围和学术团队,有利于把耍孩儿的曲目整理、发展传承、艺术特色、保护传承价值等前期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整理结成本土化校本课程,并可以培养一批研究地方戏曲文化的接班人。

3.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为通识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范本优势和转型启示。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孔子指出“十有五而至于学”(《论语·为政》),“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倡导“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但同时又渴望“通才备其体”。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完整的人”[4]。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是当前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今天各高校的首要任务。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不单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大胆实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新课改以来,教育系统就一直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学生培养工作而言,“本”就是每个学生赖以生存的地方文化及人文环境,每个个体性格的生成与发展都与其长期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因素,推广和传承耍孩儿等戏曲文化,是当今人才教育的必然,也是地方高校体现区域办学特色的示范。

(二)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内容的本土化设计

传统戏曲文化要在当代高校焕发新的生命力,学校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上。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建议组建一支包含教师、研究人员、戏曲演员、学生在内的创编团队,编写一本系统完善、生动活泼且易于实践操作的校本教材。所以,戏曲类“非遗”进课堂传承的校本课程一定要凸显戏曲的文化品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同时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更应符合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以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发展思路,将地方语言、地方文化与地方戏曲整合,形成“传统+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戏曲文化教学的意蕴,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现实与超越相统一之美。

1.课程目标的本土化设计。中国戏曲历史上的“活化石”——耍孩儿戏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以下几个目标。首先,通过耍孩儿经典剧目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内涵,感受地方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通过耍孩儿校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可培养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拓展文化视野,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担当的责任意识。再次,通过耍孩儿戏剧目剧本的研读,促使学生了解作品所表现的民风民情,感知地方戏曲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最后,通过耍孩儿戏第二课堂的积极实践,可以培养学生文雅、儒雅、博雅气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课程内容的本土化设计。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彰显耍孩儿戏艺术特点,抓住此剧种的基本要素,融合戏曲人文内涵,把课程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耍孩儿的源流与发展;第二章介绍耍孩儿现存剧目和剧本;第三章介绍耍孩儿班社艺人及传承谱系;第四章介绍耍孩儿艺术特色及经典剧目;第五章介绍耍孩儿与晋北其他剧种关系;第六章介绍耍孩儿地域文化价值;第七章介绍耍孩儿现状和发展困境。课外实践包括田野调查、视频学习、随团观摩、参加耍孩儿专家讲座和排练短小耍孩儿片段等。

(三)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践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耍孩儿戏的基本特性,抓住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所表现的音乐精神,抓住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将其渗透到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中,重点提升学生对耍孩儿戏的审美鉴赏能力。

1.基础课堂教学上分层教学,实施“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探索“全面普及,重点突破”的传承实践路径。教学上坚决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积极寻求和新课改相结合的轨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们要遵循“兴趣入手”原则,寓教于乐,使教学保持生机和活力。先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耍孩儿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扎根在高校校园之中,引导学生练习并体验戏剧角色的复杂内心情感,自主建构以耍孩儿戏为基础支撑的地方戏曲知识体系。然后在普及基础上重点突破,通过招募选拔,挖掘热爱戏曲并有一定表演基础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主攻表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习表演,不是强迫学生单纯进行演唱和动作训练,而是适时填补学生耍孩儿表演知识方面的空白,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戏曲艺术不但是一個动作、一段唱腔,更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经典,让他们在表演学习中自主发展审美思维能力,领会耍孩儿戏的文化韵味。地方高校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平台,为耍孩儿戏的有效传承培养后配人才。挖掘选拔热爱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学生,借助耍孩儿戏进课堂的系列活动引领,组成科研团队,了解、学习并研究耍孩儿戏的艺术传承价值。最终,要在高校课堂中形成“普及、提高和选拔”三管齐下的地方戏曲特色教育模式,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戏曲、热爱并自觉传承戏曲。

2.第二课堂教学上,尝试应用多元融合模式。首先,成立社团,营造浓厚教学氛围。这是诱发和激活学生兴趣的关键。耍孩儿作为地方戏曲,在当今多元化文化思潮冲击下,很多学生对其都不甚了解,甚至感觉节奏慢或听不懂。为此,在课外第二课堂开展中,需要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耍孩儿戏的了解,激发兴趣,感受魅力。其次,开设专家课堂。定期邀请专家或耍孩儿戏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大学生互动,把该剧种最具特色的后嗓发声、帽翅功、稍子功、髯口功等绝技带入大学生课堂。再次,拓展社会课堂,搭建校外活动新平台。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源优势,走出校园,走进剧团,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和视野拓展。加强戏曲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传播优势,开发戏曲教育资源,创新戏曲教育教学模式。

总之,在文化多元化并存发展的背景下,耍孩儿戏进高校课堂的实践有利于突破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瓶颈,让大学生在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精彩的人文演绎中,明辨是非、知晓人情,在提高审美鉴赏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时,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认同,树立强烈真挚的文化自信。同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应用转型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孟昕,张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D].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04).

[2]孔繁洲.源远流长的古老剧种—耍孩儿索源[J].山西大学学报,1987(04).

[3]刘佳.大同“耍孩儿”的生存和发展[D].山西大学,2007.

[4]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

[5]张明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靑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高校课堂文化自信传承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以学定教是关键
导评模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初探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