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乡村规划设计探索
——以贵州省黄岗村为例

2019-05-25 06:44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青儒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12期
关键词:驻场陪伴村民

文/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青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罗德胤

1 研究概况

1.1 项目背景

黄岗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黔东南州共有409个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地级市,而黎平县是我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县,共有98个传统村落。

黄岗村因其悠久的历史、深远的文化,并未被埋没于众多村落中。全村人口数约1780,包括5个寨子,即5个家族。黄岗村是纯粹的侗寨,村中民全为侗族,目前主要生活来源基本靠上山种地,部分做起了游客生意。

黄岗村四周被青山环绕,只有2个狭窄山口可出入,聚落组团集中且规模大。据当地村民讲述,800多年前先民已到此居住。四周的山像屏障一样保护着村寨,1条黄岗河穿村而过,此环境符合侗族人“逐水而居”习惯。村庄被黄岗河分为3部分,层层梯田从远处看仿佛天空的镜子,寨内有1座风雨桥、5座鼓楼,四周古松环抱,寨边禾仓排列有序,群山环抱中的黄岗村仍保持着当年繁荣鼎盛的气魄(见图1,2)。

黄岗村的传统不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村民的劳作、生活方式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样子。每逢农闲和节日,无论喜庆丰收,还是婚丧嫁娶,村民都会选择用唱歌来表达喜怒哀乐,宛转悠扬的曲调在鼓楼的牛角和房梁上回荡,而其所唱的就是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男声侗族大歌”。

图1 黄岗村梯田

图2 黄岗村航拍

1.2 项目契机

黄岗村是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百里侗寨”之一,2016年10月,贵州省政府举办第二届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黄岗村被选为改造试点,政府借此契机邀请设计团队对黄岗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经过长期调研和走访,设计团队发现黄岗村丰富的文化遗产既给发展带来机遇,又面临重要挑战。黄岗村木质建筑在无人居住使用的情况下损毁迅速、严重,新建住宅迅速蔓延并蚕食着老村格局。此外,黄岗村目前的旅游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基本需求,限制了其旅游业发展。

2 “陪伴式”乡建

2.1 概念

因目前的乡村建设尚不成熟,在乡村建设及落地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棘手问题,基于此,规划师将设计进度放缓,将工作重点着眼于驻场,逐渐形成一套在地规划模式,即“陪伴式”乡建。

“陪伴式”乡建有别于传统乡村建设,其规划设计注重伴随村庄成长而同步进展,注重规划方案的落地性、灵活性和可行性,将乡村规划转化为设计方对村庄的长期服务,不仅包括应有的规划、设计、修缮等内容,还包含策划、运营等后期服务。

2.2 内涵

传统乡村规划经过调研、制图、汇报和修正等步骤完成,但乡村工作的复杂性造成规划落地中出现诸多问题,如信息沟通的滞后,村民、风俗、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设计变更,乡村施工队不可控的施工质量等,导致规划落地过程中大量沟通信息不对等、重复更改设计、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不符等问题,进而造成村庄建设品质低下。

为在乡村建设领域崭露头角,达到设计团队对村庄的设计要求,更好实现乡村复兴,“陪伴式”乡建摒弃传统乡村规划的“纸上谈兵”模式,提高规划的落地性,切实促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提高设计方工作效率、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这不仅强化了设计师的个人能力,也填补了现阶段乡村规划流程中的漏洞。

3 黄岗村设计理念及工作方法

3.1 设计理念

通过对黄岗村调研信息的梳理和研究,设计团队发现其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特色的传统格局、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以及良好的传统文化,故设计将整村作为保护对象,将规划分为保护和发展2部分,以保护为前提,发展为辅助:针对大面积的传统建筑、历史要素,采取修缮、复建等措施;针对数量较大、闲置较多的民房,选取其中2、3处试点进行改造,力图打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样板(见图3)。

图3 黄岗村村落格局

规划黄岗村未来发展以“乡土侗寨”传统节庆及“生态侗寨”田园景象为核心,在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修复村寨传统肌理格局、培育村寨田园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生态侗乡、韵美时尚”核心气质,精心架构“乡土庆典+农地稻作+艺术文创+休闲观光”乡村产品体系,打造侗族乡土节庆体验目的地、传统村寨生态建设示范区、男声侗歌发源地、侗文化创意产业试验村寨。

3.2 工作方法

设计团队来到黄岗村的第一件事就选择复原其神坛——萨岁坛。这个项目既是对传统建筑的复原,又是对村民传统信仰的心理重建。与寨老反复探讨后,不断实地测量,终于将村中3个萨岁坛修复完成,也算给村民吃了颗定心丸。村中历史最悠久的2个老宅子,1个距今100年,1个距今300年,通过反复走访和研究,将其恢复成侗宅最传统的样貌,以此作为侗族传统民居生活的缩影(见图4)。

图4 修缮后的百年侗宅室内

对传统建筑,需要保护、修缮以及复原,而对其他建筑呢?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侗族人为使粮食免受鼠患和火灾,于是在池塘上建粮仓,但现已不需贮存大量稻谷,很多禾仓已被闲置。若选择部分建筑改造设计,那么废弃禾仓是最好的选择,原因如下:①禾仓较多,从中选出1~2个进行改造不会影响村庄整体风貌;②禾仓本身已废弃,易与村民谈资本、论价格。经过设计和施工,设计团队改造了3个禾仓,其中2个小的用于住宿,1个大的用作活动中心。设计团队采用同样手法对村民组长家的1处废弃民居进行改造设计(见图5)。

图5 改造后的禾仓之家

改造项目不仅针对游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村民在故乡生活舒适,也是设计团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体设计希望将黄岗村打造成传统侗寨的标杆,力图使其成为村民乐于生活的家园,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可提升生活质量。综上所述,一切设计以落地为主旨,区域规划以保护为主要原则,依靠小而美的改造项目创造亮点(见图6,7)。

图6 半山民宿观景效果

4 “陪伴式”乡建驻场实践经验

图7 半山民宿夜景航拍

面对尚不成熟的乡建行业以及复杂烦扰的乡村工作,较好的方法就是驻场设计。设计团队用1个月时间进行前期调研、设计,规划方案通过后,派出3名规划师前往项目地驻场设计并指导。设计团队举行村民评审会,让村民针对项目提意见并举手表决,经村民同意后,开始白天测绘、晚上画图的设计过程,同时甲方也按设计团队要求进行征地和租赁谈判。设计稿完成并经领导、村民以及寨老认可后,设计团队开始随进度画施工图,施工方同时进行前期物料准备,后期指导施工、变更设计直至推进项目落地建成,在峰会召开前1周完成项目建设。

4.1 “陪伴式”乡建避免重复设计

乡村建设难免有不可避免的误差,这些误差不仅是测量和施工方面的,还包括业主或邻居想法的改变、当地习俗的要求等。针对上述问题,驻场指导是最高效的方式。设计方若不在项目地,则定要积攒一些问题后定期调研再设计,拉长了问题解决周期。驻场设计则不同,小问题可现场解决再修改图纸,较严重的问题可现场测量后再与同事远程商讨,重新出图后马上反馈给工地并进行施工指导。比如在萨坛项目建设过程中,初期方案形成,几个寨老之间对此有争议,并对之前回忆的萨坛形式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设计团队第一时间采集了寨老新的建设意见,协调施工队和甲方确认重复施工的工作量,同时开始进行第2轮设计。最终,经过各方协调和寨老再度确认,萨坛顺利完工。中间还发生了1个小插曲,由于神坛的神性,当地甲方联系了3、4家施工队都不敢对萨坛进行施工。当团队一筹莫展时,终于有施工队承接任务,经过祭祀仪式后,在寨老指点下于吉日动工建设。若设计团队当时不在场就无法第一时间听取寨老意见,施工进度会延误,再进行二次设计后可能会产生1~2周的延误,这种工作计划非常低效。调研、设计、反馈这种传统模式在乡村建设中并不占优势,驻场模式则反而可实现众多项目的调研、设计、反馈循环进行。每天的实际工作量并未增加,反而可能会减少很多设计和重复施工工作,设计师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改图纸,但多变的乡村环境又无法避免此类问题,驻场工作此时显得颇为重要。

4.2 “陪伴式”乡建保证施工质量

图纸基本确认之后,就进入施工阶段。乡村建设施工队往往良莠不齐,此时驻场监工就很重要。因为当地监理并不能完全理解图纸意图,只有设计团队在场才可把控全场。比如在民居修复清理墙面时,施工队屡次施工都不符合设计团队要求,这时设计团队就化身施工指导,带领工人亲自上手清理墙面。在清理出一块标准面后,施工队就知道后续施工如何进行。其实设计需求并不难,但施工队理解设计时会有偏差,这时驻场指导就可提高沟通效率。施工方很依赖设计师,若施工质量不合格,设计方和甲方验收不合格,就会造成经济损失。面对不可预估的乡建施工质量,有效的驻场指导对接是使设计意图落地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4.3 “陪伴式”乡建促进项目各方沟通

要沟通的并不只是施工方,还包括甲方、村民、设计方等各种现场参与者。设计团队刚驻场时就举办村民代表大会,主要目的是向村民介绍具体建设项目且组织村民投票。设计团队在长期工作中发现:跟村民讲情怀、长远利益、文化遗产的效果不佳,但直接告诉村民设计要做什么,他们就可以理解。投票方式也让村民有极强参与感和认同感,这也是之后与村民打交道的前提。在驻场过程中,设计师每天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不断参与村内活动,无论是饮酒还是唱歌,无论是上山还是砍柴,均会使村民与之日渐融洽,使其了解设计意义和意图。村民消除陌生感后无论是认同设计师的方案,还是有自己的想法,都会主动与设计师探讨和学习,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若无驻场生活,很多设计师面对陌生的“甲方”,并不了解其真实需求。设计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满足自身意愿、村民需求,更需让甲方看到前景,故驻场期间与甲方沟通确有必要。驻场期间,设计团队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网络向项目负责人汇报施工进度,甲方看到设计方每天在场监督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就会对设计团队更信任。总之,乡建过程牵涉利益众多,设计方在其中虽不掌握着权力皇冠,但几乎处于整个工程把控的塔尖,故需辅助甲方协调各方利益,推进乡村建设落地。

4.4 “陪伴式”乡建推进项目进度

无论是随时修改设计和图纸、监督施工,还是协调各方,设计团队最终目的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推进项目进展。项目的底线日期一般就是会议召开的日期。由于乡村工作变数大、关系杂,故项目负责人罗德胤教授提出用会议推动乡村建设。会议不仅是明确的时间底线,也是整个项目最后的引线和催化剂。在明确的时间底线前,工程尤为紧迫,将所有工程罗列且开会探讨,暂时不需要做或做不成的,就放在会议后期,有希望做成的,列出项目清单,然后分解任务。无论任务难易,设计团队也尽量保证亮点项目的实施。综上所述,推进项目进度是驻场设计中最重要的任务。

4.5 “陪伴式”乡建助益项目后期发展

与传统乡建相比,“陪伴式”乡建不仅有驻场实践,还增加了后期建设的运营、策划及宣传。目前,村庄规划大多存在共性问题:即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使设计落地,村庄也难逃被大众“打入冷宫”的厄运,因为这些保护状况良好的村庄往往地处偏僻,缺乏旅游资源、交通资源以及良好的经营者。本项目的设计团队借助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交际脉络,持续跟踪后期项目运营,通过转播、协助策划,并介绍合适的经营者和村庄培训者等途径使落地项目不再成为“业绩”,而成为真正点燃村庄活力的火花塞。“陪伴式”乡建既使乡村项目落地可靠,又是乡村后期发展的垫脚石,也给建设项目的甲乙方关系增加了一丝温暖。

4.6 “陪伴式”乡建训练设计师综合能力

长期驻场工作会加强设计师对项目的理解力和把控力,并且可提升设计师的现场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驻场设计让设计师明确项目中哪些原则要坚守、哪些设计可变动。乡土建筑的区域性以及当地的传统工艺、技术和民俗在理论学习中难以获取,与村民同吃同住的驻场经历是难得的生活体验。每当村里有婚丧嫁娶等集会活动,设计师也是被邀请的对象,中秋节和国庆节设计团队甚至在村里与施工方一起举办小型联欢晚会(见图8)。

图8 黄岗村节庆活动

5 结语

乡村建设有大量变化因素,驻场工作主要监督施工质量,推进施工进度,现场调研、变更设计并协调各方实施情况,最终目的是在项目截止日期前保证工程顺利竣工,且为后期回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提升了设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目前,乡村建设行业尚处起步阶段,驻场这种高成本的工作方式是现阶段乡建工作的重心。笔者相信即便乡建事业进一步规范,驻场工作模式也有其存在价值,但工作重点可能不在于解决问题和推进进度,而在于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地的人文历史,从而对未来发展提出更精准的规划和建议。

我国五千年文明起源于农业时代,而其载体正是乡村,当下,我们乡建人的主要责任就是要守护好这些沧海遗珠。乡村建设目前仍存在很多难题,比如传统文化的守护、后续的经营管理、资本的引入、建设模式的规范化等,但所幸有一大批人已走上建设乡村之路,尝试将沉睡的乡村从睡梦中唤醒。未来的乡建之路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驻场陪伴村民
陪伴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浅谈医院信息化驻场监理新模式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驻场企业家项目: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浅谈园林驻场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